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晋商万里茶路呼和浩特站归化城,绵延驼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要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50901/4689217.html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

呼和浩特站

向死而生走口外

谋生立业在归绥

呼和浩特大召释迦八塔,此八塔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八大功德而建造。山西晚报记者马立明寇宁摄

过雁门关,闯杀虎口,从晋北继续北行就到了“口外”。旧时,山西多地连逢大旱,“走口外”便成了一条生路,也是寄托希望的所在。风餐露宿、爬冰卧雪、生死与共,大量山西人陆续抵达呼和浩特、包头等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学手艺、拉骆驼、做买卖……

对老一代呼和浩特人来说,山西从不陌生,更不遥远。走在当地的街上,总能寻找到山西印迹,遇到山西人或者祖籍山西的内蒙古人。

11月24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指导,中共晋中市委、晋中市人民政府、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中共晋中市委宣传部、山西晚报社发起并承办的“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大型活动仍在继续,采访团一行抵达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

这里的人爽朗、热情、厚道,建筑风貌、民俗习惯、口音、饮食等与山西相近,让采访团成员一下子对这座城市熟稔起来。

呼市的得胜街,在我省大同市有一个堡叫“得胜堡”。山西晚报记者马立明寇宁摄

历史上的“山西归绥道”

呼和浩特,通称呼市,它是解放后绥蒙合并的名称。旧时,又叫归绥城,即归化城与绥远城合并。

呼和浩特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城市,以呼和浩特为中心,辐射周边,直达草原贸易,搭起了农耕文化与草原文明的桥梁。曾经,贸易往来的客商们,奠定了呼和浩特国际商都的地位。当地人称这些商人为“旅蒙商人”,旅蒙商人顺延内蒙一路向北,将生意做到了蒙、俄以及延伸至欧洲。

在老呼和浩特人心中,有这样的画面:在归化城,骆驼比人多;在绥远城,马比人多。这是因为,很久以前,晋商商号大部分在归化城,而满族八旗兵主要在绥远城。

呼市话和太原话很相似,石头剪子布,读“猜齐齐”。小罐,读“钵钵”。小伙子称之为“后生”,形容人虚伪为“假眉三道”。采访团一行来到呼和浩特,走街串巷,正如回到“家乡”一般熟悉。当地文化名人曹建成和樊肃成介绍,呼市老城也就是大家说的归化城,“山西味儿”更重一些,归绥道在清朝时期属山西管辖范围,道台衙门就在归化城,也是人们说的呼和浩特旧城。

此外,还有冀宁道、雁平道、河东道,呼和浩特很多汉语方言也是山西话演变过来的,除了与太原话相近,还有西口语言带过来的晋语系方言、大包片方言和张呼片方言。呼市话细分,宁武话、大同话等晋语都能寻到遗迹,比如谝(音pie),“作甚”,干得不错叫“真油呢”,角落叫“旮旯旯”,有本事叫“日能”。

樊肃成介绍,呼市话汉语方言也是民族融合,有蒙语、回族语,还有绥远城里与“京腔”接近的满族语。樊肃成是老呼市人,当时就住在繁华的老城区,其实他的祖籍是山西原平。樊肃成表示,晋蒙一家亲,这是血缘之亲,也是文明融合之亲。

归绥城里的“街巷文化”

西口文化在内蒙古的影响很深。曹建成说,不仅呼和浩特历史上曾归属山西管辖,还有“走西口”的山西人带来太多的晋文化。一个城市的文明除了流通的方言外,还有那些老街、官巷、民居的命名。

万里茶路上的归化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也被视为晋商崛起的发祥地之一。老呼市人心里,更是将归化城视为“平安之城”,解读为“归化城,归化城,很多灾难归到这里就会化了”。年,呼和浩特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老街、老字号、老文物分不开。

“在呼市,巷,通常读‘hang’,街巷文化成为城市重要的记忆。”樊肃成带领着采访团来到了归化城大召寺西墙往北位置一个路牌旁,只见这个蓝色的路牌上面写着“宁武街”。据说当年这里居住的山西宁武人特别多,便叫为宁武巷,现在又更名为宁武街。此外,还有席力图召东南方向的定襄巷、通顺南街的寿阳巷,萨拉齐有大同巷、忻州巷。而位于呼和浩特周边的代州坟、榆次营子、祁县营子、五台营子、崞县营子等,也是以山西地市区县名城所命名。

呼和浩特街道还有与近邻大同市城区街道完全同名的命名,比如大东街、大西街、大北街、大南街、太平街、大什字、四眼井巷、城隍庙街等街道,街道同名,这些也是地缘近亲。随着归绥城贸易兴盛,许多老街巷名字还会以老字号而来,比如日盛茂街、聚隆昌街等。

老街老巷,还有那些“讨生计”“学手艺”“吆喝叫卖”的山西人身影,长治县剃头匠、定襄县和大同的铁匠、原平杠房匠和水果商贩、平遥粮油商贩、祁县豆腐郎、五台县泥瓦匠等,来自大同的“崔铁炉”更成为呼和浩特老字号代表之一。

如今,呼和浩特早已不是归化城、绥远城之划分,旧城、新城记忆停留在了老一代人们心里,许多新的建筑、新街道、新牌坊,都盖去了“老痕迹”,但那些老街道、老街坊却成为了城市里不可磨灭的记忆。

舌尖上的“晋蒙文化”

呼和浩特,还称“青城”,蒙古语解读为“青色的城市”,四处都是青砖石、天空蓝。后来,当地百姓也会理解为一座“青砖茶之城”。

呼和浩特不生产茶,但是家家户户都饮茶。呼和浩特百姓生活中最常见的茶为青砖茶,以羊楼洞、赵李桥青砖茶最常见,以晋商万里茶路上开拓的“川”字牌茶最为盛,内蒙古奶茶就是以青砖茶为基底,进行熬制。

此外,大部分居民喜爱喝小叶搬砖茶,坊间还传:“小叶搬砖,喝得心宽。”其实,山西很多地区也是以茉莉花茶饮为主,介休、宁武、应县、运城等地都有茉莉花茶饮习惯。现在,呼和浩特人开始从青砖茶逐步到喝红茶,居民家里除奶茶之外,也以现泡红茶为主要待客方式。

一壶奶茶,再配上几笼屉烧麦,开启一天惬意的呼和浩特生活。旧时,烧麦也习惯用“稍美”二字,当地人还称吃烧麦称为“喝茶”“喝稍美”。

曹建成和樊肃成介绍,归化旧城呼市人们心里的味道与醋息息相关,那种醋味儿也是晋味道。吃烧麦、吃莜面配醋料……在玉泉区,当年还有一条不足百米的街道名为晋阳楼巷,就是山西菜馆命名而来;还有祁县人开的呼和浩特老字号“麦香村”饭庄,过油肉、铜锅仔、莜面墩墩、晋中剔鱼子、拿糕、红面擦擦、大同浑源凉粉、焖面……晋商巨贾从外归来或出发前,总会到这样的山西菜馆,来一桌热腾腾的家乡菜。

很多晋菜随着走西口,落户在归化城,成为呼和浩特城市烙印。如今,过油肉仍为老呼市人最爱的传统炒菜之一,西口味道逐步改良,结合当地水土,成为新味觉记忆。

大盛魁账房先生题名的“召院匾额”

说到呼和浩特,必须提及召庙,“召”在藏语里有寺庙之意。“七大召、八大召、七十二个免名召”,有学者将“免名召”称为“绵绵召”,与大同当地盛传的“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绵绵巷”相呼应。

“大召”和“小召”(已毁)、席力图召、五塔寺等召庙构成了奇特召庙景观。呼和浩特也因召庙多,一度被称为“召城”。如今,召庙所剩不多,但也是代表性建筑,成为万里茶路呼和浩特段A类申遗点。

召庙与晋商渊源至深。当时,盛行一极的晋商们驻扎于此,开着商行、商铺、票号,并乐善好施,为附近召庙集资募捐。呼和浩特召庙盛传的名匾,都与榆次人王用桢相关。

王用桢是名誉天下晋商老字号“大盛魁”的账房先生,也是一名书法家。席力图召菩提过殿门上写着“阴山古刹”的匾额,大召寺“九边第一泉”匾额均出自他手,“九边第一泉”匾额也是当时多家商户“饮水思源”,感恩玉泉井所集资敬献。

从商道义之一乃感恩,关于“九边第一泉”还有一种说法,当时王用桢用木棍裹着棉花球,蘸着墨汁所提。九边,则指当时榆林、宁夏、甘肃、宣化等九个重镇,不幸的是,当时亲笔书写的匾额早已被拆,现存均为后人复刻仿制留存。

讨生异乡客的“非命归宿”

归化城里的晋商风云,在许多人看来,极为悲壮。在呼和浩特,有一片被称为“孤魂滩”的地方,与之相对应的还有“戏子坟”。最初,这两个地方都放置着死人棺材或者无名尸骸,也有人将其称为“孤魂之坟”。

早些年,大量山西人纷纷“走口外”抵达归化城,为了生计奔波的“异乡客”遭遇不测,死于非命,没钱或者没有亲人为其下葬,只能择义地入土,那片芦苇草覆盖的野滩,被称为孤魂滩。现在,保留下来的东岳庙大殿,都被俗称为“孤魂庙”。

此外,“戏子坟”也与山西艺人有关。当时,艺人们来这里唱“山西梆子”“二人台”“晋剧”,卖艺乞讨求生存,也有命丧于此,孤苦伶仃无法雇车运回原籍安葬,便埋到了“戏子坟”。

多年前,晋商被视为“天下第一帮”。以义制利、敢为人先、创新改革这些都被称为晋商精神,但是他们那种“向死而生”的精神更加具有传奇色彩。也正是一辈辈山西人的“向死而生”缔造了一个时代、一座城、一种永存的晋商精神。

当年的企业制度

至今还裨益后人

呼和浩特玉泉区大昭寺前广场的阿拉坦汗雕像。

内蒙古被称为晋商发祥地。这里不仅是晋商的贸易之路,还是成就了万里茶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都,促进了中蒙俄文化经济交流,连接了共建互利共赢经贸世纪动脉。

山西人“走西口”讨生活,并凭借顽强、坚毅、勇敢、胆识、智慧等优秀品质缔造了“天下第一帮”——晋商帮,其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股东制、合伙人、创业史对现代社会仍有所启示。

11月25日,采访团一行继续走访呼和浩特,在历史悠久的古城,探究晋商鼻祖经商之道。

在内蒙古博物院发现晋商运货的账本。

窥探晋商的“诚信契约”

归化城的建立离不开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阿拉坦汗,晋商做买卖离不开明清通贡互市政策开放。天时地利人和,晋商立业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

在呼和浩特玉泉区大召寺前广场,远远可以看到一座铜制的阿拉坦汗雕塑,十分雄伟壮观,铜像下方记载着阿拉坦汗的英勇功绩。

祁县晋商研究会会长田建介绍:蒙古人也是骑在马背上的战斗民族,阿拉坦汗被称为开创呼和浩特的“元勋”,阿拉坦汗与其夫人三娘子开发土默川,建起了呼和浩特,当时取名“库库和屯”,后来朝廷赐名为“归化”。可以说没有阿拉坦汗,就没有归化城,还有学者将他看作是万里茶路上开拓的“杰出贡献者”。

阿拉坦汗不仅创立呼和浩特,并创建第一座寺庙大召寺,他还有一大贡献与贸易相关。阿拉坦汗与明清相好,双方开展互通贸易往来,这为晋商创业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最初,通贡互市主要以边贸为主,通过朝贡形式进行贸易“贡市”,草原牧民们生活比较随性,虽有牛马,但缺少生活物资。明隆庆年间,归化城日渐兴盛,逐步发展为蒙古地区的商业都市和经济中心。

那时,晋中商人率先开始长途跋涉,来到这里,靠着磨豆腐、贩卖布匹、开杂货店等生意,开始踏上“雁行商”“旅蒙商”之路,做起了口外生意。

随着生意的逐渐扩大,便有了坊间盛传的“先有大盛魁,后有归化城”的祁太合伙人,“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祁县乔家,“先有祥泰隆,后有定远营”的平遥董家,“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的太谷曹家等。

口外生意,很多时候直指“边塞贸易”“草原贸易”西口东口商业,它隐藏的风险很多,不仅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困扰,军供买卖、草原赊账生意、支差放贷等,这些也是人与人之间所建立的“信任博弈贸易”。晋商在蒙的主要业务,正是借贷生意、印票生意、赊账易物为主,那时候,蒙古人很少有现金,靠马羊来换。晋商将牧民所需要的茶、糖、盐、布匹等商品通过“丹门庆”即草原卖货郎,挨家送货、记账换回羊马。

晋商“以义制利”精神在这里增添了新的诠释。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生意,全靠诚信契约精神经营。认账、还账是贸易共识,如果遭遇天灾人祸战乱,马羊牲畜收不上来,晋商也会面临无从索要的巨额欠款。

内蒙古博物院里的晋商神器

召庙、寺院、客栈、驿站等文物遗址,是万里茶路呼和浩特段重要物证。走入内蒙古博物院,采访团见到了万里茶路资深专家塔拉。5年前,他开始跟随国家专家组筛选万里茶路重要遗址,被称为“宝藏专家”。

塔拉说,万里茶路贯穿南北,途经8省,涉及中、蒙、俄3个国家,它叫“茶路”,实质是“商路”,主要以晋中晋商群体为主。每个茶路沿线地点作用都不同,以茶为媒,从茶叶种植生产地到运输商贸中转,再到最终交易。内蒙古地理位置很特殊,除了运输中转以外,内蒙古一带内销贸易也很多,当地诞生了许多晋商老字号、山西商号。

塔拉还讲述起草原新型城市兴起以及宗教发展,这些与万里茶道有着直接关系,也就是和晋商渊源至深。其实,大召寺占地面积很小,周边驼队很多,人来人往多起来,宗教信仰也多了起来。

除了“驼道”,“羊道”“马道”也随之兴起,万里茶路将草原零星贸易之路直接整合激活,更带来羊楼洞青砖茶的茶叶盛行,也将草原上的皮毛、药材等带入中原。塔拉说,万里茶路对内蒙古影响至今,饮食、语言等生活习惯都保留了下来。

内蒙古博物院二楼还专门设置了“万里茶路”陈列,其中有驼铃等物件。

可贵的是,此次采访团还特别申请到内蒙古博物院地库里寻找遗迹。在这里,记者一行看到了印着“童叟无欺”的商品广告单,还发现几部珍贵的“宝典”,也是万里茶路上晋商的“贸易神器”,其中有用汉语来标注俄语发音的字典,有汉语注音的蒙古语言字典。

随团专家田建介绍,这些贸易字典很可贵,坊间曾盛传一首民谣:一条舌头的商人吃穿刚够,两条舌头的商人挣钱有数,三条舌头的商人挣钱无数。

晋商开拓万里茶道贸易沟通最基本的便是语言交流,那时候,有条件的随身雇请翻译以外,绝大多数自学自习语言文字。田建补充道,其实这与之对应了三种晋商,小商贩、转运商以及旅蒙商,资产雄厚的晋中籍绝大多数商人为“三条舌头商人”。

“提个篮子拎个桶”也要做生意

山西人“提个篮子拎个桶”也要做生意。当地文化名人曹建成介绍:他的祖籍是山西代县。他记忆中的呼和浩特有70多个行业,其中晋商至少带来了50多个行业,包括醋铺、豆腐坊。最初,山西人做买卖很多都是“篮子生意”,走街串巷吆喝买卖,不夸张地说,那时候,晋商就是担水也能挣到钱。

当地文化名人樊肃成补充道:晋商肯吃苦、能吃苦,能够迅速发展起来很不容易,拉骆驼走商道,有风有雪,前途未卜。他们通常初春出发,到了秋冬才走回来。樊肃成总结晋商成功三大原因,内蒙古当地“经商”概念薄弱,官口贸易放开政策,最重要的还是晋商精神。晋商做生意,讲究“近亲拉扯”“乡邻帮扶”,学徒、伙计、东家、掌柜,他们都会学习怎么做生意,而且恪守规则,山西做买卖绝不准抽大烟。

“都说山西老西儿很抠门,其实不是抠,而是做生意太辛苦,他们绝不铺张浪费,养家糊口将钱财按照计划来走。”樊肃成介绍。

“那些白手起家的晋商最开始都是依靠拉骆驼赚钱,后来开始置办商行、商铺,也有做日杂、土产、百货小买卖起家。”曹建成追忆,大召寺、小召寺两地商业中心、通顺街上都可以看到骆驼成群,那也是记忆中呼和浩特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最后一批“拉骆驼人”

沙漠、戈壁、孤影、无人区。远去的驼铃漫漫,驼道是万里茶道上一条向死而生的秘密通道,这里也有消失的职业“拉骆驼人”。

呼和浩特著名女作家李樱桃回忆,距离上次见到骆驼,应该是在呼和浩特某广场上,那是最后一批城市里的骆驼亮相,主要用以游客留影拍照为主。

驼道、驼村、老驼夫——万里茶道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李樱桃用时两年多,奔走于骆驼村,寻访拉骆驼人、养骆驼人,将驼道传奇故事集结成册出版《走进最后的驼村》一书,备受各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