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不停在流动
印象里小时候在村里看过一次电影,两次戏,去过石嘴头三次。个人也谈不上对二人台的热爱,这次郭刚老乡毕设作品,带给我们一次对府谷二人台情况的展现。
二爹每晚会打开快手听戏,声音略大,有时候也会听听二人台,不由地大声憨笑,对于我而言,这个“遥远”的综艺虽然从小就接触,但“不习惯”。
像我这样偏离府谷浓重文化的人,这三十年间,只去过六七个村镇,距离最近、感受最多的就是自家村和姥娘家村,一手才艺的少,也从未见过对二人台擅长者。所以也就对它“离得远”了,可能会认为是府谷东、西、南、北面中某个地方的偏好。
记忆力印象最深的不是这梁上有人唱二人转或民歌,那梁上立马有人呼应,而是梁地里60岁的姥爷牵着嚼草料的黄牛,拉满了一袋袋山野,我和我哥挠着锹跟在后面。这样的秋收跟着大人干了几次,有一次躺在玉米地里睡了2个小时,醒来长辈们已经扳好了。
在物质穷困、文化匮乏的年代,父母们爷辈们忙的jin地,很难有时间“消寒”,二人台作为仅有的各村集中演出带给他们难得的休整。而且也只小有财气的村子有闲资去请演出队。老人们常说演员都是河曲或保德那面的,那会“时兴”这个。
作为一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唱演艺术,家长小时候也不让孩子“沾”这个。思想的保守与传统,会培养娃娃去当医生、教司、当官儿、当兵这类让众人敬仰的职业,而将二人台定义为“外面人”专有。
所以试问是否大家心理上会有这样的偏向:“二人台和我关系不大,有没有也不重要”。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项府谷具有浓烈地方特色,体现淳朴乡土风情的艺术在我们府谷似乎并不受人待见,文艺圈很小,那会“时兴”过,这会不流行。它至今留给人的印象还比较土、传统,受众面少,年轻人觉得不如快乐大本营有意思,有句土话也正好说明这点“本地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