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绚丽绽放盘点榆林市国家级非物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www.bdfzkyy.com/
                            

在数量众多的非遗项目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可谓是“非遗界的天花板”。自年第一批至年第五批,国务院已公布了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榆林累计11项入选。此外,全市还有省级66项、市级项、县级项非遗代表性项目。

榆林的“国字号”非遗项目,分3次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第一批中,秧歌(陕北秧歌)入选“民间舞蹈”门类,榆林小曲列入“曲艺”门类;年第二批中入选7项,陕北民歌、道教音乐(白云山道教音乐)均进入“传统音乐(民间音乐)”门类,鼓舞(横山老腰鼓)、靖边跑驴入选“传统舞蹈(民间舞蹈)”门类,陕北道情进入“曲艺”门类,唢呐艺术(绥米唢呐)、二人台分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传统戏剧”门类;年第四批中,谚语(陕北民谚)、石雕(绥德石雕)分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中的“民间文学”“传统美术”门类。

◆陕北秧歌

01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绥德可谓陕北秧歌的中心,当地农村至今仍保留传统的秧歌表演程式、礼俗和风格特色。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鼓点,和着嘹亮的唢呐,做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秧歌吸收当地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形式中的艺术元素,组成浩浩荡荡的秧歌队。陕北秧歌表现了陕北群众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陕北秧歌穿街而过。资料图

◆榆林小曲

02

榆林小曲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榆林的曲艺唱曲形式,相传由明代驻扎在榆林一带的军官蓄养的歌伎从江南带来,后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以当地方言演唱并吸收化用了地方民歌小调,丰富完善为今天的曲艺品种。

榆林小曲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主唱,多人分持扬琴、古筝、琵琶、三弦、京胡、碟子等伴奏,并分不同行当兼唱。其唱腔音乐十分丰富,唱腔体裁为曲牌体、单曲反复或联曲串唱。伴奏乐器曲目多演绎男欢女爱和儿女情长的内容,尤擅表现由此生发出的离愁别怨。榆林小曲传统的节目有短有长,《日落黄昏》《放风筝》《梁山伯与祝英台》《张生戏莺莺》等皆为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榆林小曲委婉悠扬。资料图

◆陕北民歌

03

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各类民间歌曲的统称,直接产生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与当地人的语音腔调、地域性格、生存环境、生活情感等联系紧密。它高亢粗犷、质朴率真而又委婉悠扬,展现出黄土高原独具的地域风格特点。陕北民歌代表性曲目《东方红》《兰花花》《三十里铺》《赶牲灵》等传遍大江南北,被大量改编移植,在新中国音乐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年5月,位于榆林城区的陕北民歌博物馆开馆。这是全国首个陕北民歌生态博物馆,集陕北民歌创作、传播、研究、学习、交流为一体,也是目前国内内容最丰富、功能最完善、规模最大的专题民歌博物馆。

陕北民歌。资料图

◆道教音乐

04

道教音乐又称“道场音乐”,是道教斋醮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它与道教一样,都是发端于古代巫觋的祭祀歌舞。

白云山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道观,地处佳县的崇山峻岭之中。白云山道教音乐由经韵曲调、笙管音乐和打击乐三部分组成,在传承过程中吸收了当地佛曲及晋剧、唢呐、陕北民歌等音乐曲调,使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带上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现已搜集记谱的白云山道教音乐曲调有首,其代表乐曲有《刀兵记》《中堂赞》《三教圣人赞》等。

白云山道教音乐。来源:榆林文旅

◆横山老腰鼓

05

鼓舞形制多样、分布广泛,舞蹈姿态各异,种类千差万别。横山腰鼓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小场腰鼓、四人腰鼓、老腰鼓、新腰鼓几种类型。横山老腰鼓又称“文腰鼓”,是现存唯一的老腰鼓,其产生可追溯到明代中期,它主要分布于横山的芦河川、小理河川、大理河川、黑木头川流域。

横山老腰鼓通常以舞队方式出现,表演形式包括单人打、双人打、四人打、八人对打、群场打等,长期保持着原生态的打鼓技法,在服装、道具、扮相、舞蹈动作等方面都极具特点,显示出豪放、粗犷、激越、诙谐的传统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研究价值。

横山老腰鼓。延杨红摄

◆靖边跑驴

06

靖边跑驴是靖边社火中的一种歌舞形式,在民间有“骑毛驴”“耍驴儿”“拉犟驴”“赶毛驴”等俗称,主要流传于靖边的柠条梁、东坑、镇靖等乡镇。据光绪《靖边县志》记载,跑驴在清代的靖边已相当盛行。

靖边跑驴表演技巧丰富、风格独特,充满生活情趣,具有浓郁质朴的乡土风情和生活气息,体现了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是陕北地区的代表性艺术表现形式。曾多次参加各种演出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靖边跑驴充满情趣。资料图

◆陕北道情

07

陕北道情在子长、延川、清涧集中流传,并辐射至晋西北、内蒙古河套及甘肃、宁夏邻近陕北的地区。它源于唐代道教徒诵经的经韵,明清时期发展成形,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陕北道情分为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两支,东路称“新调”,西路称“老调”,两者的音乐调式存在差异。东路为徵调式,演唱风格高亢明快;西路为商调式,演唱风格细腻委婉。演出时,陕北道情原本是由单人或多人清唱,以小三弦、四音胡、管子及小锣、小镲等文场乐器伴奏,后逐渐发展成道情戏。传统曲目有《十万金》《闹书馆》《牡丹亭》等二十余种。传承方式主要包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父子相授和以村为基本单位的集体传承两种。

陕北道情受人喜爱。资料图

◆绥米唢呐

08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绥米唢呐是民间鼓吹乐种类之一,主要流传在绥德、米脂周边的子洲、清涧、吴堡、佳县、横山及与绥德隔黄河为邻的山西省柳林西部乡镇等地。其渊源可追溯至明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绥米唢呐乐班由多人组成,其中唢呐演奏者分为上下手,上手吹高音,下手吹低音,鼓手、镲手、锣手分别击打牛皮鼓、小镲和包锣。它曲牌丰富、风格多样,乐曲主要来自民歌小调、戏曲音乐和宗教音乐,具有多元文化特征。此外,听觉的震撼力、广泛的群众性以及反映黄土地人民精神、情感生活构成了陕北绥米唢呐的艺术特征。

绥米唢呐。来源:榆林文旅

◆二人台

09

二人台主要流传于府谷县一带,大约出现在清代同治年间,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清末府谷民间艺人为求生存,结伙成班在黄河中游沿岸一带演唱二人台。清末民初,二人台的内容有所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民间艺人在“新秧歌运动”影响下对二人台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府谷二人台音乐有宫、商、徵、羽四个调式,而以徵、商调式居多。演唱时往往以小唱和曲牌音乐表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二人台每场一般只有一丑一旦两个演员,早期二人台基本没有女演员,旦角都由男演员扮演,丑角演员围绕旦角表演,称为“滚边”或“丢丑的”。二人台小唱、小戏出现后,剧中角色有所增加。

二人台表演雅俗共赏。资料图

◆陕北民谚

10

陕北民谚是一种口头文学形式,是陕北人民群众用简单易记的口语将在与自然环境相抗衡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记录陕北社会历史最详细最真实的“无字书”“活化石”,对生产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陕北民谚内容丰富、形式灵活,遍及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有一句、两句也有多句的,有六言、八言、十言也有多言的。陕北民谚从语音、词汇、语法到结构都使用陕北方言,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陕北民谚既形象生动便于记忆,又琅琅上口便于传播,代代相传至今。

陕北民谚。资料图

◆绥德石雕

石雕是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绥德有“石雕之乡”的美称,城内遗留的人文景观、摩崖石刻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石雕艺术品数量众多。凭借着得天独厚、天然优质的山石资源和精湛的技术力量,当地开拓了石雕工艺的新天地,石雕艺术品远销海外。绥德石雕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用象征、含蓄、寓意深刻的笔触,精雕细刻的刀法和博大磅礴的气势,受到广泛瞩目。

原标题:《匠心传承绚丽绽放——盘点榆林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