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过去的走西口精神,现在去哪了

北京皮肤病医院那个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走西口”是我国近代五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事件之一,这次人口迁徙的主体是山西人。

从明朝中期到民国初期,这多年以来,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离开故地,踏上前往蒙古草原的路途,他们的目的是经商谋生,此次人口迁徙后,中原地区与蒙古草原的商路也被打通。

“西口”一般指长城北的口外,如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这三处口外分别是晋北、陕北及河北人“走西口”的聚集地。

后来“西口”逐渐泛指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进行商业贸易活动的地方,包括陕北神木口、河北张家口、内蒙归化城(今呼和浩特)。

“走西口”移民事件之后,成千上万的晋陕人口涌入草原地区,内蒙古的社会经济结构及生活方式被大大改变,占比极高的山西人将晋文化带进了内蒙古中西部,使当地形成了富有山西特色的移民文化。

山西“杀虎口”

“走西口”是一部艰苦的移民史,也是一部心酸的创业史,而山西人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达内蒙古后,随着一步步的打拼,归化、绥远、库伦、乌里雅苏台至新疆某些地区的商贸最终被山西人包揽,内蒙古地区由传统的单一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多举,这都是山西移民带来的巨大影响。

那么,山西人为何要去往口外创业?

晋北地区有一句谚语“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由这句话足以看出晋北的地理环境之恶劣,去往口外的也多为饥民。

清朝光绪3-5年间,山西等省连续三年大旱,部分地区竟滴雨未下,此次灾荒被称为“丁戊奇荒”。贫瘠的土地、恶劣的环境迫使晋北当地人口不得不远离故土,赴口外谋生,这就是“走西口”人口大流迁,若用一句话对其进行概括的话,我想那应该就是“贫苦地区人民为活下去而进行的迁徙”。

山西人“走西口”的线路分为两条:

1、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内蒙古。

2、向北,过大同,经张家口,进入内蒙。

晋、陕北部是中国传统的农牧分界线,由于“西口”以外的蒙古地区地广人稀,当地人出于各种需要主动招募内地人民垦种,清政府出于稳定边境等原因,鼓励内地人移民蒙古“垦荒实边”,于是,晋陕人民呼朋唤友前往归化、察哈尔、鄂尔多斯等地谋生。

山西人“走西口”线路图

山西移民对内蒙当地的商贸经济形成了重大影响,有一句话叫“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复盛公”是山西乔姓商人的商号名,他们与包头城的形成与发展之关系,正是昔日晋商与边塞城镇繁荣的密切关系的缩影。

边境与内地的联系通过“走西口”被极大加强,清代的一句谚语“雁门关上雁难飞,归化圆宝如山堆。山西亢旱没啥事,归化一荒嘴揪起。”足以证明这一点,“嘴揪起”就是饿肚子的模样,这句谚语是说,山西本地的大旱对当地社会没有太大影响,但归化若发生灾荒,那这些地方的人只能忍饥挨饿。由此也能看出山西一些地方对口外经济的巨大依存度。

包头城

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固守一亩三分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常态,也算是根深蒂固的传统,作为一个游子,离家去往新世界开拓闯荡,这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此时期的山西人做到了,他们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成为了呼风唤雨一代晋商。

时至今日,浩瀚蒙古草原上仍有许多山西人,他们或许是曾经的晋人“走西口”起家的见证,而山西本地的经济却很不景气,当代的山西人身上,似乎也很难看到他们的祖辈为了养家糊口而远离故地,走出口外开拓打拼的“走西口”精神了。

文/观今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