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时过节闹红火,民众争看二人台龙山大先

山东白癜风科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383999.html

二人台,是一个流布范围较广的地方戏曲剧种,目前,在山西省的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部、河北省的西北部、陕西省的北部等地区,皆有二人台剧种的演出活动。

该剧种的唱腔,优美流畅、丰富多样;音乐,火爆热烈、旋律跌宕;表演,载歌载舞、生动活泼;剧目,风趣幽默、贴近生活。这一表演艺术,因其透射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颇能展现其流布地区的某些民族性格,故尔,使它的演出能够深深地打动和吸引着广大观众,并使该剧种,牢牢地扎根于当地的民众之中。

二人台在山西省的晋北一带十分普及,影响较大,特别是在大同地区,这里的部分县、区、乡、镇,往往会形成“逢时过节闹红火,民众争看二人台”的景象。

二人台是在晋、冀、蒙三角地区流行的民歌、小调之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唱腔曲调多为山西、内蒙古、河北的“秧歌曲”、“高跷调”、“爬山歌”等。

清代末年,晋西北、晋北、内蒙古中西部的很多村镇,在农闲时,普遍流行着一种“闹红火”的群众娱乐活动,这种“闹红火”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用丝竹弦乐伴奏的“打坐腔”,演唱一些当地流行的民歌、小曲,也有踩着跷子在广场演唱民歌小曲的高跷调,人们称之为“高跷二人台”或“高足秧歌”,这些演唱,虽然形式简单,但是,却为晋、冀、蒙地区二人台剧种的形成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民国年间,二人台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唱曲在不断地丰富,唱腔也有了较大的变化,而演出的剧目,也由单纯的民歌演唱逐步向戏曲化靠拢,使其部分剧目有了一定的情节、故事、人物等,但是,此时的二人台,严格地讲,还不能算是完全的戏曲艺术,它仍属一种广场演唱艺术。我们从其《五哥放羊》、《挂红灯》、《打秋千》、《绣金匾》、《打连成》等诸多 传统剧目来看,基本上都属一种表演唱。

二人台真正登上戏曲舞台,成为一个较有影响的戏曲剧种,那应该是全国解放以后才完成的。从清末、历经民国到解放前,二人台在民间称“火爆曲子”、“社火玩艺儿”或“带鞭戏”等。它通常活动于水旱码头、割烟地头、商铺宝局、节日庙会等场所,打地摊演出,并无单独登上舞台演出的记载。清代同治二年,山西省河曲县唐家会村的五云堂玩艺班(大概系二人台班社)以《牧牛》、《小寡妇上坟》等二人台节目与晋北道情组成“风搅雪”班同台演出,这大概是二人台登上舞台的最早记录。

在晋、冀、蒙这块浩如瀚海的民歌戏剧之乡产生的二人台艺术,便有了极其丰富的演唱素材,故尔,使其传统剧目和演唱段子,多得数以百计。仅在大同地区普遍流行的二人台传统剧目就有:《走西口》、《挂红灯》、《五哥放羊》、《打樱桃》、《借冠子》、《卖碗》、《打连成》、《打金钱》、《探病》、《绣花灯》、《小放牛》、《打秋千》、《方四姐》、《放风筝》、《压糕面》、《小寡妇上坟》、《十对花》、《珍珠倒卷帘》、《绣荷包》、《思凡》、《卖菜》、《大钉缸》、《散花》、《进兰房》、《哭妻》、《惊五更》、《十里墩》、《报花名》、《跳粉墙》、《偷红鞋》等三十多个。

二人台的唱腔音域较宽,旋律中常有音阶大跳八度乃至十一度的现象,对此,演员则以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来处理,这便成了二人台演唱的一种特色。另外,二人台演员在演唱时,巧妙地运用“推”、“闪”、“让”等演唱方法,遂形成其演唱的重要风格。“推”就是推迟发声,一般不超过半拍;“闪”即后半拍演唱,俗称“闪梆子”;“让”就是把唱腔旋律某些音让给乐队,唱腔时隐时现,与伴奏相互填补,这种演唱风格,当数内蒙古自治区的老艺人们表现的 。大同地区业内人士把这种演唱风格叫“喊腔”或“吼腔”。

二人台的曲牌音乐,也可算作该剧种戏剧音乐的组成部分,但曲牌音乐的演奏,往往与演出的剧目无关。曲牌演奏,只起间奏和气氛调节作用。二人台现存器乐曲牌大约有九十多曲。晋北大同地区的二人台班社,常用的有[西江月]、[柳青娘]、[黄莺亮翅]、[十番]、[八板]、[大救驾]、[急毛猴]、[爬山虎]、[千声佛]、[小拜门]、[巴音杭盖]、[乌苓花]、[森德吉玛]、[推碌碡]、[上南坡]等四十多首。从这些伴奏曲牌中,可以看到蒙歌、汉调、古曲牌、民间小调,以及其它地方戏曲剧种里常用的曲牌。

二人台的传统伴奏乐器很简单,主要是“三大件”和“四块瓦”。所谓“三大件”,即笛子(俗称“梅”)、四胡、扬琴;“四块瓦”,即四块竹板,供敲打节奏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二人台乐队也逐渐充实扩大,普遍加入了武场乐器锣、鼓、镲、梆子等;文场上也加入了二胡、月琴、三弦、低胡、琵琶、笙、管、唢呐等。

二人台是由广场演唱艺术发展而成的,因此,它的舞台设置非常简单,甚至连其它地方戏曲剧种里常用的一桌二椅也没有,很多二人台传统剧目演出时,在其空荡的舞台上,只挂底幕而已。

该剧种的脚色体制是以小旦、小丑、小生这“三小门”为主的。服饰趋于生活化,多为彩衫、彩裤短打扮。因其传统剧目皆为“二小戏”,多角色大戏基本没有,所以,演员服饰中没有蟒、靠、袍带等戏装。

二人台较有特色的砌末道具有手帕、红绸、霸王鞭。手帕为双层八角形,与东北二人转的手帕相同,在舞台表演中,手帕的飞转、抛接,也足可与二人转的手帕功相媲美;红绸一般长约5米左右,一端包短棍,便于手持舞动,有时红绸在舞动时,还伴有黄绿彩带同时出现;霸王鞭是用一根八十厘米长的柳木棒或小竹竿为鞭杆,在杆上掏成距离相等的六至八个小孔,每孔内用铁丝串两枚铜钱加以固定,杆外绘饰红、蓝、黄相间的长条纹,舞动时,能发出节奏铿锵的响声。以上三种特色道具的运用,形成了二人 有表演特技,能够很好地体现二人台剧种的突出特色。

部分资料来自父亲之《大同文化志》

文字原创:张梦章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大同作家协会会员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