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涉农媒体榆林行多彩文化陕北文明结硕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样 http://www.pfzhiliao.com/
多彩文化陕北文明结“硕果”

■海南农垦报记者高莹

“前山高,后山长,我家就住在高坡上,拉着老牛扛着耩,爷爷的爷爷就这样……”随着高亢嘹亮的唱腔从广场喇叭中响起,70分钟的赤牛坬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在佳县赤牛坬村拉开了序幕。

伴随着一曲曲陕北民歌,半个小时前还在各自忙碌的村民,此刻成了游客眼中的“专业”演员,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农民变演员,农具变道具,乡村变舞台。看似简陋的实景剧,通过村民朴素真挚的演绎,将陕北的多彩文化传递给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

地处黄河近岸的坑镇赤牛坬村,曾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近年来,赤牛坬村深入挖掘文化潜力,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建起了包含67间展室和3万余件展品的陕北民俗博物馆,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由多名村民参与的以陕北农耕文化为主,表现耕种、打夯、娶亲、祈雨等陕北山村一年四季生产生活情景的实景剧,带动余名群众就业,实现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近千万元,可谓是文化致富的典范。

《高高山上一头牛》演出现场。

“10年前,我们村年人均收入仅有数千元,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如今,我们村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演出变成了村里的集体经济活动。从四五岁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老人,村民人人都能上台表演,家家都有收入,全村人均收入逐年攀升!”赤牛坬村党支部书记高根根说。

位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之上的陕北民歌博物馆也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陕北民歌博物馆集陕北民歌创作、传播、研究、学习、交流为一体,也是目前国内内容最丰富、功能最完善、规模最大的专题民歌博物馆。虽然与大多数博物馆一样,同样配备了讲解员,但不同的是,陕北民歌博物馆的讲解员不仅能用引人入胜的语言向游客宣扬民歌文化,更能亲自表演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歌艺术。

走进陕北民歌博物馆,从设计到展陈,全是浓浓的陕北味儿。陕北籍歌手现场演绎的一段段民歌,总能和参观者形成互动,让大家沉浸式体验到陕北民歌的魅力。

陕北民歌博物馆演员正在表演。

胡俊成是当地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轻时放羊,后来种地,家里的40多头羊和几亩地,曾是他日常生活的全部。放羊、种地的时候,胡俊成喜欢唱歌,《脚夫调》是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首。两年前,他凭借着《脚夫调》通过了陕北民歌博物馆面试,成为馆里的一位歌手。每天早上开馆前,胡俊成会和馆内其他歌手一起,换上演出服、化好妆,在固定点位等候,配合讲解员为参观者演唱经典民歌。对于每天要唱多少次,转几次场,他也说不上来。

“每当唱起《东方红》等陕北名曲时,很多游客都会跟着我们合唱。”胡俊成操持着一口浓浓的陕西话,言语间满是对这份工作的喜爱。

陕北高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长城和黄河在这里相汇、相交,一个静穆肃立,一个奔腾而去;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在这里融合,一条古老的秦直道将不同的文化串联。

为了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榆林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和传统古村落保护、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文化公园建设融为一体,近万个文化广场和文化舞台,成了非遗传承展示的重要平台。比如,横山老腰鼓、府谷二人台等30多个非遗项目进校园、入社区;唢呐、陕北说书、剪纸等技艺成为百姓生计,融入日常生活……

文化就在生活中。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陕北大地上深扎下的“文化之根”,结出有滋有味的新果实。

声明:转载或者引用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4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