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于9月15日落下帷幕。由河北省创排的话剧《塞罕长歌》荣获文华大奖,群舞《人民英雄纪念碑》荣获群星奖。夏秋之交,艺术的北风为京津冀大地吹来丝丝凉爽,在本届艺术节上,有很多难忘的“河北味道”。
艺术元素地域氛围浓厚
河北地处华北平原,广袤的燕赵大地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独特的文化氛围。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期间,许多文艺作品中融入了河北元素。让我们一起回顾“十三艺节”中的河北元素。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河北梆子具有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等特点,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现代戏《人民英雄纪念碑》剧照
在今年的“十三艺节”期间,以河北梆子现代戏《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河北梆子《李保国》为代表的的两部作品全面展示了河北梆子在新时代的独特魅力。
河北梆子现代戏《人民英雄纪念碑》剧照
其中由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创排的河北梆子现代戏《人民英雄纪念碑》围绕“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人民英雄”的宏大主题,以小人物为切入口,讲述了曲阳县两个石匠家族的命运和情感故事。
河北梆子《李保国》剧照
听河北梆子礼赞时代楷模,看太行山上新愚公。河北梆子《李保国》讲述了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该剧以现实人物为题材,高亢激昂的河北梆子腔让剧作更加拥有了震撼人心、动人心魄的力量。
评剧
评剧,又称评戏,原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关外有“奉天落子”的称谓。评剧是在清末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而后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及东北各省。评剧是我国近百年来成长较快、流布较广、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之一。
评剧《革命家庭》剧照
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期间,由天津评剧院创排的评剧《革命家庭》让这一古老的戏曲形式焕发了新生机。《革命家庭》取材于陶承口述自传《我的一家》,通过新颖的叙事、饱满的激情,以多维立体的空间呈现和基于传统戏曲美学的当代舞台表演方式,在保留北方剧种民间魅力的同时,让评剧有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