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创始人丁喜才一一从民间艺人到音乐

从民间艺人到音乐教育家

一一记榆林小曲创始人丁喜才

文/程怀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中华大地上唱红了以《五哥放羊》、《走西口》、《兰花花》为典型的“榆林小曲”。曾经通过广播、唱机等宣传品遍及全国。小曲唱词与情调婉转流畅,浓浓的地方韵味气息相通、灵肉相融,不仅成为陕北人酷爱,而且成为华夏大地的主旋律;从民间小曲到轰动国内外音乐界。唱红那个年代的榆林小曲,就是出自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在读本科生,在年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演唱会上,歌曲《五哥放羊》、《走西口》、《兰花花》荣获金质奖章者鞠秀芳。舞台上用一台百年扬琴伴奏的就是她的老师一一陕北民间艺人丁喜才。

榆林小曲究竟有何魅力,能从塞北高原民间小曲传唱到江南沿海的上海音乐学院,平凡的地方小调,唱响全国各地,走向世界舞台。如此巨大的反响背后,皆缘小曲的创作、传承人,一个从民间艺人到音乐教育家丁喜才密不可分。是他创作发展了“榆林小曲”,使之成为一种丰富、成熟的民间说唱音乐;是他把“榆林小曲”带进上海音乐学院课堂,使民间音乐与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紧密地结合。为“榆林小曲”在音乐科研上的推广和提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人台”巨匠在陕北

丁喜才于年2月出生在陕北府谷县麻地沟镇的一个弹唱世家。祖父、父亲、伯父、叔父都是演唱“二人台”的高手。搭伙组建了当时很有名气的丁家“窝儿班”。家庭的熏陶,造就丁喜才对陕北民间艺术演技的造诣和天赋。他自幼眉目清秀、聪明伶俐,有一甜美婉转的好嗓子。每当大人们在一起演奏时,他就会兴高采烈,有节奏地拍着小手跟随演唱,大家都夸他是个弹唱的好苗子。独自玩耍嘴里还不停地哼着小曲调。八岁开始学唱戏曲。十一岁便可以登台演出,成为吹拉弹唱的全能高手。十四岁的时候,除了能熟练地运用扬琴给“二人台”节目伴奏外,还能用一架特制的小扬琴自弹自唱。

解放前,府谷曾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县区,十年九旱、广种薄收,乡民维持生计举步维艰。麻地沟镇坐落在晋陕蒙交界处,素有戏曲之乡的赞誉。镇上做生意的人家较多,为了招徕顾客,各店铺很是热心赞助唱戏,形成人人都喜欢戏曲的传统。其中“打坐腔”(亦称打玩艺儿)这种演唱形式,曾经被作为一种乞食的工具常常出现在农村。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如烟市、庙会、婚丧嫁娶、祈神拜祖等风俗活动中。丁喜才就是靠卖艺要饭成长的民间艺人。

年(民国十八年),由于陕北遇到百年未见过的大旱灾,丁喜才的祖父、祖母、母亲、堂弟和妹妹因饥饿成疾,相继病逝。由于生活所迫,丁喜才从小就跟随父亲、二叔父在府谷境内、内蒙古、晋西北一带卖艺。演唱内容大都是人民灾后的痛苦生活,很多人听后都掉下眼泪。丁喜才曾经描述过当年的情景:“外出演唱时,听唱的乡亲们虽然有心帮助我们,可是自己也无吃无喝。我们常常吃不饱,穿不暖,有时住战楼和古庙。有时遇上那些酒醉饭饱的官吏,逼着演唱着,不给钱还要挨打受气。”

丁家“窝儿班”在方圆百里演唱“二人台”很有声誉。丁喜才更是佼佼者,粉丝群集。当时唱“打坐腔”的艺人较多,竞争亦是非常激烈,所以丁喜才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在这种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不断磨练、不断成长。由于他那自弹自唱的坐腔扬琴表演特色,成为当时晋陕蒙接壤区域表演“二人台”曲艺的名角。后来丁喜才历经各种艰难的历练,慢慢开始自食其力、养家糊口。作为一位传统传承方式的受惠者,丁喜才除了自幼受到“打坐腔”音乐的熏陶以及特殊的音乐天赋,传承了“丁家窝儿班”的“打坐腔”技艺。还通过自身对“打坐腔”技艺的感悟并结合对家乡一带文化的认知等,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改编。成为他后来在音乐创作事业上奠定基础。

年,府谷解放后,边区人民政府进行了土地革命,丁家分了十几亩土地,强烈的翻身感让他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除了种植农田,还参加了政府组织的文艺宣传活动。年冬,当地政府把丁家的“窝班”扩编为一个30余人的业余剧团,演出剧种有眉户、道情、晋剧等,由丁喜才负责导演排练。

年,府谷县文化系统组织几家剧团会演,麻镇业余剧团荣获第一名奖励,从此县文化系统有什么大型活动就抽调麻镇剧团演出助兴。这个时期丁喜才在剧团搞扬琴伴奏,自弹自唱《五哥放羊》、《挂红灯》等曲目。只要丁喜才出现在台上,观众就喜出望外,团里就只好把他的座位安排在紧靠台口处。由于他才艺出众,这年十月,他代表府谷县参加了榆林专区民间艺人培训班,各县区的艺人们聚在一起,互相交流经验,学习政治、乐理和戏曲等知识,他被评为模范学员。

年初,他代表榆林专区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选拔赛。会演舞台上,他以坐唱的形式用一架扬琴自弹自唱了《五哥放羊》和《小尼姑思凡》。来自绥远的赵明和杜翠仙两人表演了歌舞小戏《打连成》。经过由李焕之为首的中央代表团和大会组委会的专家们认定,丁喜才以坐唱的形式自弹自唱的曲目与赵明杜翠仙表演的歌舞小戏属于同根同源,一个民间曲艺的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只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为了便于区分,专家们讨论后决定,由赵明和杜翠仙两人表演的歌舞小戏取名为“二人台”,把榆林专区由丁喜才自弹自唱的坐唱曲目取名为“榆林小曲”。从此,我国的曲艺领域有了“二人台”和“榆林小曲”两个新名词。

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各项社会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在祖国日益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广大群众向往美好文化生活。而在文艺界,为了传承和发展数千年丰厚的中国传统文艺。纷纷举行了一系列的全国文艺会演,用以挖掘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因此,年4月,由文化部主办了“首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为了让会演得到圆满效果,在会演的半年前,便开始从县到市、从市到省、从省到大区进行逐级选拔精英,文化部同时派出专业艺术人士到各大区观摩评比。其规模和艺术水准,会演成为一次前所未有的中国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盛事。

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舞台上,陕北民间艺人丁喜才,头扎羊肚子手巾,身穿白衬衫、黑长裤走上舞台,用那架伴随他多年的小扬琴,再次自弹自唱了《五哥放羊》和《小尼姑思凡》。他那独特的演唱方式,丰润优雅的嗓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让台下观众耳濡目染,赢得了场内经久不息的掌声。歌曲通过广播电台等和报纸等宣传,这个称为“榆林小曲”优美动听的《五哥放羊》、《小尼姑思凡》传遍全国,深得人民的喜欢。接着应邀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演出,由于他出众的演唱得到领导高度的赞赏。并在全国音乐界引起了轰动,随后他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多家单位的聘用函。

北京会演结束后,丁喜才被西北艺术学院应邀,到学院临时任教,在此其间,由西北文工团刘峰记录,整理了他演唱的“二人台”资料,后来出版了《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在上音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来全不费工夫。年,对于丁喜才而言是非同寻常且幸运的一年。是他苦苦追求民歌事业的转折点,也是人生的巅峰时期。不仅用自制扬琴自弹自唱的“小绝活儿”,通过从镇上到县城、从省城再到全国的层层筛选,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脱颖而出,受到了音乐界的广泛好评,而且遇到了赏识自己音乐才华的伯乐——著名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今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先生。

贺绿汀院长是音乐界受人敬仰的人,长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