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县榆岭洼村果蔬基地,现已成为省内大学生暑期实习的基地。本报记者畅雪摄一河观三省,一曲迎天下。这里是“鸡鸣三省”的忻州市河曲县。在这里,黄河之水汇聚晋陕蒙文化之魂汤汤流淌,西口民歌唱着乡音乡情悠悠飘远。河曲县旅游资源和文物数量非常丰富,县域内有余处不可移动的文物,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4处,其中有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娘娘滩、罗圈堡、护城楼、西口古渡、弥佛洞、海潮庵等旅游景点特色多样,天然形成了一张河曲县的“立体旅游地图”。结合自身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优质路线,叫响特色品牌,河曲县积极主动融入国家、省、市和周边文化旅游经济圈,以旅游产业带动文化繁荣,提升县域经济“软实力”,让好山好水好风光成为好产业,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攒足“后劲儿”。文化+景点,融合出精品11月7日,初雪后的河曲县白朴公园仿佛“穿越”了时空,飞檐上的白雪配上朱红色的廊柱,愈加古朴素雅。“本来这次是到河曲走亲戚,结果赶上了下雪。好多人都说白朴公园雪景特别好看,这不赶快来‘打卡’!”来自忻府区的杨晓玲告诉记者。利用好景点的传统文化元素,推出富有特色的观景角度,打造具有特点的旅游线路,河曲县立足文化强县战略决策,锚定“景城一体、景文一体”战略布局,以传统文化为旅游景点提供“滋养”,打造了“景文融合”“景城融合”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白朴公园就是近年来河曲县着力构建的“文化+景点”融合产品。景区内不仅有建于清朝乾隆59年的文笔塔这一地标性的旅游文化景观,还有河曲民歌二人台非遗精品节目《歌从黄河来》的展演,让游客在欣赏完古建筑的端庄大气后,投入风情万种的民歌海洋,流连忘返。为景点注入传统文化内涵,河曲县多元化提升县域内景区的品位,融合现有的产品,打造二者共生的新产品,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扩建+提档,品质再升级注入传统文化,老景点有了新看头。扩建现有景点,旅游产业档次上了一个台阶。近年来,河曲县一些景区进行了扩建提档,景点功能日趋完善的同时,整体美感也大幅提升。拿西口古渡景区来说,经过多次扩建,过去的小“渡口”打造成了集禹王庙、古戏台、牌楼、广场、临隩大道为一体的城市景观,古渡广场不仅为往来游客提供了全面了解黄河渡口文化的窗口,更成为了居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目前,黄河西口古渡景区也正在申请创建国家4A级景区。同样,黄河岸边的临隩公园也在整修、完善上下功夫,除了对园林建筑、楼阁小品进行装饰,让它们与周边自然景观完美融合之外,对景区内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也进行了升级,目前公园成为了以文体活动为主,兼备休闲、娱乐、健身功能的综合公园。老景区品质再升级,是河曲县旅游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果,也推动当地旅游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景区的吸引力。品牌+规模,产业迎发展娘娘滩是黄河上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岛,在这里吃上一条“黄河鲤鱼”,简直不能再美!近年来,夏季来娘娘滩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黄河岸边不少民宿旺季时“一床难求”。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扩大乡村旅游业规模,河曲县积极打造“三个人家”旅游民宿品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河曲县现有5家“黄河人家”,分别位于娘娘滩村、白鹿泉村、榆岭洼村、阳儿塔村、唐家会村,目前还有2家在申报评审中。而依托乡村自然景观,深挖人文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打造“黄河人家”主题民宿,既能发挥“乡村能人”的带动效应,又能推动乡村旅游规模化,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此外,以省道S改线工程为契机,河曲县规划了4个旅游开发片区:以娘娘滩、弥佛洞、寺沟长城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观光景区,以护城楼、河保营城墙、西口古渡为中心的城市文化休闲区,以南元示范园、船湾、唐家会湿地为主的自驾露营运动休闲区,以榆岭洼为首的山地休闲度假区。沿黄旅游公路串联这些景点,形成了旅游产品集聚效应。向规模要效应,向品牌要效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曲河灯会”,是禹文化、鬼神文化和走西口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产物,如今,已经成为了晋陕蒙交界地的文化盛会和文化品牌。而围绕“河灯会”做文章,让游客在本地文化之外品味消夏休闲游,则是河曲县下一步的目标。河曲县依托本地特色旅游项目,构建区域旅游特色品牌,推出丰富旅游产品“套餐”;通过“文化”引擎带动景点升级,县域景区连动式发展,为文旅产业注入多元新活力,让文旅产业成为了连接文化繁荣和经济振兴的纽带。本报记者畅雪通讯员王春梅(责编:刘洋、温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