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二人台源于山西民歌

恒山大秧歌二人台是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等地的一个地方小剧种。它具有浓郁的山野风味、泥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是蒙汉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丰硕成果,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以及黄河两岸地区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其大多数剧目由一生一旦二人演出而得名。二人台的形成据专家考证是在清朝咸丰、光绪年间,最早发源于雁门关外大同地区,后形成与内蒙古,距今一百年的历史。大同花鼓二人台是在当地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人台音乐在其成型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山西、陕北等地的民间音乐,同时糅合内蒙古地区蒙汉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二人台剧目短小,形式活波,表演幽默诙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在一百多年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人民群众的反复加工传唱,和数代杰出艺人的创造,使二人台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对完美的境界。二人台山西、陕西、你哥哥是我国民歌的海洋,当地丰富的民歌民舞,朴实淳厚的民风民俗是孕育二人台生长的沃土。二人台表演中的霸王鞭、扇子舞、长袖舞是黄土高原常见的民间舞蹈形式。每年正月闹红火,是这些民间歌舞,舞蹈表演最大的舞台。舞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耍故事等等。人们载歌载舞,享受着难得的休闲和娱乐,这就是二人台形成中最早的基础。古老的山西民间歌曲爬山调、撅席片、山曲、以及秧歌调、高跷调是二人台音乐形成最早的源头。如二人台《打樱桃》无论是音乐和唱词上都带有明显的民歌印记。大同秧歌这山瞭见那山高,那山上长的一苗儿好樱桃。(山曲.打樱桃)这山瞭见那山山高,那山上长的一苗儿好樱桃。哎呀。咱二人相跟上走一遭。(二人台.打樱桃)“想亲亲想的我手腕腕(那个)软,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想亲亲想得我心花花那个乱,三天我没吃下半碗饭。”(山西民歌.想亲亲)想亲亲想的我手腕腕(那个)软,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哎呀。三天我没吃下半碗饭。(二人台.打樱桃)“灯瓜瓜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穷”(山西民歌.想亲亲)灯瓜瓜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穷。哎呀。不爱钱来单爱你人。(二人台.打樱桃)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二人台与山西民歌是有着亲密关系的。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如山陕民歌中的《走西口》《小寡妇上坟》《眊妹妹》《光棍哭妻》《送情郎》这些民歌与二人台的某些剧目有着明星的血缘关系。从山陕民歌与二人台的这些关系中不难看出,二人台是脱胎于当地民歌的。浑源耍故事二人台《走西口》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走西口》是二人台的一个代表剧目。源于当地流行的不同版本的民歌走西口。目前最流行的是陕西民歌《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实在难留,止不住的伤心泪,一道一道往下流。”与二人台《走西口》相比,虽然曲调不同,但内容是一致的。而山西民歌《走西口》与二人台《走西口》无论曲调和内容都是一致的。因此说,二人台是完全脱胎于山西民歌《走西口》,这是毫无争议的。高跷二人台在民歌的基础上扩充了原有唱词的句式,延伸了戏剧性的情节,增添了比较具体的人物,增加了适当的对白,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戏剧语言,也具有了一定的矛盾冲突。这样,就完成了由民歌走向戏剧的过程。二人台形成后,在音乐上基本脱离了原山曲、小调的那种较为方整的结构,拉长、放大原曲节奏、节拍,添进变音、经过音、装饰音而形成慢板;紧缩,挤压,减去装饰音而又形成紧板。使原来四平八稳的民歌变得富有张力,富有变化。并使二人台唱腔音乐退出了民歌的圈子,向传统戏曲的板腔体靠近,初步具备了自己的音乐体系。秧歌另外,二人台与其它山西地方戏曲都有密切的联系。二人台的长袖舞、霸王鞭、扇子舞等,不仅散见于山西各地的民间舞蹈,而且更常见于山西各地地方戏曲,这足以说明二人台起源于山西民间歌舞,而且与山西各地戏曲互相影响。如二人台《借冠子》同时也是山西另一地方小戏“繁峙大秧歌”常演剧目,唱词和曲调完全相同,是同一个戏。二人台《四大对》和繁峙大秧歌《牧牛》中的一段完全重合的。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繁峙大秧歌”虽然在唱腔上跟接近北路帮子,但它仍起源于山西民歌,与二人台同出一源,这种交叉又重复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二人台是起源于山西民歌的。张梦章: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大同作家协会会员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首部诗集《鸣玉集》即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