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曾说:“有人说,爱上一座城。”其实呢,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当你发现你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一座城市,或许是它悠久动人的历史,抑或是它美轮美奂的建筑,甚至是色香味俱全的街头小吃和茶余饭后的口头语言,都在独具一格的民风民俗中显得楚楚动人。其实,爱了就是爱了,走进大同,爱上一座城,收获一路精彩。
古城溯源
大同又名凤凰城,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在天宫凌霄宝殿之上有只金色凤凰,在一次瑶池仙会上它听到八洞神仙对人间景色的描绘,欣然向往,便央求张果老带它到人间一游,张果老向金凤凰表明大同是块宝地,遍地梧桐,且他也在此修炼也可有个照应。金凤凰在凌霄宝殿无人时躲过守门武士,落在大同的梧桐树上。玉皇大帝发现后命二郎神前去捉拿,金凤不从,甘愿受罚,二郎神恼羞成怒,一箭正中金凤右翅。它逃到浑源恒山,服用张果老的止痛仙丹病体痊愈后,张果老向明朝皇帝托梦,授意他将大同城建成凤凰单展翅形状,明王朝认为这是天意。于是,令大将军徐达在辽金云中土城旧址增筑大同城。
秦汉时期在浑源与繁峙两县交界处的长城脚下有一座名叫目泪坨峰的山峦。相传是当年秦始皇为抵御匈奴修筑长城,强征民工,其中就有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丈夫离去后孟姜女日思夜想,在冬天即将来临时,她赶制好棉衣准备给丈夫送去,一路上风雨兼程跋山涉水,终于到达长城脚下却已得知范喜良身葬城墙下的噩耗,她决心找到丈夫的尸骨,途中经历千辛万苦,在途经目泪坨峰时终于走不动了,烦闷中她把灌满泥沙的鞋子踢了出去,没想到鞋中的泥土越多越多,竟形成了一座山峰,这就是目泪坨峰了。
汉朝时,刘邦在抗击匈奴之时被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用了陈平的计策,贿赂了匈奴单于之妻,单于听信了她的话,刘邦才得以突破重围,在此之后便与匈奴结下和亲之约,后来才有了昭君出塞的佳话。
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的传说:相传在两千八百年前,黄土高原北边有个大沙丘,常从下面传来动人的音乐。有人挖了个大坑,却什么也没发现,音乐也消失了,人们便纷纷离去,只剩下一个名叫武周的小羊倌,在每天羊吃草的时候挖坑,挖累了,就吹笛子,吹笛子时能听到深处有应和的声音,他每天这样重复。有一天,武周听见说话声:“我们要出去了,你快躲一躲。”武周就高兴的回复:“快出来吧,我等你们好久了。”他连忙跑远,只听到背后“轰隆”一声,沙坑填平,出现了一座庙宇。庙里庙外云雾缭绕飞天起舞,乐声歌声连成一片。武周不由得入了迷,向前走了几步。一瞬间,音乐就此停止。仔细一看,他们都变成了石人,保留着刚才的动作,庙宇变成了石窟。这时,看热闹的人站在了云冈前,不知谁叫了声“武周”,他也变成了一个石人,手里还拿着笛子。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叫那座山为武周山。
明清重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鼎应天府后,将他的儿子都分地为王,其中他的第十三子朱桂脾气古怪,横行霸道。在朱桂年近二十时,因他无才无德被朱元璋废了太子之位,封为代王,镇守大同。朱元璋又立他的四子为太子,代王听到后大闹金殿,明太祖无奈,只得在大同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让他过足“皇帝瘾”,这便是朱桂府邸代王府的由来。
大同作为两汉名郡、北魏京师、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历史悠久,在中国的历史各个历史时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大同的每一所古建筑中,都完美地诠释了每一段历史的独特韵味,也正是这些古建筑,让大同现在仍熠熠生辉,闪耀在历史长河之中。下面有请曹文佳同学为大家介绍大同的古建筑。
琼楼玉宇
北魏文化:
云冈石窟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石窟佛像的故事:
太武帝拓跋焘时期,佛教与道教的矛盾很深,积怨已久。一次皇帝出征,路过一座寺庙,想借此地休息一下。机缘巧合和之下,皇上发现发现寺庙中的和尚不仅抢过路人的钱财,更有甚者还强抢民女,最后杀人灭口。于是皇上勃然大怒,下令开展灭佛运动。这道命令一下,全国上下许多寺庙被抄,数以千计的和尚被处死,从此在国内佛教衰败下来。
多年后,佛教又渐渐兴盛起来,后来的皇帝想下令重修佛像。并把历代皇上的形象刻画成佛像。可是主管修建的和尚想并不想把灭佛运动的皇帝刻画下来,可是如果不这样做,将会给自己带来杀生之祸。于是他灵机一动,在这尊佛像身上雕刻了许多小佛,就寓意着这个皇帝灭佛运动下无辜死去的众多僧人,从而来向后人诉说这一曾经发生的故事。
辽金文化:
华严寺相关的的传说辽代皇家崇信佛教,于是皇上命令人们修建华严寺。因此在全国上下大征徭役。而在一户人家里,年迈的父亲不得已也要应征徭役。一个女子为了照顾父亲,不让父亲太过于辛苦,于是女扮男装来到工地,帮着父亲干活。工地的监工却是个十分狡猾的人,而有一次他无意发现了女子的真实身份,他想要强迫女子,并娶她为妻。可是女子并不愿意,于是有一次监工假借给大家洗澡的名义,当众让大家脱掉上衣。可是女子也在其中,如果这样做事情就会败露,就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女子不得已跳入工地的铁水中,在跳入铁水前女子最后一次深情地看了自己的父亲。据说后来女子化为白云。女子的父亲依据女子生前的神态把她的容貌在了石柱上。这就有了后来华严寺精美的雕刻。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
明清文化:
大同九龙壁建于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明代朱元璋第十三个儿子叫朱桂,脾气十分古怪,而且从小娇生惯养,谁也不敢惹,有时甚至连朱元璋都拿他这个儿子没办法。朱桂特别喜欢出去游山玩水,有一次像往常一样他出去游玩的时候,恰巧路过他哥哥的府邸,便看到他哥哥修了一座十分气派十分好看的九龙壁,于是他也想要修建一座九龙壁,可是他哥哥的九龙壁是找了许多经验丰富的工匠历时很久才逐渐好的,于是便不想把修建的方法告诉他的弟弟,可是他的弟弟便赖在他的府中不走,而且还随意打坏他府中的东西,不得已之下,就只好把方法告诉了他。于是朱桂回去便立刻命令人去修建,而且还要要求修建的比他哥哥大,比他哥哥的豪华,所以至今大同的九龙壁全国最大,故宫里的那座也比不了它。
其他文化:
大同鼓楼的鼓声和别的地方是不一样的,总是发出“汪隆(王龙)……,汪隆(王龙)……”的声音,这是因为大同以前有个权势大的人叫王龙,他横行乡里,仗势欺民。而且他还横征暴殄,总之是无恶不作。王龙生活过的特别奢侈,这尤其体现在王龙特别喜欢吃驴的舌头,而且他特别喜欢吃用开水烫死的驴的舌头,用这种方法杀死的驴,肉质特别的鲜美,吃起来爽滑可口。有一次皇帝来大同游玩,无意中看到了看到了一个特别貌美的女子,皇帝看到后到后念念不忘,后来经过打听才知道这是大同的名妓,并且好知道了她是王龙的情人,于是皇帝特别的恼怒,可是又不好直接杀掉王龙。后来皇上得知王龙生活奢靡,尤其爱吃驴舌,于是皇上就以这个罪名杀了王龙,并把他的皮剥下来,做成了鼓,寓意着王龙只能永世挨打。大同的民众知道后十分高兴,就不在乎皇帝杀死王龙真正的原因了。这个鼓也总发出王龙王龙的声音,十分特殊。
听我说完大同的建筑后,是不是越来越对大同感兴趣了呢?大同作为一座历史名城,他的身上到底还有多少秘密?不和大家卖关子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接下来由杨雅琦同学为大家介绍大同的美食!!
美食盛宴
刀削面元朝时期蒙古族入主中原。因为要防止汉族人民起义,便没收了每家每户的铁制工具。在规定时间内将厨刀给汉人,让他们在切菜做饭时使用,用完后再交回蒙古人手中。一天,一户老头儿老婆婆没有拿到厨刀,眼看锅里的水越烧越旺,全家人等着吃饭。老头儿突然想到,在路上捡到了一块铁皮,抱着试试的心理,老头儿拿刀开始切面。一片片面叶落入开水中,不一会便熟了。老婆婆给面浇上汤汁,老头儿试着吃了一口,惊奇的发现很好吃。渐渐地,传着传着,刀削面就传遍了三晋大地。
百花烧卖明朝,代王朱桂建立代王府后,代王府的御膳房就开始制作百花烧麦了。刚刚出笼的烧卖非常的好看,外皮薄内馅鲜,味道也很美味。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至大同,慈禧太后尝了九种不同馅的百花烧麦,十分满意,不停的赞赏,并为其亲笔题字。百花烧麦由此出名。
浑源凉粉立夏时节,唐太宗李世民御驾北征,到了恒山一带,极其乏困饥渴。薛仁贵立马命令士兵将薛家秘制的凉粉奉给皇上。浑源凉粉晶莹剔透,浇上辣椒油大豆黄瓜后,色香味俱全。唐王享后,感觉清凉无比,容光焕发,龙颜大悦,便赐名为“浑源凉粉”。薛仁贵还为此题诗一首,我们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搜一下。此后,薛家府每到立夏、节日、庆典、待客时,都要吃浑源凉粉。后来家家户户都吃浑源凉粉,广为流传。
每到时节佳,或对饮美食......民以食为天,大同的美食极具北方特色。关于大同的美食我就介绍到这。下面是晋子怡同学带来的大同的戏曲。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请具体来看大同宛转悠扬的戏曲。
晋北传唱
北路梆子,俗称“上路戏”,是山西著名的四大梆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路梆子发源于雁门关附近,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有传统剧目两百多个。它慷慨激昂,听后使人热血贲张。
北路梆子的经典曲目《劈殿》,讲述了唐代的一场政治斗争。
武则天当时已经登基称帝,她对于废立太子一直犹豫不决。按照正统观念,理应立李姓后代为太子,然而武则天心中又暗自偏向武姓。经过一番考虑,武则天决定立侄子武三思为太子。武三思虽然很讨武则天的欢心,但其实早就有谋权篡位的想法。他一方面对武则天阿谀奉承,另一方面又悄悄谋划逆反。武则天的这一决定在满朝文武中激起强烈反对,他们有的上书劝谏,有的甚至不惜以死相逼。程咬金与狄仁杰一道,以先皇等为理由反复劝说武则天,并最终揭露了武三思的阴谋,打消了她立其为太子的念头。
耍孩儿又名咳咳腔,它贴近生活,既有豪放也有柔婉,曲调细腻古朴,并有较强的舞蹈性。耍孩儿有传统剧目四十多个,被誉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
关于耍孩儿这一剧种的起源,在大同民间流传着这样两种说法:
一说耍孩儿源于汉代。当时,汉元帝选择宫女王嫱远嫁匈奴,这也就是著名的昭君出塞。当和亲的队伍走出雁门关时,昭君掀起帘子,望向四周。只见塞外风景,满目荒凉,她不禁想起故乡景色、亲友现状,潸然泪下,哭泣不止。过路的人们听到她悲切的哭声,内心动容。他们纷纷模仿昭君哭泣时的声音,再配上哀伤的歌词加以演唱。年复一年,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耍孩儿。
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耍孩儿起源于唐玄宗时期。相传,那时太子整日哭闹,无论是什么人、用什么方法都没法让他露出笑容。唐玄宗曾训练一群专人唱歌跳舞,并将其称为“梨园弟子”。于是有大臣建议,请梨园弟子们前来演唱各种曲目,以逗太子开心。梨园弟子唱了几天几夜,唱到其中一首时,太子突然破涕为笑。唐玄宗大喜,遂称此曲为“耍孩儿”。
然而根据专家考证,耍孩儿其实与元曲联系紧密,应当是从元代流传下来的。
二人台又叫二人班,由于剧目多有丑、旦两人共同演唱,因而得名。二人台粗犷嘹亮,有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曲调朴实自然,十分动听,有一百二十多个传统剧目,且多反映旧社会的黑暗现实、描写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如《打金钱》等。
二人台《打金钱》聚焦小人物的生活,反映了旧时代艺人的艰辛生活。
《打金钱》以马立渣夫妇为主角,他们一直以来靠打金为生。一天,马立渣见到棚子中有几个财主坐着喝酒,便拉着妻子,想要试试为他们打金钱。妻子原本内心抗拒,但为了生计,不得不一同前去。他们为了能够成功打金钱,提前进行了几次练习。也正是在这几段练习中,这对夫妇唱到了他们遭受过的各种天灾人祸,通过他们的小女儿甚至连一块手帕都买不起这一细节,更体现出这对夫妻生活的贫困艰辛。
故事末尾虽然没有体现二人是否成功为财主打金钱,但句句都透露着对小人物生活的同情。
罗罗腔活泼动听,曲调优美,因常有“罗罗呦呦”之声而得名。罗罗腔内容多样,种类繁多,取材自各个领域。从神话传说到日常生活,应有尽有。
反应人民生活的《小二姐做梦》是罗罗腔名篇。
相传,相国寺旁有一户人家,这家的二小姐天生丽质,人称小二姐,然而她的父母却无比贪婪。小二姐的父母告诉其他人,一定要给女儿找一个富贵人家做夫家才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小二姐迟迟没有出嫁。她眼看着自己的兄长、妹妹都有了美满的婚姻,自己却即将青春不再,内心不免愁苦。
一天,她在梦中看到自己成亲时的景象。她看到婆家派人来接她,四处鞭炮齐鸣,宴席上亲朋好友络绎不绝,父母兄妹一齐为她庆祝,街坊邻居也个个喜气洋洋。在路上,她心中激动万分,忍不住偷看自己丈夫的脸庞。而在洞房中,她和丈夫嬉戏打闹,幸福甜蜜。然而她的梦还是醒来了,发现自己最终还是孤身一人。
无论是因慷慨激昂出名的北路梆子,还是以粗犷嘹亮著称的二人台;无论是由于细腻古朴而为老少喜爱的耍孩儿,还是因活泼动听得名的罗罗腔,都贴近自然、直率淳朴。
那么为什么大同地方戏曲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原因恐怕离不开大同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这里地处晋北,自古代起便是汉族与部分少数民族混居之处,再加上干旱多风、冬季日短天寒的气候特征,自然而然地,这里就形成了豪放粗犷的民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同不仅戏曲风格粗犷自然,民风也独具特色、豪爽直率。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大同的民俗风情着手,以一些当地的风俗习惯及其传说故事为例,走进大同百姓的日常生活,了解更深层次的魅力平城。
民风遗韵
大同呢,一直是一个带有汉族的儒雅和少数民族豪气的民族,民风可谓别具一格。从春秋的豪放不羁骑快马喝大碗酒到隋唐的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大同一直在路上。北魏定都大同是一个汉化最明显也是最快的时期。而后,有辽金时期陪都的繁华,也有九边重镇的质朴淳美……
旺火的传说据说,过去大同人对灶神很不客气,就和他老人家结下了梁子。在腊月二十三那天,灶神就在玉帝跟前说了大同人们不少坏话。于是玉皇大帝命火德神君在除夕那天黑夜放把大火,给大同人点颜色瞧瞧。火神爷接旨下凡逛了逛大同,觉得这的人挺朴实的,很不错,就是说话比较粗犷。火神爷不想把这么好的人给烧死了,他就想了个好办法。他大袖子往脸上一遮,“刷”的一下变成了一个脏兮兮的老乞丐。
他变成乞丐后,溜达到了一个绅士家门口,绅士发扬了大同人民的热情,给了老乞丐很多钱让他好好吃个饭。火神爷心里那个感动呀,就悄咪咪地和绅士说:“我告诉你一个好办法,能让大同人民不被烧死……”绅士听后大吃一惊,赶紧把这个法子传遍全城。于是就在每一年的小年夜这天,大同地区老百姓家门口都要点一堆火,放点大炮,这样灶神就以为大同被烧着了,就不会再找大同人民的麻烦了。同时呢,这一天人们还要吃一种外表洁白坚硬,咬开黏住牙的糖,就是现在所说的麻糖。这样做是为了吃了糖以后嘴就甜蜜蜜的,说出来的话都是好听的话,灶神爷听了也会很开心,就不会找大同人民的麻烦了。
诞辰仪式在大同,小孩子等到十二周岁,就算长大了,小时候带上的的长命锁就该取下来了,这就叫圆锁。圆锁是每一个大同小孩最期盼的时候,十二岁生日,即第一个生肖轮回。曹奶奶和“圆锁”有很大的渊源,因为她老人家心地善良,专管孩子的成长。圆锁和古代“弱冠”、“及笄”类似,12岁生日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就像婚礼一样,传说小孩子在十二岁以前时,归曹奶奶管着,过了十二岁就归王母娘娘管了。
过去医疗条件不发达,荨麻疹、水痘、痨病都能要了孩子的小命。没有孩子的求曹奶奶红绳“拴孩子”,孩子出生以后老生病,每天晚上哭泣,那会认为小孩子魂魄没长全又不安稳,受惊吓把给丢魂了,于是都来求曹奶奶招魂消灾,慢慢地就成一个习俗了。小孩子满月的时候“挪尿窝”去姥姥家,百天带银锁银手镯叫做“过百岁”,每年的四月初八,全家骑着一头黑毛驴,带着纸钱香烛到曹奶奶庙去祭拜,希望孩子像黑毛驴一样壮实,感谢曹奶奶的功劳,送给曹奶奶当座骑。到12岁生肖过完一轮,魂魄长全了,就要举行隆重开的锁仪式,请亲戚好友,称做“圆锁”,表示童年的结束,走向青少年。在大同西岩寺还有曹奶奶庙,专门纪念这位传奇女子。
曹奶奶是谁呢?曹奶奶在大同当地名气很大,孩子和妇女都知道她,大同周边也有不少她的祠庙。那么她为什么这么受大同人民尊重呢?
传说,玉帝很体谅人间疾苦,就派各个神仙去不同的地方消灾降福。他让托塔天王李靖来到采凉山(今大同东北),只见这里蓊蓊郁郁,泉水叮咚,幽静恬淡。他很高兴,就让弟子在这里埋了个宝剑作为标记。李天王刚走,曹奶奶就过来了,她也一眼看对了采凉山,就让婢女埋个绣花鞋作为记号,结果发现了李天王的宝剑,这可难不倒曹奶奶,她想了一个绝顶妙计。没过几天,天兵天将过来动土修庙时,看见曹奶奶已经准备建碧霞宫了。两位仙人争论不休,吵到了天宫,都说自己先埋的信物。玉帝就让太白金星去那个地方看看,三位仙人同时来到采凉山,太白金星让人挖信物,挖到宝剑,曹奶奶让再挖,宝剑下面是一双绣花鞋,于是认定曹奶奶先占的。
也有人说是关公和曹奶奶争采凉山,故事情节差不多,曹奶奶胜了,关公不想就这么离开,又选了采凉山西面的雷公山建庙。一西一东二仙齐心协力帮助百姓繁衍生息。
采凉山是大同镇山,爬爬红石崖,看看地藏寺,和当地百姓聊聊天,摸摸采凉的小雪。虽然这里已经没有传说中的碧霞宫,但到处都有曹奶奶的身影。
大同地区曹奶奶的名气大的可以和托塔李天王、关公相比。
在这片神奇而又美丽的土地——大同,才能有如此之多的民风民俗。这些民风民俗不仅仅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是凝结一个城市精神内涵的纽带。在农耕社会,辛苦劳作之余,除了具有仪式感的民风民俗,还有蕴含其中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那就是——谚语、歇后语等口头语言。下面就有请张冉同学为我们介绍大同的谚语、歇后语。
沧海遗珠
歇后语①猴子上刑场----枪崩猴儿
②罐子里养王八----越养越活脱了
③老母猪上树--大有进步
④茶碗里洗节[脚]--掉不开手节[脚]
⑤割了驴耳朵上贡—驴呀割杀俩,神呀惹下俩
⑥汉拣柴--顺手捎带
⑦十亩地里一拨[棵]谷--独苗苗儿
俗语①龙生龙凤生凤,讨吃的孩子会拉棍。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②三涤涧的香瓜曹夫楼的糕,水泊寺的姑娘不用挑。
③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外甥女儿也要去,一个逼兜打回
④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豆面饿断腰。
关于莜面糕面和豆面的故事光绪年间,住在水泊寺附近的刘老汉一家生活贫困,老婆得了伤寒卧病在床,三个儿子木讷呆板,一家生活就指望地里种出来的东西。一转眼,三个儿子都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刘老汉有一天把三个儿子召集起来,和他们说:“这里有三袋子粮食,你们每人选一个,拿着它们去提亲吧。走到肚子饿的时候,吃四分之一,再感到饿的时候,就去附近的人家寻找亲事。如果没有人家要嫁女儿,你们就回来吧。”
大儿子拿了一袋子最轻的豆面,在那个时候,豆面是细粮。大儿子过了一阵子觉得饿,就吃了一点,吃了四分之一,也不过离家二十里。周围空空荡荡,没有人家,他想起父亲的话,扭头走回了家。老二拿了一袋子莜面,同样吃了四分之一,走到四十里的时候,感觉又饿了,这时候旁边有一户人家,算不上富裕但也能过得去,正巧还有一个待出嫁的女儿。于是老二高高兴兴的留了下来和他们一起生活。老三只能背着糕面,离家远去。老三吃了四分之一,走出了五十公里,正好遇见一个大地主招工,于是老三留在了那里,辛苦劳作,娶了地主家的傻女儿,过上了比兄弟好的生活。
大同方言属于晋语的一种,其语言诙谐幽默,简洁易懂,词尾句尾多以儿化音结束,并蕴涵着许多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道理。而以柴氏兄弟表演的鼠来宝,更是成为了大同的文化品牌与城市名片。
大同这座古老城市遗存下的历史,建筑,美食,戏曲,民风,歇后语等犹如点点繁星一样点缀在城市上空,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光茫,吸引无数人前来参观。中国古都,天下大同。希望大家可以有机会来这里参观游玩。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班,大同小组学生。
白金杰,男,来自大同市平城区,热爱旅游和摄影,在旅行途中的每一次经历都会化成点点墨痕,愿用年轻的心去丈量祖国的每一寸山河。
曹文佳,女,来自大同市平城区,平时喜欢看电影,喜欢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比较开朗。
晋子怡,女,来自大同市南郊区,喜欢听音乐和看书。
王昭,女,来自大同市南郊区,喜欢读书和听歌。
杨雅琦,女,来自大同市平城区,目前比较爱好诗词歌赋,但背不会是真的,能吃能睡能笑能闹。
张冉,男,来自大同市平城区,我的爱好是看书,音乐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