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助力农村精神文

                            

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之举,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融入农民日常生活,提升农村“精气神”的塑形之基。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平台,自年在全国推动建设以来,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以志愿服务为活动形式深入基层,使农村群众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形成了多样化的群众共建实践模式,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在贴近基层,服务百姓的过程中,从主体建构、内容设置和组织方式三个方面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行性路径,回答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谁来做”“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

一、搭建实践新平台,促进群众共建新格局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开展为群众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新平台。一方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供给主体与供给内容不断丰富,从政府投入的硬件投资、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扩展到社会机构或社会组织开展的文化项目进村;另一方面,在当今的农村社会中,传统熟人社会结构的解体,重塑了村民日常交往交流方式,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分化,急需能够激活乡土文化认同,凝结村民集体价值观念,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新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通过群众之间的互助互利,在乡村邻里间构造爱心网络,使村民在“志愿者”与“受益对象”的角色转换下,提升了思想道德修养,凝结了集体价值观念,营造了邻里互助的文明乡风,从而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谁来做”的问题。

在以乡村社会为服务阵地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随处可见由农民群众组成的志愿服务队自发开展的移风易俗、邻里互助、政策倡导、文化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浙江诸暨市针对大操大办酒席的乡风文明“痛点”,通过“一村一策”立规矩、“群众说服群众”倡新风、“堵疏结合”治源头等综合举措,凝聚文明共识,发动邻里街坊组建“红白理事会”、“公益婚庆车队”和“简婚志愿者联盟”等队伍,从思想和行动上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事减办”的新风尚。湖北秭归县各乡镇志愿服务小队和各村的志愿服务分队深入村落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在疫情防控期间,村民志愿者携带音响设备,将防疫信息传达至边远村落,实现了全民防控,群众共建的工作局面。

二、激发乡土文化新活力,营造农村文明新风尚

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是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提供了有效抓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与村民日常生活及生活文化相融合,与村落生产生活节奏及农村群众的思想特点和接受习惯相适应,在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过程中,抵制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作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通过形式多样、内丰富的文明实践形式,深耕传播思想理论、宣讲方针政策、培育核心价值、丰富文化生活、推进移风易俗等工作,在服务内容上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一致。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实施过程中,具有时代价值的新思想与地方传统文化样式相互融合,赋予传统乡土文化以崭新内涵,并通过符合地方性文化需求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服务活动,在传承和利用中激发乡土文明新活力,回答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什么”的问题。

在丰富的基层实践活动中,依托于广受农民群众欢迎的传统民俗活动和服务形式,搭建了科学理论、党的政策和主流价值观念传播的桥梁与载体。例如,内蒙古包头市将“农村文化大院”这一乡村文体队伍纳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的序列之中,使之成为村民自办文化、实现文化参与的主要阵地,将党政方针融入二人台、快板、三句半等地方性传统文化形式的唱词文本中,涌现出了与“十九大精神”“扫黑除恶”“文化扶贫”“北梁棚户区改造”等主题相关的文艺作品,在田间地头和街头巷尾广为传播。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结合社区和乡村的文化优势,打造了“文明四匠”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一是“文匠”,即能够传承诠释《红楼梦》文化,讲述曹雪芹故事的村民;二是“农匠”,即长期从事精耕细作,种植优质稻米和小麦,为京城等城镇提供充裕粮食的村民;三是“工匠”,即数百年来学习传统工艺技术,特别是近代以来将中外工艺融合,制作景泰蓝等精美工艺品的村民;四是“红匠”,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方针政策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形式传播给农村群众的党员干部。

三、建设精神文明新阵地,塑造志愿服务新常态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并不是松散的个体化志愿行为,而是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领导下,有着具体实施标准指引、组织阵地要求、服务场所保证的组织化服务形式,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依托。此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思想阵地,坚持宣传教育与引导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不断创新理论宣讲方式,实现了理论与农民生活的贯通,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阵地依托和工作方法指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通过服务项目设计和工作模式探索,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供需对接机制和网格化服务模式。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关于常态化、实践性和供需精准对接的方法论层面探索,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怎样做”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案例中,各地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组织机制和工作模式,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提供了工作方法指南。首先,完善实践组织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比如,山东荣成市依托“专业团队+城区团队+镇村团队”三级组织体系,开发了“1+4+N”模式,即全市村落和社区成立了一支志愿服务队,下设党旗红、巾帼美、纾难解困、垃圾分类4支志愿服务分队,以此为组织依托,整合了城乡志愿服务资源。甘肃金川区在区委宣传部和文明办的领导下,构建了“1+N”志愿服务模式,即由区级层面整合志愿者协会、各类志愿者组织队伍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各镇、村结合实际情况,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以此构建了上下贯通、供需对接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其次,坚持宣传教育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原则,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最后,探索供需精准对接的工作模式,在服务中教育引导群众。比如,江苏贾汪区发动以农村党员为主体的志愿者包联农户,围绕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形成了喜事、丧事、急事、难事等十种情况下“十必联”志愿服务模式,保证了志愿服务的有效供给。河北赞皇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依托于“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相贯通的工作模式,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准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中。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形式,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路径。由此,应把握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基本路径,凝聚群众主体性力量,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新活力,坚持宣传教育与引导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围绕群众日常需求塑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志愿服务活动新常态,以此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来源:精神文明导刊V

原标题:《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