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民歌来河曲,让你醉倒在民歌海洋里

河曲县地处黄河沿岸晋陕蒙三省交界处,被誉为“民歌海洋”。二人台艺术起源于河曲民歌中的小曲小调,内容多取材于当地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是民间百姓的生活折射。年,河曲民歌和二人台双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河曲,听上一曲曲调优美、朴实生动的民歌,看上一台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二人台”小戏,是必选项目。初冬时节,尽管天气有些许寒冷,依然挡不住采风团一行的热情。来到河曲二人台艺术团排练室时,演员们正在热情高涨地排练节目,合唱《三天路程两天到》《大红公鸡毛腿腿》。高亢的歌曲《挂红灯》以及新编二人台小戏正如火如荼地排练着,赢得了现场来宾的阵阵掌声和一致好评。

河曲二人台的传统剧目约个,其内容多是表现农家生活和爱情故事等,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另有部分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剧目。经典剧目包括《走西口》《打樱桃》《探病》《挂红灯》《打金钱》等。河曲民歌、二人台曾两次进京,在怀仁堂和中山音乐堂演出,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老舍先生曾盛赞:“亲切二人台,民间歌舞来。春风扬锦帕,飞蝶百花开。”

近年来,河曲民歌二人台搭乘“保利”快车,在全国30余个大中城市巡演,参与了历届“陆野杯”全国二人台大赛。河曲民歌二人台大赛已然成了河曲民歌二人台全方位发展的风向标,再次把民歌二人台推向了全国,提升了其美誉度和影响力。

河曲二人台艺术团团长刘延凤表示,河曲民歌的作者、歌者都来自黄河岸畔土生土长的劳动人民,方志中就有明代河曲“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妇老尽歌讴”的记载,足见其歌唱传统的久远。河曲县历来以农耕为本,历史上十年九旱,饥荒严重,交通闭塞,逐步构成了传统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从而孕育和催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河曲民歌这一珍贵的艺术品种,它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传唱与孕育期,久唱不衰。二人台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朝末期,逢年过节,一些闹红火的人聚在一起,在屋内、院落、村头、广场进行地摊演唱,都是河曲民歌的小曲小调,这种娱乐活动俗称“打坐腔”。到了清同治年间,由于河曲广大劳苦百姓因生活所迫“走西口”,把这种艺术形式带到口外,吸收融合内蒙古民歌的音乐语言及戏剧化妆等特长,使之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具有戏曲雏形的地方小戏。人们走到哪里就唱到哪里,从而把河曲民歌二人台也就传播到哪里,河曲“民歌之海、二人台之乡”也由此而得名。

值得一提的是,河曲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的故乡,因此河曲称得上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文化底蕴深厚,诞生在这里的河曲民歌和二人台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为了更好推动河曲民歌二人台走出去,河曲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民营艺术团体的发展与创建,河曲二人台艺术团自年成立以来,先后在央视、山西卫视,乃至全国30余个大中城市的保利大剧院演出。年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排演的二人台现代剧《同喜同喜》在全国范围内巡演30余场,让河曲民歌二人台唱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赞歌。以“文”为媒,以“文”为美,人文河曲,值得期待!(晨报记者赵海龙白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