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咋走还要和妹妹亲个口口路生说史

北京中科白癫疯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在我国历史上,较大的移民事件有7次。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而清末民初的“走西口、闯关东”时期,也是我国移民暴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高峰期。

“九曲黄河滚泥沙,走了大人走娃娃。辈辈坟墓不埋男,穷骨头撒在河套川……”当时,河套对岸山西河曲、保德和偏关一带常常遭遇大旱。田园荒芜之后,人们只好越过黄河前往河套度过饥荒。他们有的春去冬回,有的常年流落当地。他们将一粒粒粮食种子播入土地,用嘶哑的声音唱着思念故土的恋曲,留下了一首首耐人寻味的曲调。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的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

这首在西北家喻户晓的《走西口》,描述的就是当年人们背景离乡、勇敢活命并且追求财富的辛酸镜头。

“走西口”作为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甘、豫等地老百姓涌入今内蒙古地区谋生的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陕甘豫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走西口是条血泪铺就的财富路,在电视剧《走西口》中,一位客店老板对女扮男装的“豆花”说:“你一个人走西口?三五个人都不敢说能不能走到地方,一个人遇到不测,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现实生活中,人们走西口的路上黄沙漫漫、山贫水乏、人烟稀少、野兽出没、匪盗横行,这些都会让走西口之人有性命之忧。往往相隔上百里才有店可宿,而若在茫茫戈壁、沙漠、草原、山岭间迷路甚至会被活活饿死。

走西口也是一条勇敢与财富铺就的黄金路。走西口的人们大多由当伙计、出苦力开始,通过搞贩运、开当铺、经营药店、银号等五花八门的经营活动,攒下钱成了生意人。清代杀虎口最大的商会“通事行”就是山西人开办的,在巴彦淖尔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说的就是当年一位晋商为生计而“走西口”,先在一个当铺当伙计,后来和同乡开了一个小字号商铺,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后更名为复盛公,最终成为包头第一大商号。这位晋商随后在巴彦淖尔今磴口县增开商号时,将商号取名为三盛公。如今,三盛公商号虽说已经不复存在,但三盛公这个名字在巴彦淖尔响亮依然。

历史上,山西人“走西口”多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形成两条主要路线: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一般指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今呼和浩特旧城)与绥远(中华民国时的绥远省,省政府所在地位于今巴彦淖尔杭锦后旗陕坝镇)、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这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通道,也属于今天一些学者所说的广义上的丝绸之路。另外,神木人的走西口有一条线路是这样的:由陈家沟岔、孙家岔、大柳塔、阿腾席连、东胜、达拉特(过黄河)、包头,再由包头进入五原、临河、杭锦后旗。所以神木人走西口叫“走后套”。而榆林人走西口也有一条是通往后套的:由榆林北上到乌审旗、鄂托克,由乌海市(过黄河)至杭锦后旗。

走西口对蒙、汉人民的相互交流除了经济方面的影响外,在文化上的交融亦相当显著(参见王振忠《历史上的走西口》)。譬如,蛮汉调(又称蒙汉调或漫瀚调),就是蒙汉人民在生产和生活的交往中,逐渐融合了信天游、山歌、蒙古歌曲的艺术风格,相互交流而催生的一种新民歌。而广泛流传于晋北、陕北、河北以及内蒙西部的地方小戏“二人台”,更是内地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二人台”中最具代表性的《走西口》,说的是太原府女子孙玉莲与丈夫太春新婚不久,就遇到了“咸丰正五年,山西省遭年限”,太春只得离开爱妻走西口。该剧刻画了一对被迫分离的恩爱夫妻,在离别之际凄苦缠绵的情景。《走西口》剧种的流行很广,目前所见,山西、陕西和内蒙等地均有《走西口》。但就像“西口”对于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涵义一样,《走西口》主人公孙玉莲的籍贯也有不同的说法。譬如,陕西的《走西口》就说孙玉莲为延安府人,而不是太原府。在《走西口》中,对情爱如火如痴的“妹妹”,千叮咛万嘱咐,让“哥哥”记住眼前的土窑洞、热炕头,牵肠挂肚又无可奈何的温柔与烦躁,伴随着起伏跌宕的音乐旋律,穿越了时空,闻之令人动容。

歌手阿宝唱过一首内蒙古民歌《为你跑成罗圈腿》(编曲张伟),很有“意思”,歌词是这样的:

三十里的明沙二十里的水,

五十里的路上我来眊妹妹你。

半个月我看了妹妹十五回,

为了妹妹哥哥跑成罗圈腿。

大青山石头乌加河的水,

一路风尘我来看妹妹你。

过了一趟黄河我没喝一口水,

交了一回朋友我没亲妹妹的嘴。

三十里的明沙二十里的水,

五十里的路上我来眊妹妹你。

半个月我看了妹妹十五回,

为了妹妹哥哥跑成罗圈腿,

妹妹你还骂我是个没良心的鬼……

这首《为你跑成罗圈腿》在大青山的石头乌加河的水里,也许就是在移民的土地上人们依然对爱情根深蒂固和热烈不已的追求,它分明还带着当年走西口人们的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故乡的味道,正是在这种景况下爱被唱出来才变得更加美好的和动人。

今天的学者们研究发现,如果从族谱上追溯,中国人的迁徙历史如同无数条交错的大河,从一处涌出、奔腾,然后在某一处汇聚、分叉,蔓延逶迤成支流、沟渠,乃至溪涧。在气候、历史、土地、粮食、财富以及各种偶然命运的驱赶下,中国人远投荒野,然后让荒野成为故乡。

文/路生

本文为作者原创,谢绝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