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似催,春节如约而至。年的味道就像一条抛物线,已上升到顶点,可是人们盼望过年的欲望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漠了,甚至觉得有点厌烦和恐惧。
好多人认为淡了的是年味,我则不然,依我看淡了的是期待和渴求,现在物欲横流,人们不论任何时候,有念想就能满足,没有饥肠辘辘中的等待,没有衣衫褴褛时的企盼,没有亲身经历的煎熬;人们有些厌烦主要是因为那些面面俱到、没完没了的活计,扫尘除垢、拆洗被褥,擦窗洗衣、筹备年货,从除旧到迎新,年年累得够呛,年年还是继续;“人老一年,马老一月”,青春年华日渐逝去,时光老人偷偷将一张张曾经丰华正茂、美丽动人的脸雕刻出明显的“山川沟壑”,有谁能不为之恐惧呢?
陕北人过年十分隆重,一入腊月年味就扑面而来,香气撩人、喜气洋溢,亲人团聚、红火热闹,一切在“新”的前提下进行,在“春”的气息中呈现,在“味”的磁场里享乐,在“浓”的氛围内红火。时间跨度长,民间风俗多,年味浓郁而厚重。红色是中国年的主题,我们中国,国旗、党旗是红色的,春联、灯笼是红色的,陕北的窗花是红色的……铺天盖地的中国红将春节这一传统节日装扮得既隆重又大气。
陕北的剪纸艺术享誉全球,心灵手巧的妇女们都剪出那美轮美奂的作品,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分分秒秒之间即可妙手生花,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经过她们的手,那真的是活灵活现,花草树木,人物肖像,栩栩如生,点缀在洁净明亮的窗户上,既红润又漂亮,两边再贴上红彤彤的春联,挂上红艳艳的灯笼,咦,让人看着就喜庆;家里再挂两个中国结,贴几个福字、换上新的年画,喜气盈盈;院子里红旗招展、彩旗飘舞,彩带、彩灯、彩球,各色花草树木、各式各样的灯笼、标语……灯火阑珊,璀璨耀眼;公路两旁整齐划一的路灯杆换上了崭新的红灯笼,一个个LED屏背景都绯红而艳丽,街头巷尾,灯饰光芒闪烁、百般撩人,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
陕北位于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黄土文化的交汇之处,春节期间“讲究”颇多,佳肴颇多,乐趣颇多,单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三,几乎天天有“说法”。曾经的我们,后来的儿子,现在的孙子,一代一代,唱着同样的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是新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卖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坐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腊月二十三,灶马爷要上天给玉帝汇报这一年的工作,家家户户不但吃羊肉臊子长杂面欢送,还得用糖瓜粘住他的口,防止说出不合适的话惹怒玉帝;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除尘洗垢,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老规矩,是人们心中对于新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杀猪宰羊,鸡鱼必备,做出的美食包罗万象,其中陕北八碗是最基础的,酥肉、肉丸子、红烧肉、八宝饭、清蒸羊肉、炖肉、粉蒸饭、排骨等,各地大同小异,八谐音“发”,故而得名“八碗”;年夜饭再吃条鱼,象征年年有余,这都是老祖先智慧的结晶;做黄米面膜、炸年糕,象征日子过得节节攀升;蒸面花、兔子,企盼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吃饺子,象征团圆,饺子里包个硬币,谁吃到硬币谁就在新的一年就挣钱多,吃钱钱饭一年有钱花……
陕北在“舌尖”上独具匠心,在“闹红火”上也是别出心裁。初一拜长辈,初二拜妻家,初三、初四走亲戚,初五接财神,初六又小年,七不出门八不回家;正月十五元宵节,至少足足要闹三天,灯饰万象,灿烂辉煌,猜谜活动、秧歌大赛、晚上打铁花,跳火塔塔、转九曲、放烟花等,驱邪祈福、去病丢灾。正月天天“闹红火”,天是寒冷的,人心是温暖幸福的,;面貌是崭新的,处处是快乐祥和的。陕北民歌、府谷二人台、横山说书、绥德秧歌、榆林小曲、清涧道情、佳县放赦、靖边跑驴、米脂九曲,以及秦腔、眉户、信天游、弹三弦、说唱、脱口秀……应有尽有,你能说这年味还不够浓吗?
陕北的人情味特别浓,过年最注重的是团圆,不管是漂泊多远的游子,还在外工作的亲人,多数人早就开始谋划上回家过年,想方设法在忙碌中抽身出来,不惜高额费用和亲人团聚,儿女契机敬敬孝心,亲人相聚拉拉家常,朋友喝茶聊天,亲戚品酒言欢。万般思念因年而减,千种柔情由春滋长。今天酒“姓贺”,明天肉“姓赵”,张王李赵,弟兄、连襟,举杯换盏,倾心吐意,你来我往,亲密无间。
三年的疫战还在继续,无论因为工作还是疫情,不能回家团聚的大有人在,好在现在网络信息和运输业特别发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快递传递心意、满足需求,无论是成品熟食、还是冷冻食品,水果鲜花,没有寄不了的东西;无线网络随时随地可以见面拉话,一部手机,什么问题都不存在了。
科技兴国,科技利民!在科技腾飞的今天,陕北的年味从物质到精神也在飞速发展,迅猛提升。不过,人到啥时候不能忘本,陕北的传统“年味”是文化遗产,是文明标志,永远值得铭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