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文化工作者,扎根基层将近40年,用一腔热血坚守着基层文化事业,为当地百姓带去文化的福音,丰富着当地老百姓的精神生活。
发挥特长,扎根基层文化事业
杖头木偶戏,在上世纪八十年初红极一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出于对木偶的喜爱,年,刚满20岁的张晓红加入了成立近30年的玉泉区文化馆,成为一名杖头木偶戏演员,开始了他39年的基层职业生涯。
当时的玉泉区文化馆隶属于文教科,挂玉泉区少年之家和玉泉区文化馆两个牌子,选址在向阳礼堂,下设有晋剧团、业余歌剧团、专业木偶剧团,三大剧团员工多人,张晓红就是木偶剧团的一员。
据他回忆,当时整个玉泉的基层文化事业正是鼎盛时期,三大剧团演出不断,木偶剧团演出的节目《巴拉根仓》更是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还凭借这个节目参加过全国汇演。虽然每天都要进行严苛训练,但在张晓红眼里这仍然是一份甜蜜的事业。
然而好景不长,年,玉泉区文化和教育系统分离,文化馆的人员和场地也被分流,剧团的演员们各奔东西,玉泉区文化馆和张晓红迎来了一次重大转折。
“当时文化馆被分出来以后,木偶剧团一共就有八间房,没有专门的教室和排练厅,日常无法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只有在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时出去表演,大多时间都是在坐的状态”回想当年往事,张晓红不由感叹。
坚定信念,坚守文化事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木偶剧受到新事物的冲击进入衰退期。当时,由于缺乏活动经费又无多少报酬,很多人纷纷选择调离文化工作岗位,年,文化馆仅剩的木偶剧团宣布解散,只留下了由张晓红等5人组成的布袋木偶队,其他成员陆续被分配到学校、各街道等单位工作。
尽管人员减少了,但木偶组的演职人员仍坚持在呼和浩特市的小学、幼儿园进行演出,每年演出90余场。年由木偶组演职人员创编的木偶二人台《观灯》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技能大赛,荣获特等奖。之后由于年玉泉区文化馆拆迁和人员调动,木偶组解散。在这期间,玉泉区文化馆跌入低谷期,馆内仅剩包括张晓红在内的2名工作人员。年,文化馆搬进政府大楼,在政府提供的一间房子里开展了他们的日常工作。“虽然当时,文化馆办公条件简陋,人员缺乏,但工作人员从未落下上级安排的有关文化馆各项工作,按时完成了任务。”
就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张晓红仍然坚守本职岗位,尽心尽责。年起,张晓红扎实有序地开展玉泉区文化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他看来“玉泉区作为呼和浩特的发祥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留存着诸多文化传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民间技艺未被发掘,就被人们所淡忘。作为基层文化工作带头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张晓红带领各级文化志愿者,深入辖区各街道、村(社区),寻访民间艺人,挖掘民间非遗资源,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玉泉区立项了23项非遗项目,其中张晓红挖掘出16项,现有8项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个被列入市级文化遗。
统筹谋划,让基层文化阵地“活”起来
“要为辖区老百姓搭建一个‘释放’的平台,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为此张晓红没少花心思。他一直东奔西跑,争取建设项目,找相关部门单位协商,希望能为文化馆争取到更大的场地。
年玉泉区文化馆在玉泉区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顺利搬迁至新址办公,新址硬件设施完备,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按张晓红的话来讲“这对玉泉区文化馆来说是一次‘飞越’。”
就这样,玉泉区的基层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春天。玉泉区文化馆在原有的文化资源上,引进现代文化技术,全面提升了现代文化服务水平。如今的文化馆拥有标准的排练厅、器乐教室、数字体验室、录音室、书法室、电子阅览室、非遗馆等场所,配齐了各类文娱设备,大大改善了文化馆设施条件,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玉泉区文化馆依托现有公共文化设施,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邀请各级专业人士及文化志愿者,举办各类兴趣培训班,培养文艺骨干,组织各类与文化惠民相关的演出活动。近年来,张晓红带领玉泉区文化馆,坚持每年进社区、进乡村惠民演出余场。
“现在,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文化基础设备更加完备,文化馆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群众满意度日渐提升。可是,令人欣喜又惆怅的是,我们的一些传统文化技艺,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被人们所淡忘,最让人惋惜的是,我们的部分传统技艺已绝迹面临失传。”张晓红感叹道。
出于对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年张晓红召集当年同演木偶剧的老友们,把被众人遗忘三十多年的木偶重新带进了玉泉区文化馆,让“沉睡”已久的木偶重新“活”了起来。对于此张晓红认为,“我们要多围绕当地群众,开展些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来服务辖区老百姓。况且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背景下,遗留在本土的传统文化应该被更好的体现出来、挖掘出来。这些传统文化也好,民间技艺也罢,理应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张晓红就这样兢兢业业、无怨无悔,为玉泉区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无限忠诚。即将退休的张晓红也一直挂念着玉泉区文化事业,“再有一年就要退休了,希望玉泉区的文化事业越来越好,也希望上级多支持文化馆工作,从人力上,尤其非遗这个专业人才上多给配备一些人员力量,把咱们玉泉区的未被挖掘出来,濒临灭绝的非遗传统工艺、技艺要传承下来。让下一代看到我们玉泉区过去的风貌、了解玉泉区的一些传统技艺。”(泉媒体记者:佟永叶赫雨田)
编辑:杨文静王琛琛
复审:黄金星
终审: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