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来拜大年

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 https://m.yyk.99.com.cn/fengtai/68389/lianxi.html
●殷耀正月里来是新春,拜年是亲朋好友互相祝贺的重要礼仪。在辽阔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各族人民在一起交往、交流、交融,正月里拜年成了一种共同的年俗。大家在互道祝福中传递着人间的亲情友情,真情和温馨在声声的祝福中传递。“过罢大年头一天,我和连成哥哥来拜年。一进门,把腰弯,左手拉,右手搀……”这是内蒙古西部地区二人台《打连成》的唱词。二人台这一剧种就是一种民族交融的艺术,它吸收了蒙古族短调民歌明快的唱腔,扎根于大青山周围这片沃土孕育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深受一方百姓喜爱。《打连成》又叫《大拜年》,“打”是打伙计的“打”,就是交朋友、谈恋爱的意思。原来,过罢大年头一天,男女双方互相拜年是为了约会,就像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样,只不过欧阳修笔下的情侣婉约含蓄,而二人台里这对情侣热情奔放,又是拜大年拉手搀扶,又是滴鸡蛋煮挂面,又是包饺子闹元宵,如胶似漆天天见,一个正月就没闲着。这样大胆的表白和率真的交往是内蒙古西部人的特点,这是不分民族的。汉蒙民族在土默川上共同生活交往,形成了独特的拜年礼俗。正月初一拜年多是晚辈给长辈拜年,无论哪一个民族的人们都是如此。拜年从家里开始,熬年熬了一晚上,初一早上本来是起不来的,这时爷爷奶奶喊着晚辈的名字,“赶紧起来拜年啦!”这时,睡眼惺忪的晚辈们一骨碌身爬起来,脸没洗头没梳就开始拜年,为了挣盼望已久的压岁钱。给长辈拜年是要叩头的,为了要叩出响声得在炕沿上磕头,老人祝愿孩子长命百岁,孩子祝愿长辈寿比南山,磕头跪拜后,长辈笑呵呵地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儿孙辈。在土默川,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嫁出去的闺女尽量不要在娘家待,正月初二才是闺女们带着女婿和娃儿们回娘家拜年的正日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月初二时,在乡间公路上经常会遇到女婿们神气地骑着飞鸽、永久牌自行车,带着媳妇回丈母娘家拜年的情形。自行车后座上的闺女“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有时自行车大梁上还坐着一个胖娃娃。后来,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小轿车。时代在变,但是,正月初二回娘家的礼俗没有变,这是不分民族的,何况各民族通婚在内蒙古非常普遍,无论哪一个民族的美好礼俗,大家都会继承延续,传递着敬老爱小等正能量。刚结婚的新娘和新郎从正月初二开始,要依次到亲戚朋友家拜年,亲戚朋友受拜后,给新娘新郎拜年钱。正月十五以前是拜年闲聊的好时光,同辈亲友互相登门拜年,邻里之间互相串门闲聊。至于亲朋好友间的互相拜年往往会演变成一场“持酒战”,随着拜年串门的人不断上门,喝酒的人数越来越多,所以正月里的农村经常能看到“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景象,这是内蒙古农村比较常见、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在内蒙古有几句话,一是没过二月二,年就不算过完,二月二之前,这酒喝的还是过年酒;二是“有心拜年十五不晚”,十五以前要串门喝酒乐个够。过去人们拜年串门为的是喝上几盅酒,现在农村人也有了保健意识,尽量躲酒躲宴席,所以到谁家门前听到高吆二喊的喝酒声音,赶紧躲走。如今有了手机,人们在手机上拜年、抢红包,虽然方便快捷了,但是感觉冷冰冰缺少热度,少了许多人情味。压岁钱成了几个数字,不像长辈们掏出的带着体温的红包;问候成了千篇一律的复制,不像面对面量身定做的嘘寒问暖,话语里透着亲切。正月里来拜大年。让我们对着亲朋好友拱手道一声:过年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