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孩刘子青63岁终于实现央视舞台梦

对于包头市石拐区农民刘子青来说,10月21日将是一辈子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这位63岁的老人终于实现了他小时候的舞蹈梦想,并登上了央视的大舞台。当他看到电视上自己与年轻人一起跳舞的画面时,刘子青非常激动,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眼里充满了泪水。

记者采访刘子青时得知,他在七八岁时曾观看过舞剧电影《红色娘子军》。那时,他被电影中流畅优美的舞姿深深吸引,只要电影放映到村里,他就会跟着去看。从那时起,刘子青内心深处便萌生了对跳舞的热爱。但因为家境贫困,他在11岁时就不得不辍学,并在15岁时跟随父母开始务农。

年,刘子青所在的包头市石拐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资源枯竭城市。现年53岁的刘子青曾在农村务农长达半辈子,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再次与舞剧《红色娘子军》相遇,意识到儿时的梦想仍让他激动不已。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毅然放下了农活,决心要圆梦。

在过去的10多年里,石拐区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过去的老区到现在的新区,从积极为国家建设挖掘煤炭,到进行工业项目的二次创业尝试,再到受到“双控”政策的影响,逐渐向内部追求绿色发展。包头市石拐区在艰难的环境中一次又一次崛起。这种崛起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呈现出如今的智慧、绿色和宜居的新石拐。

经历了十年浴火重生和蜕变成蝶的过程,位于石拐区的刘子青成为了农民们追求梦想和实现夙愿的榜样。他不断练习劈叉、下腰、踢腿、倒立等动作,甚至在吃饭和睡觉的时候也不放松训练,最终完成了从能顶3、5个碗到现在的顶8个碗的突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刘子青的故事。

在年,凭借当地媒体的搭桥,刘子青成功成为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舞蹈系的第一位旁听生。他非常珍惜这个上大学课堂学习的机会,与年轻同学们成为了好朋友,授课老师也将他的励志故事作为一个生动的教学案例,激励年轻学子们要珍惜时间,勇往直前追逐梦想。回想起当时自己在学校的有趣经历,刘子青不禁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因为老师经常责备其他学生说:“看看这位爷爷,你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练习呢!”刘子青笑了笑,感到有些尴尬。

在过去的10年里,刘子青经历了许多里程碑式的时刻。首先是他参加学校毕业典礼演出,接着他登上内蒙古村歌大擂台并成为当地村歌的伴舞。最后,他的励志故事被拍成纪录片,在央视上播出。通过他不懈的努力,他的人生舞台也逐渐扩大。

刘子青是一位农民舞者,用对梦想的追求来展现幸福的生活,而赵福珍和赵连珍兄弟则以摄影为工具,记录着人们生活的变化。他们晚年的梦想是投身公益事业。

我们石拐的变化真的很大啊!"十多年来,这对"公益兄弟",一个义务放电影,一个用照片记录城市的变迁,几乎走遍了石拐区的每一个角落,收集了一千多张照片,亲眼见证了新小区的兴建,道路的扩建,城区的美化以及农村的兴旺。

赵福珍是大德恒街道后营子村的村民,今年69岁。年,他节省开支攒下了1万元钱,购买了投影机、音响等设备,并骑着电动车到村里各个角落义务放映电影。无论是电影、故事片还是二人台,只要村民们有空闲时间,他们就聚在一起欣赏电影,悄悄地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如今11年过去了,赵福珍一直致力于更新放映设备,购买了笔记本电脑并接入互联网,学习了新设备的使用方法,坚持通过公益行动引领乡风文明。

68岁的赵连珍非常喜爱摄影,他的梦想就是用相机记录城市的变迁。在放弃农田耕种后,他省吃俭用买了一台相机,并且拍摄了十多年。石拐区大发商业街的旧址是赵连珍经常光顾的地方,这里的俱乐部、商铺、电影院和照相馆等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无声地讲述着过去的辉煌和繁荣。赵连珍说:“这条老街承载着石拐人浓厚的文化记忆,我经常将在这里拍摄的照片与新区的照片进行对比,然后在放映电影时向村民们展示。我希望在让大家享受快乐心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城市发展的巨变,并且对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心存感激。”

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发生了变化。这些经历了岁月洗礼的年轻人,以另一种方式来解读人生,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心灵财富。正如刘子青所言:“现在的生活太美好了,我走路时笑着,坐下来也笑着,我觉得我这一生活得很有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