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内蒙古日报」□周涛
“不记得哪年哪月爱上你,只记得你陪我欢笑伴我流泪……亲亲的二人台,土土的二人台,就像这片天,就像这片地,总在我心里。”每当听到这首歌,脑海中便会涌现出家乡土默川上的一方戏台,以及戏台上正在表演的地方戏二人台。“二人台”,顾名思义就是两个人一台戏。黄河浩荡贯长虹,浪泻涛奔气势雄。隔河相望的两地,千百年来鸡犬相闻,炊烟缭绕,土默川作为晋北蒙南的偏僻一隅,三百多年几经风雨的西口故事作为一种记忆,被二人台传承下来,让土默川人记住了自己祖辈的模样和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二人台是走西口的产物,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流传地域仅限于晋蒙陕冀的一些地方,相对集中于晋陕冀北部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在这片地域中,土默川是二人台的发源地。在奔涌向前的历史长河中,二人台唱腔兼容并蓄,融合了秦腔、信天游、蒙古族长调短歌等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曲调。动作吸收了舞蹈、杂技、曲艺等民间技艺,成为我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员。演唱内容多是乡野中的柴米油盐、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等。作为戏曲,二人台没有大剧种的程式和规范,演员只有一丑一旦,剧中人物形象都是村妇、牧童、光棍、寡妇之类,乐器只有四胡、扬琴和枚“三大件”,简单实用。所以,二人台又被称为小戏、草根戏、草台剧。二人台小戏班由“样板戏”剧团演变而来。小戏班规模不大,演员和乐队合起来只有八九个。这些演员都没有经过专门培养,大多是师傅们的口传心授,个个一专多能,一会儿是演员,一会儿是乐手。演出道具十分简单,几件普通的百姓衣服、一扇一绸一鞭(霸王鞭)足矣。化妆品更是就地取材,旦角用红对联纸蘸水染脸,丑角用锅底黑和白泥粉涂抹。演出场地因陋就简,八九根木棍就可支起一个戏台,即使在正规戏台演出,也没有幕布之类的装饰。记得小时候,只要一个村里搭台唱戏,周边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都会来观看。村里人看戏,往往坐块儿砖头,或垫些杂草,老汉们更是席地而坐。戏场里尘土飞扬也不会影响人们看戏的热情。二人台传统剧目《走西口》是每个村庄开场戏的必演剧目,据说可以从中看出戏班子的优劣。“哥哥走西口,妹妹也难留,早知道走西口,哪如不成亲”“妹妹莫伤心,哥哥对你明,口里走口外,不只哥一人”,这是《走西口》中的名唱段。在悲伤的丝弦声中,每每唱到这一段,台下的老太太们就开始哭天抹泪,小媳妇们更是紧紧攥着自家男人的手,生怕自家男人离开自己也要走西口。演员和观众都是走西口的后代,演员演得真切,观众看得忘情。一出《走西口》是所有西口后人最好的教科书。正是先辈们披荆斩棘开创的西口之路,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二人台演唱的内容就是乡野中发生的真实故事,比如《水刮西包头》《五哥放羊》《打后套》《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皮筋顶灯》等,一台戏就是几百年沧海桑田的映射。土言土语的二人台,没有编剧,也没有导演,就是自己演自己,自己演祖先,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戏中痛快淋漓地倾诉,从而把生活中的不快和烦忧一一化解。如今,村里已经很少再唱二人台了,只有在每年过春节的时候,返乡过年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共同出资请来二人台小戏班,专门为村里的老人们唱一台戏。二人台,乡音乡曲,绵长悠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