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锦
只有中学文化的高俊小,年8月23日出生于清水河县杨家窑乡高家山村。从小受父亲高存(年——年)吹唢呐当鼓匠的感染,再加自己苦学严修,口音好过父亲,六指调吹奏雄宏嘹亮,四指调吹奏清脆悦耳。打土摊唢呐吹奏声音似配置音响设备般高亢嘹亮,所到之处深受观众们欢迎。
高俊小家族从事鼓乐生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清朝道光年间的年,高家山村一个叫高七的小孩因患眼病着油烟导致双目失明。他的父亲便从山西省平鲁县请回一位吹唢呐手艺较高的盲人师傅,住在他家为高七传授唢呐等乐器的吹奏技术。因这位师傅是盲人无人领路就对外面的事宴未能承揽,再加高家山村的人们又不懂鼓匠的行道,导致高家山村有吹奏的人也立不成鼓房。于是,这位师傅又从山西老家叫来了俩位懂行的盲人师傅,从此,高家山村就立起了专业的鼓房,填补了周围村庄人们办红白事宴用鼓匠的空白,解决了乡亲们就近用鼓乐的困难。高七学成唢呐吹奏艺术后,他的侄子高淘气既为给他领路,又跟他学徒办事宴,但高淘气只会打击乐器,吹奏不行。在他的晚年,他的又一个小侄子高柱跟随他学艺,其吹奏的技巧高于高七。高俊小的爷爷高吉喜(年—年)就是高柱领班后跟鼓班打鼓的师傅。
高俊小的父亲高存是在高柱揽下两个事宴需要鼓匠拆班时候跟班开始当鼓匠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高存刻苦钻研、废寝忘食地慢慢学会了吹唢呐。解放前夕高柱去世,高柱的两个儿子高地生、高明生居家迁往现在的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镇,继续立鼓班当鼓匠为生。面对高家山没有鼓房的情况,高存(高俊小父亲)只好和杨家窑村的李四毛(原盆地青乡碓臼沟村人,当时在杨家窑村立鼓房)搭班办事宴,过了几年李四毛去世后高存又和边大(杨家窑乡杨林子村)搭班,由于边大艺术不佳,事宴甚少,高存只好与田补福(城关镇仓背后巷)、张存柱、付润蝉(韭菜庄乡大双墩村)搭班,学会了民歌、二人台、晋剧、大秧歌较高的吹奏技术。
解放后,高存一直和田补福搭班,业务繁忙需要拆俩班时,由高存和田补福各执一班。文革十年,鼓匠业务中断,高存的唢呐、锣鼓大镲、大号等全被大队的文革小组没收。文革结束后,年,高存的师兄田补福去世,他继续与田补福的两个儿子田继业、田二虎搭班。有时也和李吉小(韭菜庄乡石灿子村的盲人鼓匠,付润蝉的过门徒弟)、张二喜(宏河镇西圐圙图村的盲人鼓匠,鼓匠李元的徒弟)搭班办事宴。
高俊小是高存的三子,14岁弃学从艺,15岁执唢呐吹奏,唢呐口音和吹奏艺术超于父亲,后经张二喜师傅指点四指调吹奏法,年入清水河县晋剧二团主修板胡、硬二弦、笛子。期间挤业余时间向白亮老师(原清水河县一中音乐教师)、张存如老师(清水河县城关镇第三小学音乐教师)学习乐理知识;跟刘保忠老师(内蒙古红旗化工厂工会任职)学习大、小提琴及唢呐滑音、颤音的吹奏技巧,清水河县晋剧二团与县乌兰牧骑合并后,高俊小又向韩根喜、庞满河二位老师学习笛子的吹奏技巧。年在小缸房敬老院拜见了曾在解放前栜木沟村庙中当家和尚年过八旬的贾官东老人,贾老从小管子吹的有板有眼,曲调悠扬动听。见面后贾老把自己用过的管子赠于高俊小,并现场教给他一些吹管子的技巧,同时嘱咐他一定要学好管子的吹奏艺术,把管子吹奏传承下去。为了提高管子吹奏艺术,他多次向山西省平鲁县、偏关县有管子吹奏艺术的老艺人们请教、学习,有时合办事宴,经过自己的勤学苦练,终于学会了管子的各种吹奏技巧。
(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俊小对多种乐器刻苦修炼,并努力将鼓乐艺术传承下去,他于年收武利军(韭菜庄乡双台子村人),张三(韭菜庄乡大老窑村人)为徒。
高家山村高氏家族多年的鼓乐史证明了: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只有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完善自我。高俊小曾在一年一度的迎新春、闹元宵文娱活动中,每次担任唢呐主奏,并赢的了观众们的好评。在、俩年的全县唢呐比赛中,分别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同时在拍摄电视剧《走进石锁沟》时,受导演之邀,与张海明鼓乐唢呐联袂演奏。
年过五旬的高俊小现潜心搜集、整理二人台牌子曲,他有个心愿就是打算把二人台牌子曲搜集齐全,演奏并录制成光盘,为清水河县民间二人台山曲这一非遗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