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古城千年神韵千般味道新华网客户端

新华网北京11月25日电题:忻州古城:千年神韵千般味道

新华网李函林

这座古城,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木雕壁画巧夺天工,北路梆子绕梁坊间。

这座古城,留下了不少文人墨客佳话。金代诗人元好问,曾在此留下“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佳句。

这座古城,文旅产业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为城市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传统与现代和谐并存,这正是忻州,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所在。

通古:让古城更象“古城”

明媚秋日,来到山西忻州古城,沿南城门拾级而上,琉璃碧瓦、飞檐翘角、层楼亭阁、朱栏雕栋,尽显古朴庄重、秀丽雅致。

登上城楼,俯瞰浩瀚千年、藏古涵今的忻州古城,这里蕴藏着多年遗留下来的文化底蕴,写尽了历史变迁中的沧海桑田。

忻州古城南门。新华网发张存良摄

谈历史,忻州古城可追溯至东汉年间。这里是连接冀、陕、蒙的商贸集散地,也是山西重要交通枢纽、军事要塞之地。“文跻九原、雅出秀容”“三关重镇、晋北锁钥”……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忻州,向来不吝赞美之词。

说文化,忻州古城文化底蕴深厚,以晋北民俗文化、佛教文化、晋商文化为代表的忻州文化源远流长,走出了不少在中华民族颇有影响的人物,如“一门忠烈”杨家将、“宫词之祖”班婕妤、“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共和国元帅徐向前等。

漫步在一条条承载着时光密码的街巷上,感受着这座古城独特的气质:署衙庙宇、城门城墙、祠庙旌表、市集商铺……这里如同晋北地区文化的“博物馆”,承载着忻州历史发展的脉络。

——“明月楼”“八座门”“三牌楼”等巍峨雄伟的牌楼贯穿古城南北,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宾朋好友。

——秀容书院作为乾隆年间建立、山西唯一一处保存完好且仍具有教育功能的书院,敞开开阔胸怀,用古风古韵的建筑群向人们讲述着忻州悠久的历史故事。

——关帝庙、财神庙、泰山庙、文昌祠等寺庙点缀其间,趣雅韵美的楹联词句和精工雕刻的艺术,承载着忻州厚重的文化历史和生活记忆。

忻州古城一隅。新华社记者孙亮全摄

在保留古色古香的原生态的同时,忻州古城又不失活力盎然的烟火气。风味小店、温泉民宿等老字号活跃至今,商业店铺鳞次栉比,几乎仍可触摸到明清时期这一地区的繁华。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忻州古城的肌理遭到局部破坏。年开始,忻州古城进行修复保护。忻州市委书记郑连生强调,“古城修复的建筑风格要遵循历史原貌,既要保持古风古韵,传承忻州的历史文脉、传统习俗,也要具备现代特色,满足古城居民的生活需求。”

“忻州古城的最大特点是‘修旧如故,以存其真’,这是贯穿于整个忻州古城修复、保护、活化和开发的核心所在。”古建专家、忻州古城古建顾问张福贵说。

修复历史文化根脉,是发展古城文化旅游产业的前提与基础,古城的灵魂与生命力方能得以激活和延长。

这些书写着旧日繁华的街巷、牌楼、庙宇、名人故里和老字号商铺,是古城之魂的象征,是古城之美的体现,是千百年来延续传承的历史文化精神,让忻州古城在现代社会熠熠生辉。

活化:一城千面的“味道”

每一个来到古城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别样的忻州印象,亦新亦旧、魅力四射,这里给人留下了千人千面之感。

如今的古城不仅呈现了隔世的沧桑,还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修复活化后的古城,莹润而富有生机,复现了明清时期忻州古城商贸繁盛、休闲安逸的社会生活画卷。

徜徉于小巷中,随处可邂逅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巧匠心。中华榫木艺术的千古绝唱“王尔文玩”木雕、烙画葫芦艺术、具有山西民俗风情特色的剪纸……各种文化瑰宝,流连忘返。

忻州古城东大街的文艺表演踩高跷。新华网发侯效平摄

历史文化氤氲在忻州古城的每个角落。貂蝉拜月等故事传说搬上戏台;北路梆子、二人台、挠羊赛、威风锣鼓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在假日期间轮番上演。游客们潮水般涌聚到这里,共享精神食粮。

文化的内涵与品质,决定着古城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想要留住游客,在硬件过硬的基础上,还需要丰富的软件内容,让历史文化资源中的灵魂为游客所感动、所触动”,忻州古城运营部经理王建文说,未来将不断探索以多种形式讲述古城故事,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参与感。

如今,在修缮保护和文旅开发之间,忻州市政府找到了平衡点。坚定文化自信,挖掘根植于古城历史文化传统的旅游业态,让游客在领略人文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与此同时,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服务的不断催生,推动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和产业优势。一个“好吃、好玩、好看”的崭新古城已逐渐形成,进而对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目前古城已入驻了小吃、主题餐厅、特色民宿、文创小店等文旅要素多样的休闲新业态。红面鱼鱼、一窝酥、莜面窝窝、羊汤、驴蹄子面、手工搓搓……一店一品,呈现丰富多样的地方特色美食,让传统文化融入新的活力。

忻州古城修渊岛壁画馆。新华社记者孙亮全摄

“我们还打造了云集忻州14个县(市、区)的特色风物、地域文化及典型院落为一体的商业街。”王建文介绍,古城内还设立了五台山各大寺院的“寺庙禅修别院”,建立禅修主题业态,打造了“五台山下的自在生活”之城的文化名片。

当多年的晋北民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方式有机融合,这种可触摸、可体验、可感知的文化载体就构成了极具特色的旅游吸引力,彰显着忻州古城保护活化理念的全新突破。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这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得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正被系统性全方位地激活,一个全面活化的新时代已开启。

运营:“两只手”都在做对的事

古城之内闲适惬意,古城之外车水马龙。“慢生活”与“快发展”彼此交融,既是忻州这座文化古城优雅气质的体现,也是当代忻州在修复建设古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干部群众敢闯敢干奋斗姿态的生动写照。

傍晚的忻州古城。新华网发贾树林摄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国庆假期,85%的游客参与了各类文化休闲活动,其中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比例占41.8%。数字的背后,折射出文化游已成为旅游发展新趋势。

与全国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典范袁家村的联合,为古城文旅融合、活化保护注入新思路,做活“吃住养闲情奇”等旅游要素,从而让游客获得更多新体验。

集思广益之下,一个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求真务实的修复保护思路诞生:秉持“因循古城肌理,复苏古城记忆,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规划建设、活化运营理念,对历史、对人民、对后世负责。

政府主导、社会招聘、市场运营、自主管理,已成为忻州古城开发的总基调和总纲领。政府充分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引导、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

“为了避免古城内商铺的同质化经营,我们采用‘一店一品’的招商理念,王建文介绍说,不仅如此,餐饮的食品原材料、商铺内的每一样货品,古镇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管控。

在引导规范经营的同时,政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对古城内的手艺人实行免租金政策,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民间工艺走市场化道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传承人李斌杰说,作为早期入驻古城的商户,这里已成为传播剪纸技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每天成百上千的游客将富有忻州文化特色的剪纸作品带走,让忻州文化走向全国各地。

夜幕下的忻州古城。新华网发张存良摄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伴共生,形成两只强有力的抓手,如今这座古城,已发展成为助推忻州经济提质增效的源动力。

“忻州古城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升级的平台、招商引资的枢纽、经济发展的高地’”,郑连生说,“开发古城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为忻州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目前古城营业店铺已超过家,日均接待游客1.5万人次。”王建文说,“这里已成为忻州城市的品牌符号和形象窗口,是众多游客前来的旅游景点和网红打卡地。”

古城文化“火”起来了,节庆活动“燃”起来了,创意产品“热”起来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这座可持续发展的古城,不仅有力推动了当地乡村振兴、生活富美、文化繁荣,也为忻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内涵、创新因子。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如今的忻州,一幅文旅富民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在这里,古老历史和现代文明交融并存。巍巍古城,讲述悠悠历史;活化改造,则延续文脉、描绘未来。

策划:刘洪刘云伶杨昱

编辑:郭良梁甜甜曹滢冯孔王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