韩二林清水遗迹考述府州红文苑

北京皮肤科网上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627/9113647.html

清水遗迹考述

韩二林/文

清水明长城墩台

清水因河得名,清水河常年清澈见底,旧志载:“河水清冽,古时边防士卒、马匹赖以汲饮。”境因泉水清冽而命名。清水川由北而南,自转角楼入境,其支流古圪垯沟从清水怀前流过,汇入清水河,致城堡三面环水、一面倚山之地貌。

清水城(堡)溯源于旧芭州堡。旧芭州堡位置在今清水北麻镇南的山峁上,元初设置。据《明世法录》:“成化二年()边备尚书王复奏以府谷堡移出芭州旧城”,三年,巡抚卢祥言:“芭州水泉枯涸,城堡宜更徙筑,别有地名清水川,正当要冲,颇有水泉,可立城堡”。

又据《延绥揽胜》:清水营东至黄甫沟一十五里,唐胜州地。明成化二年,巡抚卢祥置,撤府山县兵守之。城设在山坡,系次冲中地。城周凡三里一十八步。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新修关城,周三里二百九十八步。边长三十里二百步,墩台三十二座。

乾隆三十八年,清水边外有一耕民於石窟中得一小破铁锅,内有元延祐三年,西丰镇中□位民刘伯坚置地契一纸,蓋西丰镇红□□一颗,较今官印□小,左半篆西丰二字,右半磨糊难辨。据此兑,当时亦有镇寨及巡检等官,惜皆不可考。(《延绥揽胜》)

又《延绥揽胜》:花石山,府谷北六十里,清水营堡川东,俗名石山梁。三山排比,层峦怪石,峭壁飞岩,石色青紫,瑰丽无匹,自远望之,彩翠如芙蓉。南崖有玉皇洞,上有石窑,洞碑刻“弘治二年二月,钦差宣府将军陈统”,余残缺。

由此观之,淸水早在元代就有建置。元代属西丰镇,明清为延绥镇三十六营(堡)之一。至于境内枣林峁遗址出土的玉刀、铜器,汉代瓦、盆、罐,饰绳纹、方格纹、素面等,表明汉代这里便有先民居住。前述花石山山半,石上有马蹄迹,相传赵武灵王胡服入秦,过此所遗,则推至春秋战国时代。依据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新石器时代有遗址20处,东周、秦汉时代有墓群28处,明代遗址多达50多处。从上述遗迹表明,清水历史悠久,古镇名副其实。目前,境域发现各类文物点处,遍布于全境村庄。其中,古遗址71处,古墓葬29处,古建筑13处,石窟寺1处。城北的清泉寺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枣林峁遗址、转角楼墩台、青春峁大庙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就此,笔者就清水遗迹状况分述如下:

清泉寺又名萨寺庙、沙寺儿庙,位于清水城北米处。碑文曰:“□□□唐代之初,修葺于成化之际,鸠工命匠,不日而成”。为唐初尉迟公督建。该寺占地面积.8平方米,建筑面积.3平方米。寺内有山门、钟鼓楼、念佛堂、五观堂、大雄宝殿、地藏王殿、观音殿等八处主要建筑,四处附属建筑。大雄宝殿位于寺院的北中,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砖木结构,硬山式灰瓦覆顶,内供释迦牟尼、清代灾廷寿、阿弥陀佛塑像三尊。左右两侧为地藏王殿和观音殿。地藏王殿的建筑样式为砖木结构,硬山式灰瓦覆顶,内供地藏王菩萨。观音殿的建筑样式亦为砖木结构,硬山式灰瓦覆顶,内供观音菩萨、龙女、善财塑像三尊。

五观堂与念佛堂位于大雄宝殿下的东西两侧,面阔各三间,进深各两间。砖木结构,硬山式灰瓦覆顶。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砖木结构,九脊歇山式灰瓦覆顶。左右两侧为砖木结构钟、鼓楼。清泉寺大雄宝殿的梁架斗拱样式独特,颇具唐宋风格,为我县较早的一处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科研保护价值。年6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枣林峁遗址位于清水乡枣林峁村东北约1千米的枣林峁山顶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总面积约4.5万平方米。遗址地表散落有大量泥质灰陶残片,饰绳纹、瓦棱纹或素面,可辨器形有罐和绳纹筒瓦、板瓦。未见其他遗迹现象,属于汉代文化遗址。年1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转角楼墩台位于清水乡转角楼村西北约2千米处的墩峁山上。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墩体正视呈梯形,下底边长11米,上顶边长8米,高11.5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墩体内填夯土,外砌青砖,雄伟高大。券室内有砖拱门洞、石阶、哨口。墩顶有垛口、掩体等。沿墩内拾阶而上,可直达墩顶。转角楼墩台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线上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年6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山则寨山窑址位于清水乡石山则村东约1.1千米处的寨山上,海拔米。窑址保存较为完整,空心窑,烧制口处在西壁上,拱券式门洞,底宽1.3米,高0.8;窑内堆积大量淤土,残深2.1米,内壁上为烧制呈褐色和灰色的土层,后壁上有凿痕,形成两片刀叶状的对称土块,窑口及周边散落大量残砖块和筒瓦残块,砖厚0.05米,筒瓦壁厚0.02米,全部为灰色。窑址西北距墩山烽火台遗址约25米,判断应为烧制墩台包砖和附属建筑所建属明代窑址。

石山则墩山墓群位于清水乡石山则村。墓群所在地现为耕地,呈东西向不规则形,东西长约35米,南北宽约30米,总面积约0平方米。墓葬分布在墩山顶部及西侧的平坦耕地上,地表散见大量泥质灰陶口沿、底部等残片和一件大卷沿殘片,纹饰有方格纹、素面等,可辨器形有罐。在墓群中部的小冲沟内发现大量人骨和殘石片,应为墓室位置。未见其他遗迹现象。属于宋代墓群。

石山石窟位于清水乡石山则村东南约1.5千米处的大石山上。据说建造于南北朝时期。一说明代弘治年建造(有待考证)。石窟在天然石壁上人工凿刻。南壁由东向西排列五窟,间隔约3米:K1.:方窟,四壁上雕有十八罗汉像,窟内后壁上凿有石像三尊,仅存右侧一尊,头部损毁;窟门为券洞式,高2.2米,宽1.45米,窟高2.48米;门额上方凿圆柱石簪两个,上方刻有“宝阳玉皇阁”大字;窟内三面凿有神台,高0.3米。K2:两窟相套,由一门洞相连,方形,主窟后壁凿有神台,高0.2米。神台上凿有佛像三尊,头部损毁;东西两壁凿有佛像,剥蚀严重;主窟高2米,侧窟高

1.7米。窟门为不规则方形,高1.6米;主窟西壁上凿有门洞进入侧窟,窟内神台剥蚀严重,仅存轮廓,南壁有3石孔,东西两壁残存少量壁画。K3:方形,窟壁凿痕裸露,神台剥蚀严重,高1.3米。窟门为券洞式,高1.65米,窟高1.85米。K4:方形,地表中部凿有一方形凹槽,深0.35米,东西长南北宽,内堆积大量淤土,含少量人骨;窟高0.9米;窟门呈方形,高0.86米。门额上凿有圆柱形门簪。K5:三壁凿有神台,高0.5米;窟壁剥蚀严重,窟高2.07米;窟门为券洞式,门高1.7米。

附1.清水古遗址表

附表2.清水古墓葬表

附表3.清水古建筑表

注:5∽11为非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的古建筑

乾隆四十四年修《府谷县志》关于清水堡遗迹记述有:《卷之二·山川》:雁儿沟,以多雁,故名。上山为界牌梁,清、黄交界,有塘汎二处。梁东为高山梁,上有护城墩一所,黄甫川堡在其下。又北五里为三山,俗名石山子,一名石山梁,最高,为东红山,北至胡家梁内之主山。其南山湾曲迴绕,中、北二山石多玲珑,下有玉皇洞,详洞。山巅有石塔,高数丈,一名塔儿山,上有烽火墩一座,即明刘宁败寇处。一云刘事在清水边外塔儿梁中一山。飞岩百仞,山巅有大石,遥望若虎蹲,因名石虎山。北山峭壁辣立,山石砦红、白、青色相间,因名花石山。三山相连,计長六里。又北里许为凤凰塔,平岗斥阜,若无甚奇特,而周视之,喙翼尾形俱备,体势宏张,故名。

玉皇阁洞,在黄甫城外七里之花石山东峰岩下。明弘治元年,绥德卫百户王普春建。

《卷之三·祠祀》清水堡地方:元帝庙,在旧城内;一在旧城东门楼。三官庙、玉皇阁,在堡西。龙王庙、财神庙,俱在旧城内。城隍庙,万历二十四年训导盧保邦重修。清泉寺,在堡北门外。崇祯元年干户靳吾君重修。观音殿,在堡东门外东山。关帝庙、马王庙、观音阁、娘娘庙、河神庙,俱在堡东门外。关帝庙,在堡西十五里五里塔。乾隆丁卯年知县宫殿對重修。

注:清水自古以“庙全闻名”其中“城隍庙”的显灵最为广大信众心服。清水城隍庙为“赦封灵应侯”,在整个晋陕蒙及陕北地区级别最高。府谷根底就有口传:“海则庙总龙王,清水总城隍,木瓜总祖师”。城隍庙始建不晚于明朝,至少也在元代。该庙由戏楼、山门、中殿和后院正殿组成。大殿正门左侧有千年古槐一株,院东、西厢房是阴曹地府司,彩塑逼真,壁画生动。

《卷之四·兵防》清水营堡:

在县北六十里。东至黄甫川十里,西至木瓜园三十里,北至大边二十里。城建山坡,周三里二百七十四步,高一丈八尺。东、南、北三门,楼铺□座。係次冲中地。明成化二年,边备尚书王复奏,以府谷堡移出芭州旧城。三年,巡抚盧祥言,芭水泉枯涸,别有地名清水川,正当冲要,颇有水泉,可立城堡,宜更徙筑。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濬增修关城,砌以甎。

边垣东自旧城墩起,至斩贼墩止,入木瓜界,湾环三十二里二百一十五步一尺。旧城墩在县北九十里,至清水堡二十里。斩城墩在县北九十五里,至清水堡二十五里。附清水口外南自边墙正口台起,至北哈拉寨牌界止,长四十里。东自大岔起,至西石窑沟止,宽四十里。

边墩三十一座:旧城墩、韩家塔墩、韩家梁墩、镇贼台、镇贼墩、东坡台、镇川台、镇口台、西坡台、清水墩、清水梁台、清新墩、永宁墩、潘家梁墩、张家梁墩、振口墩、守口墩、灭贼台、白家梁台、虎台、青春峁台、双口墩、东山台、新添墩、西山台、静边墩、镇虎寨台、刘家梁台、石磕墩、三盆墩、斩贼墩。

边口一十处:韩家梁、即古楼。东坡台、清水梁、白家梁、西山台、镇虎寨、正口台(以上七处俱各有守口兵丁)、清水梁台、石东坡、双口东沟(以上三处係坍塌小口)。

腹裏烽墩二十七座:

寺儿梁墩、塔儿山墩、石窑儿墩、大河口墩、赵家梁墩、保川墩、三里墩、乾沟子台、镇川台、镇北台、灭贼台、马莲尖墩、沙圪垯台、温家峁墩、尖堡子墩、赵家寨墩、雷家梁墩、护城墩、瓦窑子沟墩、得胜墩、三里塔墩、马路峁墩、王家沙墕墩、五里墩、韩家墕墩、梁家廟墩、孤圪垯墩。

塘汛三处:塔儿山塘、马路峁墩、沙墕墩。

《卷之七·古跡》:芭州城,城址南临清水营羊圈沟畔,俗一名‘羊圈城’。本二城相连,相传古为上州下县。考《寰宇记》:唐庄宗时,以契丹侵扰,移州於留得人堡,即今县治。明正统间,总兵石亨奏,以府谷堡移柴关故城,神木堡移杨家城。杨家城不言故,柴关独曰故城,是唐末府谷县之故城疑即此芭州城。蓋此城去柴关岔六里许,夲一山也。又今清、黄边墙口有新旧芭州,相去二里许。细阅,墙在山椒,并无城址,只有村庄二所,当系村庄之新建在芭州山上而言,非定指城也。又保德州志:元有芭州镇巡检司,巡检一员。元史:‘至元二年,保德州省隩州、芭州入焉。’考今河曲县即元隩州地,在芭州东三十里许。孤山相去百十余里,中间一府谷县城。镇志云:芭州在孤山折太君墓间。谬。

固城在清水堡南五里之水地湾,上墙堞尚存。

赵武灵王马跡在县东北花石山。山半石坡上有马蹄跡,相传赵武灵王胡服入秦,过此所遗。

按,赵武灵王西略地,至输林,拓地千里,至此山,亦想当然之辞。其石跡当本石缺处似马跡者,必以为真,则偏榆中皆是矣。此与杨八姐石、保德州秦始王北巡之马蹄石义略同。

《卷之七·墓塚》[上闕]王母墓:在清水堡。[底夲原闕]故城北高土阜上。去县八。[底本原闕]旧传有耕者,春社饮醉卧其倒,梦中俄有二女使至。[底本原阙]娘娘有旨召,耕者随至门,见墙宇宏廠如宫闕状。引至一殿墀,金碧辉煌,貂蝉[底夲原闕]皆服汉时衣冠。上坐一仪粧如后者,曰:‘我本炎汉王后,居此地历有多年。乃樵牧者常践踏甚,此后断毋许侵犯。如违,定奏之上帝,降災站汝等地方。速传谕附近居民知之。’随宣女使赐白金一锭,耕者拜受纳入怀中,女使引出下阶。忽。[底夲原闕]。五名衹[底夲原闕]。有罚,因传为王母墓,无敢侵犯,且因名其地为王墓墕。三十九年,知县郑居中同土墓各为之勒碑包砖,以垂后。

鲁都督墓在清水堡孤圪垯沟牛山坡下。都督,名失,据堡元帝庙牌坊内‘开,嘉靖初都督,季子开佑任固原指挥同知,建坊其府在庙侧’。今无存。

文巡抚墓在清水堡北十里大坟湾。仅碑座存,名失查。县并无文姓巡抚,岂即弘治中延绥巡抚文贵后祭此欤?

杨训导文藻墓在清水堡沙原。

魏副将存信墓在清水堡东南魏家寨围坪。

冯提督允中祖墓在清水川西岸,去堡五里。

明弘治十七年(4)李宗仁纂修《延安府志·府谷县》山川条:梁家山,在清水堡东五十里。古城山,在清水堡南二里。瓦窑山,在清水堡西一里。石山梁,在清水堡北三十里。清水川,在城北五十里。自沙漠地来,南入黄河。其水清澈,边方军马赖之。

仓场条:清水仓场,俱在清水营。

关梁条:清水营,在城北七十里,旧为府谷堡,成化间因筑城池为营,置军以备边。

古迹条:旧芭州城,在城北九十里。

此外,清水碑石还有明万历七年《重建武安王庙记》,明嘉靖十七年石碑《清泉寺碑记》,砖雕有“河清海晏”照壁等遗迹。

作者简介:

韩二林(.3——),府谷县黄甫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教师。年榆林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先后在麻镇中学、哈镇学校和县电大工作。主编了《府谷县军事志》《府州折氏史料辑录》《折氏研究》《文史杂爼》《秦晋蒙冀宁民歌二人台选集》《新民镇志》(未出版)《府谷县公安志》(正在主持编修)《中国共产党府谷县历史(二卷)》(主持编修》等地方文献史志书籍。曾参与《府谷县志》《府谷教育志》《府谷报》《二人台艺术》《袁家砭村志》《镇羌史话》《恒源人》《中邮专送广告》《府谷电大》等多种刊物书籍的编审工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