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纪实
4月13日上午,61岁的张二玲拿出14颗大土豆、1颗大白菜、2斤粉条、1.5斤豆腐,又盛出6大碗白面,准备做烩菜馒头。这是她自打19岁结婚后,做的饭菜数量最少的一次。
结婚前,她除了放羊,就是给家人做饭;结婚后,她除了做饭,还得种地、养羊。她对十几口人的悉心照料,从没落下一天。
身患脑梗、风湿性关节炎的张二玲是石拐区白狐沟办事处脑包沟村村民。她用一生的精力,书写“敬老爱亲”;她用一生的坚守,诠释“道德与责任”。她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会做下去。”
她是自治区“道德模范”,也是包头“好人”。
在包头,像张二玲这样的好人远远不只她一人。
“帮助别人是我最大的快乐。”一生致力于帮助别人的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陈文学说。
“逢年过节孝敬老人不算啥,要做到每天孝敬才是真孝敬。”坚守33年唤醒植物人养母的全国道德模范朱清章说。
“我要做妈妈的腿和手,永远不变,可以拉钩。”母亲瘫痪在床,3岁起就尽力照料母亲的全国孝心少年梁蓉说。
多位“好人”,宛如一缕缕和煦的春风,又像一道道别致的风景,让这座内蒙古建立最早的工业老城变得更加绚丽,更加迷人。
包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盖连玉说:“几十年来,我们始终把城市的软实力建设放在与硬实力同等重要位置,把公民道德建设有效镶嵌在城市建设、城市文化、城市管理、城市宣传等方方面面,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全体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的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把一个人塑造成文明道德的人,首先得从娃娃抓起。包头市以少年宫和中小学为主阵地,以课堂为补充,组织开展“德润鹿城·拥抱经典”儿童戏剧大舞台、“十佳新时代好少年”等12项德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说起德育,北重四小副校长邵晶洁介绍说:“我们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班级每天都有一节经典诵读课,目的就是让孩子们从中受到启发,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4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白云区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迹展览馆,只见这里人头攒动。市民张海燕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三次来这里了,前两次是带着父母和公婆,这次让6岁的孩子提早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在包头,王若飞纪念馆、北方兵器城等2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8个主题公园、广场,成为广大市民接受文明教育的场所。
场所有了,活动内容不能单一,更不能乏味。市文明办以“德润鹿城·文明包头”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为主线,常态化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好家风家训巡讲”等6大行动,推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美德少年”以及“文明”系列和“最美”系列等5大评选。
活动不仅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包头市将草原文化、西口文化、黄河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等本土多元文化中孕育的优秀道德基因,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效融合,创新传承;
把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编成童谣、快板、二人台小戏小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在社区、广场巡演。
传播文明,创新方式。包头市坚持新闻宣传、理论宣传、文艺宣传、社会宣传联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