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非遗中品味文化韵味体会旅游魅力一

北京皮炎医治医院 http://m.39.net/pf/a_8890894.html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是“非遗保护、中国实践”。6月开始,内蒙古进入天朗气清,百花盛开的季节。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内蒙古开启了一系列以非遗展示为主的文化旅游活动。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内蒙古的各项“非遗”,品味非遗带来的文化旅游魅力。

爬山调

武川县的爬山调,节奏自由,音域宽广,大跳较多,拖腔悠长,听起来刚健挺拔,高亢奔放。爬山调的演唱形式有室内、室外之分,室外歌者多为男性,以拖腔长调为多,声音浑厚宽广;室内歌者多为女性,声音较低,旋律柔美婉转。传统的爬山调多为一人演唱,男女老少皆宜,没有伴奏乐器,解放后才加入了笛子为主的伴奏乐器和演唱动作。爬山调内容合辙对称,上口押韵,久唱不衰,大部分运用“比”“兴”手法来表达思想情感。唱词短小精悍,活泼自由,其中镶嵌着很多古词语,特别是元代的一些词语。

年,武川县申报的“爬山调”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脑阁

脑阁,是随晋陕等地的移民传入土默川的一种民间社火表演,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脑”是方言,即把东西举起扛在肩上之意。脑阁通常由成年男子(称为“色脚”),身背铁架子,上面固定1—2名男女儿童(叫“色芯”)进行表演。他们身着古代服饰或戏剧服装,装扮成各种历史和戏剧人物,表演时“色脚”随鼓点节奏左右摆动,“色芯”也随“色脚”的律动而舞动。每架脑阁表现的人物和故事各不相同,因此有“一架脑阁,一台戏”的说法。

脑阁舞蹈动作的特点是颤、扭、摆。锣鼓点特别讲究,只适合脑阁表演,锣为了配合舞蹈动作通常打在弱拍上,后经过几代艺人的演练,形成了现在的“联三挎五”的鼓点。脑阁的代表性作品有《昭君出塞》、《阿勒坦汗与三娘子》、《白蛇传》、《打金枝》等。

脑阁是一种集舞蹈、杂技、戏剧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深受民众喜爱。

东路二人台

东路二人台是流布于内蒙古乌兰察布东部、锡林郭勒盟部分旗县,以及河北张家口一带、山西雁北地区的地方剧种。

东路二人台的唱腔在地方民歌和社火的基础上,吸收了大秧歌、道情、北路梆子等音乐元素而形成。唱法上以用真声演唱的高打低唱为主。唱腔从一曲专用或一曲多用,发展成多曲联用的套曲形式,基本上保留了原民歌的面貌。道白多用方言土语和“串串话”、“顺口溜”、“叠字”、“歇后语”。唱词采用比兴手法,鲜明生动,夸张诙谐。表演多以“走唱”形式,时说时唱、载歌载舞,形象生动。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多样,具有生动活泼,短小精悍、节奏紧凑、朴实健美等特点。

东路二人台融当地民俗、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为一体,以叙事的形式反映现实,乡土气息浓厚,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承载着地方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年,东路二人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内蒙古部分市县多民族杂居,各民族的民间艺术互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剪纸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民间剪纸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互相影响交融的产物,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内蒙古剪纸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已形成比较完整的表现方法。其作品给人纯真、质朴、清新的美感,显得旷达而浪漫,构思上独出心裁,风格单纯质朴,古拙而健美,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内蒙古剪纸作品分为人物、动物、花鸟鱼虫、吉祥纹样等几大类。其中有各种形式变化的拉手娃娃、十二生肖、云尖尖和吉祥连续纹样等,最具特色的是:带有“十”字符号的动物、“老鼠爬杆”、“骑骆驼、骑马、扛枪”等具有地域性生活特点的剪纸作品。

内蒙古民间剪纸中蕴含蒙汉文化交融的历史,对它的搜集、整理和保护是我们探讨研究本地域文化必不可少的文化资源。

年,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图/郝宁

责任编辑:海日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