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外出赚钱称作打工,在清朝怎么称呼

打工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从香港传入中国内地,最初在广东省流行开来,后来逐渐流行到中国各地。打工就是从事工作。那为什么不叫上班呢打工多指农村人背井离乡到经济发达地方去工作。打工者经受了身心的艰难困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对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及城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在清朝就有打工现象,但是那时候不称作打工,比打工还有诗意,估计古人大都喜欢作诗有关吧。

打工说白了就是一群人为了生活,从一个穷地方到一个相对富裕的地方谋生的过程。在清朝末期,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广东人下南洋,都是为了谋生。其中,山西人走西口要早一些。但是最早的还是在清朝初期,那时候还不叫走西口。

明代中前期,被朱元璋赶到漠北的北元政权长期与明朝敌对,长城各关口戒备森严。直到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达成隆庆合议,双方始通关互市,与此同时,开始有少量内地汉人私自越过长城去蒙古谋生。

清兵入关后,将蒙古视作同盟,为了隔绝蒙古和汉人的联系,清朝封禁蒙古,禁止汉人私自越关,沿长城北侧划了一条南北宽五十里、东西长两千里的禁地,以分隔汉蒙。禁地内不准农耕放牧,每年烧荒,因此禁地的土壤富含腐殖质而呈黑色,称为“黑界地”。

这封禁并不绝对,顺治皇帝曾允许少量晋陕冀百姓去蒙地垦荒,但必须春去秋回,不可在口外定居,亦不准携带亲属,这就是清朝初年最早的一批打工者。起的名字特别有诗意,因为必须春去秋回,像一群大雁一样,所以叫“雁行者”

“雁行者”是历史记载我国最早的打工者。听着挺有诗意,却饱含了贫苦农民的辛酸!

后来到了民国,当时全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人口快速增长造成大批失地农民,连年灾荒迫使百姓移民。贫苦农民纷纷加入“雁行者”大军,形成了山西人走西口现象。

“雁行者”们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二人台这样的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