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童年的社火戏准格尔旗发布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南部与陕北接壤的地方,俗称“黑界地”,又称“禁留地”,属鄂尔多斯准格尔旗。准格尔旗与陕西榆林市、山西的忻州市接壤,素有“鸡鸣三省”之说。

鄂尔多斯东北西三面临黄河,南面以长城为界,即“三河一墙”之地。这里旧时由蒙古王爷管辖,居民却以汉人为主。

独特的地域,独特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陕北的信天游、山西民歌与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相结合,演绎出独具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漫瀚调。漫瀚调一般双人对唱,彼此呼应,其艺术风格兼具陕、晋、蒙三地民歌的特点,既有陕北的高昂苍茫,又具山西民歌的炽烈直爽,加上蒙古曲调的洒脱奔放,成为家乡人喜闻乐见的表情达意方式。

家乡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姿多彩。浸入日常生产劳动生活中的漫瀚调外,社火戏、二人台、晋剧年年都会上演。这其中,又以每年正月十五举办的社火戏最为吸引童年的我。

离我家仅有五里路的沙梁古镇,保留着非常传统的社火戏演出习俗。每年正月初七的小年一过,沙梁街上的居民们就开始着手准备社火戏了。他们分工合作、分头行动、各司其责。有策划节目内容的,有物色演员乐手的,有预算管理费用的,有设计衣饰道具的……能工巧匠们拿出前一年使用过的道具、衣饰,根据当年的演出需要,该新增的新增,该修补的修补,不能修补的淘汰。道具一般以木棍、纸张等材料制作,衣饰则以绸缎为主。

社火戏正式演出前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组织一队人马到附近的单位和居民家里拜年。拜年的队伍可大可小,一般为十几个人,皆妆扮妥当。其中有一套锣鼓班子,一路上敲锣打鼓,早早提示人们拜年的来了。还有一个能说会道的领头人,到了谁家都会随着锣鼓点子说一番随机应变现编现说的祝辞,博取主人的好感。接着简单表演一番,告知正式演出时间,欢迎前去观看。临走时,主人都会根据习惯及自家经济状况给一些钱,代为祭祀的意思,实际则是贴补演出的费用。所有单位都会掏这一份钱,大部分居民也会配合,仅有极少数“聪明人家”,听到锣鼓声近了便悄悄溜走,只留下锁子圪旦看门。沙梁虽属陕西,但因离得近,每年都会有社火戏班子来到我家拜年,妈妈总是听到锣鼓声就把将要给奉的钱准备好了。

社火戏正月十四开始,连续上演三天,每天下午演出,免费观看。一场社火戏大约有十几个节目,可谓精彩纷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大概有踩高跷、扭秧歌、大头娃娃、舞龙、舞狮子、搬旱船、俏女担灯、老王八送闺女、二鬼打架、抬县太爷等。

踩高跷的队伍主要演绎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人物除师徒四人外,还有一些天官和妖精。猪八戒腆起雪白的大肚子扛着黑纸糊成的大钉钯、孙悟空上眼皮贴着闪闪发亮的金箔纸挥舞着金箍棒,这二位的形象活灵活现记忆尤深。高跷队踩着二尺来高驴蹄子一般又小又坚硬的木棍,无论大跨步、退步还是秧歌步,均能娴熟自如,仿佛那木棍做的高跷长在自己腿上似的。社火戏演出在市场圪卜的平地上进行,由于观众争相选取最佳观赏位置不自觉地往场地内拥挤,开始时,往往要请出高跷队转几圈,大家见了纷纷后退,谁的脚也不愿意被他们踩上一高跷,场子便拓展开了。演着演着,大家又你推我搡地往前挤,场地越挤越小,任维持秩序的老汉喊破嗓子敲破锣也无济于事,只好再次请出高跷队踩上几圈,后面的节目才能施展开来。看完演出回到家,我们立马找来结实粗壮的干树杈,用斧子菜刀削砍成一边低平一边高的样子,将高的一枝紧紧地绑在腿上,扶着墙或者小伙伴的肩头在院子里模仿踩高跷,屡败屡练,百折不饶,竟然也有学会的,能够像模像样地走上十来步。

扭秧歌和大头娃娃一般都是小孩子扮演。秧歌队小姑娘个个打着红脸蛋描画着黑黑的眉毛和大大的眼睛,两根彩带随着节奏和舞步在手里翻飞,常常惹得我心旌摇摇,馋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回家后找来装化肥的薄塑料袋子,剪成几根细长条,再从门框边撕两块鲜红的对联浸入水盆里,将之染成红色,抓在手里甩动着扭起来,咚、咚、锵咚锵,咚不隆咚、咚咚锵,好不心满意足。大头娃娃是将纸糊的大脑袋壳罩在头上,排着队跳秧歌步。大脑袋有男孩有女孩,表情夸张,模样各异,个个笑逐颜开。经我仔细观察,发现藏在里面的小孩子都是从张开的嘴巴处看路的。制作这个道具的难度有些大,我们没能模仿成功。

搬旱船也是吸引力相当大的节目。四五艘纸做的船五彩缤纷,船里的姑娘提着船绕“8”字前行,走起来如风摆柳轻飘飘非常动人,船前头搬船汉们鼻子底下挂着夸张的黑胡子,划着船桨一路做着各种搞怪的动作,有时混乱中相互撞架,争吵几句瞪几眼,有时转迷糊误搬了别家姑娘的船。没多久,一艘船陷入泥淖里去了,这可急坏了船里的妹子,各种着急与求饶,搬船汉趁机占足口头与手脚上的便宜,这才又是撬又是背又是推又是拉,通过艰难的努力,总算把船给弄出来了,妹子终于松了口气,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船儿也跟着欢快地飘荡起来。

俏女担灯是由十来位姑娘各担一对彩灯转圈,姑娘穿着柔软顺滑的彩色绸缎衣裙,美丽又轻盈,纸糊的彩灯各不相同,鲜艳又漂亮。老王八送闺女,闺女骑着纸做的黑驴子,老王八在前面带路,俊俏的后生在后面赶驴,一路上也是笑料不断。二鬼打架是由一个人手脚并用装扮两个小鬼,手上穿着鞋子,躬着身体缩在专门制作的道具里,两个小鬼你起我倒,打架打得惟妙惟肖。一般都会有两三对打架的小鬼穿不同的衣服同场演出,场面很是喜感,演员比较辛苦。抬县太爷是一位戴官帽扇扇子的县太爷,骑坐在一条粗长木棍上,由两个人抬着行进。我们回来也试过,那个县太爷的坐功实在太不容易学了。舞龙和舞狮子较为常见,就不细述了。

社火表演是一种哑巴戏,为了让人一目了然,其脸谱更为强调人物的主要特征,衣服、道具的设计紧紧贴合剧情和人物的性格,舞步也能传神达意,观众无论男女老幼都能看明白表演的情节和内容。

晚上是闹花灯节目。沿街各家各户都挂出精心制作的彩灯,有莲花灯、兔子灯、白菜灯等等各式各样,争奇斗艳,吸引游人驻足观看,精明的街上人趁机贩卖瓜子花生等零嘴儿赚钱。而在市场圪卜旁边的戏台圪卜里,则布下了迷宫般宏大纷繁的九曲黄河阵,吸引着源源不断的人们游龙一般转“灯游会”。转“灯游会”须从一边进另一边出,转到阵中位置拥抱高大粗壮的“老杆”才算成功,预示着一年里风调雨顺,百事安心。会场每隔一定的距离放置一盏墨水瓶子制成的煤油灯,外面罩着彩色纸糊成的简易灯罩。据说,怀孕困难或者想生男孩的年轻媳妇儿们,只要在转“灯游会”时神不知鬼不觉地偷上一盏灯揣在怀里带回去,即可实现所愿。儿时懵里懵懂,见人偷灯也跟着偷,引来大人劈头盖脸一顿剜眉瞅眼外加斥责,只好万分不情愿地乖乖放回原处。回到家中睡在炕上还是想不明白,家里多一盏灯不好吗?为什么别人偷得我就偷不得呢?

羊市塔与沙梁古镇相距二十里,沿着小河顺流而上便是,其社火戏大同小异,最大的不同是演出时间。或许为了与沙梁错开演出方便人们观看,又与逢九赶集有关,羊市塔的社火戏以正月十九日为正戏。我们往往十六日看完沙梁的社火,十七日休息一天,十八日又急匆匆往羊市塔赶戏去了。等到二十日看完羊市塔的社火,休息一两天就该做春耕的准备了,掏玉米茬子、送粪,这些事儿都宜早不宜迟。

离开家乡后,多年没再看过社火戏,只在每年的演出时间里暗自回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传递多样又迅速,我又在手机上常见家乡的社火戏了。演员们的装扮更光鲜靓丽了,道具越来越高大上了,节目内容也陆续进化更迭了,只有节奏没变,还是原来那样的味道。

作者简介:

郭文莲,女,准格尔旗人,计算机高级工程师,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业余喜欢文学创作,已有数十篇散文、小说类作品发表于《海南日报》《椰城》等报纸杂志。著有个人散文集《律动的生命》。

来源:大美准格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