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海南产业引新路生活新起点活

夏日海南,一派热火朝天。

拉僧庙镇曙光村八十六处村民小组,一期计划投资1.2亿元的内蒙古亚葳高效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现场,建设者们正头顶烈日、紧张施工;

赛汗乌素村黄河村民小组的葡萄产业园内,工人们正在葡萄架下或埋头除草、或打掐葡萄藤条,精心呵护着葡萄生长;

赛汗乌素村西行客栈乡村文艺舞台上,二人台《挂红灯》、小品《卖菜》赢得游客的阵阵喝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在全国吹响。海南区以脱贫攻坚统揽农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因地制宜,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脱贫攻坚全面进入收官阶段,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农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产业兴旺、民生改善、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红红火火奔小康的美好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

特色产业

铺就致富路

“家门口就有大企业,还出去打啥工?跟着他们干,脱贫致富有盼头,一个月挣多块钱,觉得日子比从前过得‘洋气’多了。”一棵树村民小组居民王外喜一脸骄傲地说。王外喜口中的大企业就是华盛绿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坐落于巴音陶亥镇一棵树村秀美的乡野风光之中。时值仲夏,园区大棚内蔬菜生长正旺,一茬又一茬的食用菌正忙着撑开小伞,年初开始的蚯蚓养殖项目也逐渐步入正轨……

自年华盛绿能袖珍菇种植、蚯蚓养殖等一批集体经济项目落成以来,带动各村集体经济增收57.5万元。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海南区找准传统扶贫模式的弊端和症结,对症下药,坚持把培育发展农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脱贫攻坚的务本之策和长效之举,将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力争每个村形成一种特色产业,把贫困群众拉进产业化链条,实现就业增收、脱贫致富。

久久为功,特色产业在海南区多点开花。四新村的颗粒饲料加工厂不仅能为养殖户提供优质饲料,还可为村集体增收;东兴村依托巴音宝、亮盛等农业龙头公司,富硒鸡等特色种植养殖业已见规模。保元公司30万只蛋鸡标准化养殖项目、云茂养殖专业合作社万头驴标准化养殖项目、盐碱水对虾养殖技术产业示范项目、恒运公司种草养畜绿色循环发展项目……一大批特色产业项目正在整合海南区域优势资源,闯出一条规模适度、立体发展、龙头带动、品质优先、特色取胜的发展之路。

年,海南区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还只有元;到了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元,比年增长.8%。

这组振奋人心的数据正是产业扶贫结出的累累硕果。

·

技术扶“智”

扶出新希望

近年来,海南区按照“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要求,制定了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及实施方案,加强对建档立卡户产业发展指导,组建“市级专家+区级指导员+镇村协助员”的指导服务队伍,着力解决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和贫困群众身无长技“不会脱贫”的问题,提高建档立卡户就业、产业、技能水平,提振他们的发展心气。

“多亏有养殖技术专家,可以随时给予疑问解答和技术指导,确保在养殖过程中不出任何差错。我养羊才有底气和劲头……”家住巴音陶亥镇羊路井村红墩村民小组的贫困户罗兵,在养殖技术专家的指导下,信心十足地搞起了养殖,经过努力,于年摘掉了“贫困帽”。如今,他家的绵羊、山羊加起来有多只,家庭年纯收入近5万元,罗兵被评为年度全市“脱贫之星”。

海南区的不少贫困户,通过技术指导,激活了创业信心,走上了致富道路。赛汗乌素村建档立卡户赵秀莲,丈夫患有严重眼疾,家里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和一位年迈的老人,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赵秀莲的肩上。驻村工作队和产业指导员了解情况后,主动为其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扶持其扩大葡萄种植,手把手传授葡萄种植技术,定期来家里帮助打理葡萄苗。“有了产业指导员,种植走上了正确轨道,致富的信心也越来越足。”赵秀莲说。在葡萄种植成功后,她又种植了桃子、梨、杏等多种果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赵秀莲家人均收入达3万元。

·

产业扶贫

绘出新画卷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句简单的“俗语”,却是长效、精准扶贫道路上的“真谛”。

在扶贫帮困道路上,海南区一批爱心企业脱颖而出,在帮扶行动中变“输血”为“造血”,以产业带动实现真扶贫、真脱贫、脱真贫,帮助困难群众提升致富信心,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区居民增收。

位于巴音陶亥镇的保元农业开发公司30万只蛋鸡养殖项目,从室内控温到喂食,再到鸡蛋分类……只需工人操作电脑、按动电钮就可完成。项目全部建成后,年销售收入约万元、利润总额约万元,将成为自治区西部最大规模蛋鸡养殖场,在促进当地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增加收入。“现在,我们已经养了20万只鸡,雇佣本地村民和贫困户30多人,如果达到30万只鸡的规模,还能解决20多人的就业问题。”保元公司总经理王保元说。

阳光田宇公司是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近年来与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累计投入多万元,通过村企联建、订单收购、免息贷款、吸纳就业、教育帮扶、旅游带动、农技培训、扶老济困、果蔬保鲜服务等多种形式,累计帮助户、名建档立卡贫困村民实现了脱贫和增收,该公司投入多万元帮助4个行政村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建档立卡户周二来把家里的3亩土地流转给阳光田宇公司,自己还在公司打工兼做巡逻员。周二来说:“巡逻员的工作很轻松,一个月还能挣元的工资,再加上土地流转的分红,日子过得别提有多舒心了。”

海南区在全力推进产业扶贫的同时,还出台了政策积极推动村企结对帮扶,通过企业结对帮扶、互助合作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目前,海南区先后争取到6家工业企业万元帮扶资金,用于实施3个产业扶贫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0万元;利用扶贫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新建和扩大扶贫互助合作社,50%的行政村建立了合作社,羊路井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已经实现年增收10万元以上,互助资金已达到万元。

随着产业扶贫政策的持续落实,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逐步提高,自身产业规模日益扩大。近年来,海南区共有户贫困户主要通过产业扶持实现脱贫。

绿

美丽经济

奏响增收曲

通村路笔直平坦,庭院整洁明亮,杂物堆放有序,房前屋后栽花种树……秋日时节,走进巴音陶亥镇羊路井村,一派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这也是海南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随着乡村环境的改善,极大地推动了农旅深度融合,在美丽上做起经济文章,不光美了乡村,也富了农区居民。

走进赛汗乌素村西行客栈,绿树掩映、游人络绎不绝,独特的欧式民居建筑错落有致,一排排农家乐干净整洁,17孔土窑洞极富民俗意趣,游客的欢声笑语不时传来。第一书记孙寿峰介绍,目前,全村现有农家乐13家,通过农家乐和旅游业为村民增加就业岗位40余个。

以前这里的房屋是几十年前的土坯房,大多是老年人和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贫困人口居住。转机出现在年,海南区大力推进新农区建设,拆危房、建新房,清理黄河岸边垃圾,恢复河岸原貌,短短1年时间,让这个没有名气的小村庄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区,成为网红小镇,实现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的跃升。

大做美丽经济文章的远不止一个西行客栈。如今,美丽经济全面开花。满巴拉僧庙的历史文化游、阳光田宇公司的葡萄文化游、巴音陶亥镇的生态观光游……全国公路自行车联赛、内蒙古花季·乌海葡萄季旅游活动农产品展销会、“北方海南·黄河风”系列文化活动等,带动了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

美丽经济,已成为农区居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后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站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节点上,海南区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发展目标,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