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冯子存大师诞辰周年学术研讨会在

提示:点击↑上方"竹笛名家"免费订阅本刊

文:张旭6月13日,由北京竹笛文化发展协会主办的“纪念冯子存大师诞辰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举行。会议由北京竹笛文化发展协会会长张继新主持。此次研讨会是继6月6日举办的《纪念中国笛艺大师冯子存先生诞辰周年》演出之后的后续活动。

冯子存(~)出生于河北阳原县,他的笛子艺术融会了二人台音乐中笛子的“滑、揉、抹、剁”等特有的演奏技巧,形成了“唇、舌、指、气、组合”五大类完整的演奏技法体系。

冯子存是第一个将中国竹笛以独奏的形式搬上舞台,使竹笛成为独奏乐器的笛子演奏家。

年,冯子存被招收到察北文艺宣传队,担任乐队演奏员。这期间,冯子存虽然已年近半百,但他刻苦学习乐理知识,并逐步开始了笛子曲的改编和创作,独奏曲《喜相逢》、《放风筝》就产生于这个时期。年,他带着这两首曲子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他的笛子独奏轰动了北京,倾倒了所有的在场听众。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结束后,他就被留到中央歌舞团任独奏演员。从此,一个到处流浪的民间艺人,成了人民的笛子演奏家。

年以后,冯子存曾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频频外出演出,他的笛声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不但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朝鲜、越南、瑞典、芬兰及我国的澳门、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他所到之处,到处都是掌声和鲜花。冯子存的笛子演奏在国外被誉为“魔术般的笛子”。年他被调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培养了一大批笛子演奏家和演奏员,并把北派笛子传播到全国各地。

冯子存的创作、演奏,在各种技巧运用和发挥上可以说是笛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作为北京竹笛研究会副会长,冯子存的女儿冯彬首先发言。她说:冯老去世32年,大家聚集在这里纪念他,缅怀他。除了他高超的的笛子演奏技艺,还有他朴实无华的高尚人格令人难忘。

冯彬还宣读了因为外出无法参加研讨会的北师大青年笛子教师胡帅的一封信,信中说:“冯子存先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宗师,冯老留下的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是中国民族文化音乐历史中重要的部分,他用炽热的生命演奏的笛子语言,是中国笛子美学形成的起点,这种由心而生的美,也应该成为中国笛子文化发展永恒的追求。任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都是活的,因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传统就是在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中传承。冯老将笛子变为独奏形式,这是典型的发展与创新,正是中国音乐文化传承中的精神,而不断发展与创新中的传承,才是我们真正的文化传统。”

研讨会上,许多当年从师于冯子存先生的学生先后发言,深情缅怀了当年从师冯子存学习笛艺的难忘经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巴乌葫芦丝学会会长何维青先生忆起少年时代去找冯子存先生指点、辅导自己吹笛子的难忘情景。他说,冯老当年是著名的笛子演奏家,可他为人低调,不恃才傲物,平等待人,不张扬,亦从不吹嘘自己。笛子演奏家冯学礼也忆起热爱竹笛,就是缘于听了广播里播放的冯子存先生演奏的《喜相逢》,从此一生痴迷竹笛。

张家口市宣化区“喜相逢竹笛乐团”团长朱海平也在研讨会上回忆起儿时住在冯子存家的点点滴滴。冯子存先生当年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学生安义顺、孙宝树先后发言,追忆恩师冯子存。孙宝树在发言中几度哽咽,他说冯先生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他难忘冯先生在文革时期被遣返回老家阳原,临离京之前,冯先生请几个学生到鼓楼马凯餐厅吃饭的情景。冯先生的人格与他的笛声一样充满魅力,令人终生难忘。

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笛子演奏家胡玉林等也先后发言,对在新时代如何弘扬冯子存笛子艺术提出了独到的建议。研讨会气氛热烈,人们对冯子存先生的人格和他留给后人的一首首经典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研讨会上,来自张家口张北县的青年笛子演奏家王轶用在二人台里被称作“枚”的平均孔笛子为大家演奏了《珍珠倒卷帘》和《走西口》,让人们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二人台演奏风格的作品。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笙演奏家河源、九龙乐团团长刘新民,北京民族乐团笛子演奏家宁英杰,文化学者、剧作家张旭等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最后,北京竹笛文化发展协会会长张继新透露,协会将与冯子存先生家乡——张家口市阳原县的小学合作,将派出竹笛演奏家义务为孩子们辅导竹笛,让冯子存的笛子艺术在他的家乡传播弘扬,并努力发扬光大。

◆李志成全国竹笛网络公益课程——中国竹笛演奏法

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