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
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唱不尽离愁别绪
道不完悲欢离合
阳光明媚
戏台上曲终人散
青砖铺地
戏场院空空荡荡
忻州是全国文明城市
也是北路梆子的发源地和“民歌海洋”
作为戏曲民歌主要载体的古戏台
承载着的传统文化
散落在全市城乡的每一个角落
见证了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发展家业的兴旺
这些历尽沧桑阅尽繁华的古戏台
曾经上演了
一幕幕悲欢离合一出出喜怒哀乐
成为那年那月人们的精神家园
“数尺地五湖四海,几更天七朝八代”
可以说
古戏台折射的是一部忻州历史文化的发展史
▼(看戏。资料图)忻州山水瑰丽
文化厚重
佛教文化边塞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
无不彰显着忻州历史文化的深邃和博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就产生了悠久的乐舞文化
到了汉代
歌舞百戏十分兴盛
金元时期
杂剧已相当繁荣
及至明清
北路梆子渐成气候
民歌二人台小戏唱红晋陕蒙
还有繁峙秧歌神池道情忻州三弦
五台赛戏原平凤秧歌五台山佛乐等异彩纷呈
▼(河曲二人台。资料图)▼(神池踢鼓子秧歌。肖巍摄)▼(北路梆子。宫爱文摄)忻州曾涌现出
元好问白朴傅山等文化名人
以及贾桂林曲润海李万林辛礼生
等文化艺术名家
忻州还是
“八音之乡”
“中国北方民歌之乡”
“摔跤之乡”
▼(辛礼生演出现场。资料图)文化的生生不息
促进了戏台建筑的发展
或得益于民风淳朴
有村就有庙有庙必有戏台
或得益于雁门关内的平安富庶
很少遭受大规模战争的侵扰
或得益于地处晋西北气候干燥
木构建筑便于更好保存
诸多因素致使大量的戏台在忻州留存
成了见证乡村历史百姓生活的“活化石”
如忻府区连寺沟村应天寺前的古戏台
建于清咸丰年间
东张村关帝庙前的古戏台更早
建于明万历九年(年)
民国三年(年)重建
▼(忻府区连寺沟泰山庙戏台。王欣摄)▼(忻府区东张古戏台。王欣摄)在古代社会
戏曲可以使更多的人接受
忠孝诚信礼义等传统道德教育
因此戏曲具有强烈的社会教化作用
利于统治者开展道德教育
而修建戏台自然而然得到统治者的倡导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戏台形成于宋代
元明时期得到大发展
到清代成熟定型
特别是在明朝中期以后
随着戏曲进入繁荣期
民间寺院建造戏台已相当普遍
过庙会和唱大戏是连在一起的
过庙会必然唱大戏
不唱大戏而过庙会的情况极为少见
▼(秀容书院戏台。冯晓磊摄)相传
当年李自成率义军入晋
下太原占忻州小住二日
曾在城内老爷庙的戏台看大戏
戏台上有楹联写着
风云有意迎新主
日月无光掩大明
横批
“大顺永昌”
这使得李自成惊喜不已
李自成的义军在代州和宁武
滞留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少不了观看演出
以娱乐军心鼓舞士气
雍正十二年刊刻的《朔州志》记载
宁武一带已经是
“夜以继日,唯戏是耽”
遍数忻州古戏台
都与庙宇有着必然的联系
戏台总与寺庙相伴
山门戏台过殿和主殿
在一条主轴线上纵向排开
因为是给神灵献戏
所以戏台大多坐南朝北
台口面向神殿
诚表对神的敬仰
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明代以后
随着营造技术的提高
戏台建筑形制更加完善
十字歇山顶抬梁式构架的殿堂建筑较为普遍
为了便于戏班人员休息和换装
人们将两座独立的建筑串联起来
形成二连台
定襄县大南庄关帝庙
就是一个二连台建筑组合体
当地谚语称
“东文昌,西五道,连二台子三座庙”
▼(宁武县西沟侯家大院戏台。冯晓磊摄)古戏台
不仅是一种文物遗存
而且也是历史建筑
原平市班政铺戏台
建筑年代不详
据梁架题记
为清咸丰元年重修
该戏台坐南朝北
石砌台基高1.3米
面宽三间进深六椽
单檐前歇山后硬山顶
台内中设木制屏风前台敞朗
▼(原平东社镇南旺村关帝庙[清代]戏台。王文君摄)忻府区寺坪戏台
位于村南
宽三间进深四檐单檐歇山顶
该戏台灰瓦布顶
墙体为土坯垒筑白灰抹面
檐柱通梁上架龙形象形耍头十朵
四檐栿上有行龙彩绘
戏台建于清道光十五年
为清代遗构
曾做过学校的教室
闲置后年久失修
▼(忻府区东社村崇化寺戏台。王欣摄)▼(忻府区南街关帝庙戏台。王欣摄)代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全县共存有古戏台46座
遗存最多的是新高乡
共有9座
代县的古戏台有几个鲜明特点
分布广泛
基本上村村都有戏台
建筑形制相对简单
以硬山顶和悬山顶居多
外表美观节省用料
大多数的戏台建造为坐南朝北
也有6座坐西朝东
大概与地理地势因素有关
戏台结构与戏曲艺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代县三清观戏台
现在观已毁仅存戏台
清乾隆三十五年建
坐南朝北
占地面积83平方米高1.55米
面宽三间进深五檐
单檐悬山顶
前坡歇山后坡悬山
六檩后廊式构架
▼(代县武庙戏台。王文君摄)从清朝开始
为区分前后台
戏台通常设置固定的板壁
左右两侧各开文武门
右侧为上场门
左侧为下场门
上下场门上有门额
写有“出将”“入相”
“风花”“雪月”等字样
在古戏台建筑中
匾额和楹联是重要的装饰内容
既可起到标名作用
又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这些文字通常由名人题写
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价值
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
成为戏台的点睛之笔
五寨县的南街戏台
清道光三年(年)重修
占地.5平方米
单檐卷棚顶
隔断正中牌匾书“歌且舞”
▼(五寨县南街戏台。潘晓华摄)忻府区的南高戏台
建于清同治三年(年)
台中设屏风
两侧各设一个小门
后墙两次间设拱券式窗
台前两侧筑八字影壁
朱红色的台柱上
一副楹联引人注目
文中戏戏中文
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
音藏调调藏音
懂调者听音不懂音者听调
▼(河曲西口古渡戏台。冯晓磊摄)▼(河曲县刘家塔镇前大洼村戏台。张玉明摄)▼(河曲县巡镇镇黄柏村戏台。张玉明摄)五台代县定襄忻府区的一些古戏台
现在已所剩不多
幸存的也是残垣断壁
令人惋惜
同时也提醒我们对古戏台加以保护和修缮
从年开始
忻州市对忻州古城进行了
修复改造活化保护
包括泰山庙关帝庙财神庙
秀容书院西园戏台等建筑
修旧如旧古色古香
同时恢复了传统古庙会
可谓是好戏连台游客如织
▼(偏关县护宁寺戏台。王文君摄)在忻府区南高村
古戏台同样历经风雨
年久失修且地处民宅的包围中
年南高村两委班子和村中乡贤们
多次与区文物管理所进行沟通
自筹资金进行移位重建
此举也得到了南高甘露寺的支持
河北省新乐市晨航园林雕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
当年农历十一月十八
举行了南高古戏台移位重建落成剪彩仪式
人生如戏
生活便是舞台
历史走到今天
大众的文化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古戏台也渐渐失去昔日的风采
文化学者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苏勇和王梅
共同拍摄了一本专题摄影集
《忻州古戏台》
抢救性工作初见成效
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进来
形成一股社会力量
▼(繁峙县公主寺戏台。王文君摄)古戏台
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制
更是一方文化展台
锣鼓喧天丝竹盈耳
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的故事
在此轮番上演
演员水袖轻舞
观众如痴似醉
随着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古戏台保护好修复好
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流芳千古
▼(忻州古城关帝庙前戏台。张存良摄)▼(忻州古城财神庙戏台。张存良摄)▼(忻州古城秀容书院戏台。张存良摄)古戏台
曾经的乡村圣殿
繁华落幕
但筋骨犹在
隐约间
可以听到那古老而深沉的曲调
还在乡野村镇上空久久回荡
……
来源:忻州日报 栗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