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起来传承火起来

「本文来源:榆林日报」

记者马蕊王阳

陕北民歌、大秧歌、九曲黄河阵、剪纸、石雕、泥塑、腰鼓、唢呐、陕北说书……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见证着榆林的沧桑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市县两级文旅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方针,以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抓手,破解非遗保护难题,推动非遗整体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让非遗源远流长

位于榆阳区红山路与金沙路十字东北角的陕北民歌博物馆,是集收藏、陈列、展演、研究、传播陕北民歌为一体的功能性音乐类博物馆。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以陕北文化为元素、以陕北民间音乐为主体、反映陕北历史变迁、体现陕北历史人文精神,并集民歌研究创作、培训交流、演艺推广、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这里已经成为黄土高原上一座新的文化地标。

榆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有古老的传统文化,又有神奇的红色文化,还有浓郁的现代文化。作为黄土文化的发源地、久负盛名的陕北民间艺术之乡,年4月,文化部正式批准在榆林、延安设立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榆林非遗保护工作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近年来,我市按照“顶层保障、基础支撑,整体保护、重点引领,见人见物、活态传承”的原则,注重整体保护,重视基础支撑。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陕北民歌专题馆1个,市级非遗展示馆1个,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12个,非遗专题馆23个,市级传习所(基地)45个,县级传习所74个,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单位8个,市级非遗示范店6个。

通过推动活态传承,“非遗+节庆”“非遗+旅游”“非遗+脱贫”成效显著,非遗惠及百姓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推进非遗可持续发展

今年6月28日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由横山区80名腰鼓手、20名唢呐手组成的横山腰鼓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演职人员同台演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场面壮观、令人震撼。

横山老腰鼓历史悠久,以原生态的打法著称,表现了陕北人民豪放、粗犷的性格特点。这次代表陕西参加庆祝建党周年文艺演出,让横山老腰鼓舞动全国、走向世界。

近年来,我市非遗传承已呈常态化,累计组织陕北民歌、陕北秧歌、榆林小曲、府谷二人台、陕北说书等国家级非遗项目集中展演多场次。市区两级文旅部门在榆林老街开办了非遗小剧场,定期组织榆林小曲、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等非遗项目进行展演,已成为市区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同时,市县文旅部门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建立协作机制,共同推进非遗普及教育工作。目前,全市已有13个非遗项目在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市民间艺术研究院(艺校)与横山职教中心联合开办了戏曲、舞蹈表演班,招收三年制、六年制学员共名,为我市戏曲表演的保护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市戏曲研究院、市群众艺术馆组织师资开设了社区居民戏曲、美术等培训辅导班,对爱好者进行免费培训。同时,根据社区居民需求,采取整台演出、名段集萃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优秀、经典、适合社区居民观看的戏曲艺术作品进社区演出,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让非遗品牌充满活力

石雕是绥德县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绥德石雕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工艺种类繁多,用途各异。与人民生活最为贴近的石宅居、石器具,堪称文物精粹的汉画像石,精美的石狮子工艺品,集石雕工艺大成的牌楼、龙柱等,无一不令人赞叹。而绥德石雕中,最有名的当数石狮子。

与其他非遗不同的是,当代绥德石雕产业发展迅猛,产品种类繁多、功用齐全,工艺推陈出新,更具现代化,不仅誉满全国,而且远销日、美、英及东南亚国家。

近年来,我市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明显,涌现出了吴堡张家山手工挂面、绥德武文石雕厂、三边巧婆姨剪纸合作社等一大批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优秀团体。吴堡县发展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18个,以手工挂面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公司5个,家庭挂面作坊个,打造挂面村1个(张家山镇高家塄村),挂面户(家庭挂面作坊)户均年收入达7万元。绥德县成功注册了“绥德石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县石雕雕刻从业人员达0多人,带动了周边的石料采掘、加工、运输以及石雕建筑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链,年收入达1.5亿元,人均年收入2—6万元,为当地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全省“文化助力精准脱贫”的工作典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