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秧歌、说书、石雕、腰鼓、剪纸、泥塑……近日,榆林非遗项目在古城老街现场展演,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嘉宾带来别样的体验,引来大家的纷纷点赞。
榆林非遗:百花齐放展示非遗魅力发展非遗经济
从豪放酣畅的陕北民歌,到高亢嘹亮的绥米唢呐;从巧夺天工的石雕艺术,到精美艳丽的剪纸刺绣......榆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繁星、意味深长,蕴藏着实践的真知、以及榆林人对生命与历史的思考,记录着古朴传统的生活方式,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
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榆林,记载了璀璨瑰丽的华章典故,积淀了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涉及中国非遗名录全部门类,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项、省级66项、市级项、县级项,有绥德石雕、榆阳剪纸的匠心独具,有陕北民歌、榆林小曲的悠扬委婉,有陕北说书、陕北民谚的妙语连珠,也有榆林拼三鲜、横山炖羊肉的回味无穷。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4名、省级66名、市级名、县级名。全市建成市级非遗综合展馆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陕北民歌专题博物馆1个,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12个,非遗专题馆23个,县级以上非遗传习所、传承基地94个。建成民歌、剪纸、民俗、石雕等70多个文化生态博物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
据了解,榆林的“国字号”非遗项目,分3次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第一批中,秧歌(陕北秧歌)入选“民间舞蹈”门类,榆林小曲列入“曲艺”门类;年第二批中入选7项,陕北民歌、道教音乐(白云山道教音乐)均进入“传统音乐(民间音乐)”门类,鼓舞(横山老腰鼓)、靖边跑驴入选“传统舞蹈(民间舞蹈)”门类,陕北道情进入“曲艺”门类,唢呐艺术(绥米唢呐)、二人台分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传统戏剧”门类;年第四批中,谚语(陕北民谚)、石雕(绥德石雕)分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中的“民间文学”“传统美术”门类。
榆林非遗:创新性保护传承多样化融入生活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说:“榆林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我认为分几个方面,一是把老的东西收集整理保护得比较好,还有就是在传统基础上能够创新设计,不断地设计出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的产品。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在榆林举办,榆林把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引进来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这是对榆林非遗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每一种非遗文化,都是经过时间的淬炼和代代传承才成为经典。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留存传统,更要寻求与当下生活的连接。未来,榆林将继续把非遗元素与更多可能性相连接,让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精彩亮相。
华商报记者郝锦龙编辑李快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