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展史上,“桐柏”一脉举足轻重,今天就为大家介绍此中的桐柏四大道人:冯惟良、徐灵府、应夷节、叶藏质。
01冯惟良
冯惟良,字云翼,原修炼于衡山中宫,唐宪宗诏起不应。元和十年上桐柏山后,创香琳峰栖瑶山居。与徐灵府、陈寡言为烟霞友,三人常琴酒自娱。久之,就降真堂师事田虚应,受三洞秘诀。
他曾协助徐灵府修建桐柏观,建降真堂、白云亭、翛闲亭、上清阁等。又整理桐柏观旧有道藏,给以勘误、补充、编目、装订。
此后冯惟良传道于应夷节、叶尚质等弟子百人。曾以三洞之道行于江表。会稽廉察使元稹闻其道而悦之,造府执弟子礼。唐宪宗亦诏起不赴。九十高龄羽化于桐柏。
02徐灵府
徐灵府,自号默希子,唐钱塘天目人。本南岳道士,师事田虚应,学“三洞”秘诀,是《三洞四辅经》传人,道士徐灵府在桐柏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宪宗元和十年(),随师自衡山仙游来台,定居桐柏观。穆宗长庆元年,垒石结庐于观后北上五里的云盖峰前的虎头岩。该处山水秀丽,有池塘数亩,池中怪石耸峙如岛。
敬宗宝历元年,被赐号为方瀛,比拟方壶、瀛洲仙岛。唐文宗太和元年,因感桐柏观“荒芜将坏”,请浙东观察使元稹为主资助重修。元稹亲临桐柏察看。
敬宗宝历三年,徐灵府在烟霞朋友冯惟良、陈寡言的协助下,集资修复了桐柏观的上清阁、降真堂、白云亭、脩闲院、众妙台,还有该观的仓廪、厨房。事成后,请大诗人元稹为之作《重修桐柏观记》。
武宗会昌间,唐皇李炎诏使浙江廉访使多次征召徐灵府入京,徐献诗《言志》婉辞。说自己“学道全真在此生”。咸通间(-),与后学叶藏质一起,又重新殿宇一次,道士刘处静为之作记。徐灵府年82岁羽化。
徐灵府擅长辟谷,在天台潜心修炼了50年。他利用修真之暇,著有多部著作,又为寒山子的三百多首诗篇分三卷编成集子,并为这部诗集写序言介绍。
03应夷节
应夷节,字适中,兰溪县人,号上清大洞道元先生。生于唐宪宗元和五年。幼年拜灵瑞观吴玄素为师。13岁入籍道士。唐穆宗长庆四年来天台桐柏朝圣,拜冯惟良为师,受正一、紫虚、都功等符箓和上清大法。
唐文宗太和元年,他去龙虎山参拜少任,受其经法。唐武宗会昌三年回转天台。为了专心研习,在桐柏观西南面翠屏岩另外造了一所净坛居住。越州观察使李褒时来问道,因为奏称院额,武宗敕以“道元”为名。拾遗张颖为记。继而赐服号,应夷节固辞不受。
唐昭宗乾宁元年,一日沐浴入静,凝神如有所待。翌日昧爽羽化,寿85岁。罗隐为之赞。应夷节道学根底厚实,远近闻名,愿执弟子礼者纷至沓来,其弟子以广成先生杜光庭成就最大。
04叶藏质
唐懿宗咸通五年(),道士叶藏质来到桐柏山。叶藏质,字含象,处州松阳人。是原桐柏高道叶法善的后裔。他是为学习《三洞经箓》寻踪冯惟良高道而来的,乃是司马承祯的四传弟子。
他在玉霄峰麓一处平地顷余、四山回合又邃若洞天的地方,即早时道士陈寡言隐居的号华琳之处,创道斋号“石门山居”。到咸通十三年,奏请赐名,懿宗准奏,优诏《赐道士叶藏质请玉霄宫敕》,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命名为玉霄宫。
宫内建有钟楼、经楼各一座。将本藏于桐柏观藏经殿的多卷道书移藏于经楼,号玉霄藏。叶藏质在桐柏修炼期间,曾给以订正、补充、整理。书后题“上清三洞弟子叶藏质,为妣刘氏四娘造,永镇玉霄藏中。”
钟楼内珍藏禹钟一口,传是越王勾践宫中的乐器,高二尺,重百余斤,形如铎,上有36敔,有若隐若现的花纹。钟上刻有湘东李绾之钟铭并铸造岁月。是禹迹寺方丈赠送给叶藏质的贵重礼品。
叶藏质从咸通六年起主持桐柏观。期间,又于咸通十三年在莲花峰山脚构筑了一所莲峰道院。叶藏质74岁坐化。阊丘方远是其嫡传弟子。
好了,《桐柏四大道人:冯惟良、徐灵府、应夷节、叶藏质》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到此,若有不同意见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