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主要来自古代民歌与文化第3期

白癜风补骨脂红花抑菌膏 http://www.kingbaby.com.cn/gushi/12832.html

▲柴根演唱《光棍哭妻》

我插队那会儿,年一打三反阶级斗争时,我们村一贫苦农民,死了婆姨的一个光棍,说了句话,说“毛主席万岁,农业社倒灶八百辈子”,意思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农民挨饿,被人揭发了,说反动话啊这是,就批判他。他白天跟大家一块儿上山劳动,晚上在窑洞里被大家围着批斗。第二天又上山锄地,他就悲悲凉凉、哀哀怨怨地唱《光棍哭妻》,唱得一山锄地人不言传,都难过。《光棍哭妻》的歌词,不同人有不同传唱,有两种第一段词是这样的:

正月里来锣鼓响,想起妻儿好恓惶,年年月月同床睡,不晓妻儿在哪里?孩儿的妈妈哟!

正月十五锣鼓敲,敲来敲去好心焦,每年每月贤妻在,喜喜欢欢过新年。孩儿的妈妈哟!

这歌有十几段词,把光棍对贤妻的思念,唱得恓惶哀伤,是不太多见的哭悼亡妻的古来悲歌。这样的民歌传承多久了,不太清楚,最晚是明清。也可能是从其他地方传入的。另有一首《光棍受可怜》,是光棍哀叹自己的歌,更像是陕北一带本地起源的,时间是清代:“乾隆六十年,世事不周全,什么人留下光棍受可怜!日落西山坡,担水要做饭,做罢了饭儿倒把门子串。”

对陕北民歌的年代认知,目前基本上都是依据歌词,因为听不到古代的声音,也尚未查阅古代的曲谱。从已知的几千首里看,陕北民歌里没有《诗经》。就我自己会唱的而言,只有一支没词的《踩场歌》,它的源流久远,或许可以不被怀疑。它应该是起源于牛踩场产生的年代,比如战国,比如汉代,真正是古老时代的歌。无法断定唱至十几年前的《踩场歌》,旋律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唱《踩场歌》,字音很模糊,基本是哼哼出来的:

哞哞来,浩浩来,浩浩来来浩,来来浩浩来,来来浩……

有些民歌的产生年代可以确定,如唐代《阳关三叠》,那首“渭城朝雨浥轻尘”古曲,在陕北民间也有传唱。此外,能确定年代最早的,就是宋代的了。陕北民歌里有一首歌叫《浪淘沙》。这是个可以放声的山歌,但用它的旋律,可以儒雅地慢唱所有宋词《浪淘沙》,也可以唱所有今人填词的《浪淘沙》,唱来工整典雅,古韵悠悠,是很好听的古曲。陕北这支《浪淘沙》唱的是韩湘子事迹,但民间传唱至今的歌词,已经不工整了:

朝神仙,离茅庵,将身子一晃,一晃遥遥离了宝鸡,要下长安。

怀抱上,渔鼓,手拿上笏板,要与我婶娘把寿拜,度我妻归山。

我插队中在工地采石场上学石匠时,跟几十位石匠一起,叮当叮当,锤錾齐敲,节奏震天,边敲边合唱陕北民歌《送大哥》,都把歌词“我问哥哥你冷不冷”,改唱成“我问哥哥你能不能”。这支歌唱的是梁祝故事。其中一个送过河的段落,传唱变化很多,但都不离基本情节。其中有这么两种:

我送哥哥清水河,清水河上一对鹅,公鹅扑塌塌飞过河,撂下个草鹅叫哥哥。

走一条河又一条河,个个河上落白鹅,公鹅头前飞过河,母鹅后边叫哥哥。

这歌词是传自宋元的。宋元戏文《祝英台记》里,梁山伯送祝英台的路上,边走边唱一段词“哥哥送我”:“哥哥送我到长河,长河一对大白鹅。雄的便在前头走,雌的后头叫哥哥。”一千年后的今天,民间的《送大哥》,还在唱一千年前的这句词,稍有变化而已。这支歌的旋律,很可能也是从宋元演变来的。唐代曲子、宋代词曲、元代散曲、明清俗曲,和千年戏曲,流变到现在,很多东西到民间成了民歌。还有如《小放牛》,很多地方都唱,陕北也传唱,大家都知道歌词和旋律。那歌词产生的年代和《送大哥》歌词一样,也是宋元。宋元戏文《苏武牧羊记》里有:“天上的娑婆甚么人栽?九曲的黄河甚么人开?甚么人把住三关口呀,甚么人和和北番的来?天上的娑婆李太白栽,九曲的黄河老龙王开。杨六郎把住三关口呀,王昭君和和北番的来。”现在的词,跟宋元时候变化不太大。这个大家都熟悉的《小放牛》曲子,宋元时候唱腔曲牌叫“回回曲”,旋律是从西域传来的。至今,昆曲、京剧、评剧里,还有叫“回回曲”的曲牌,说起来,都是西域的。

陕北民间有一首歌叫《古诗点将》,陕北说书里也唱这个词,是从金代传下来的。歌词内容给人大气与苍茫的感觉,不是一般陕北民歌的风格,很让人意想不到,刮目相看:

周有三十六王子,汉有二十四代君。唐有一十八宗祖,宋有九朝八代宗。

包罗万象有何功,朝朝暮暮走西东。三宫六院锦江山,万事茫茫一场空。

为什么说这是金代的歌词?因为“宋有九朝八代宗”这句歌词,数的是北宋时期的九朝皇帝,没算南宋的。只有金代初年的人,对宋朝会是这种认识。到后来南宋跟蒙古一起灭金的时候,宋已经又多了五位皇帝。如果到了元代再唱宋朝,会加上南宋的九朝皇帝,跟唐代一样,十八朝了。

明代时候,一些南方人到陕北榆林做官,在长城脚下驻守边关,他们带去了家乡的文化,传过去很多乐曲。有些东西沉淀下来,成了城镇里的榆林小曲,现在是个曲艺品种了。那里面有一曲《进兰房》,丝竹管弦,婉约柔美,靡靡之音。前四段歌词是:

一更里走进兰房,樱桃口呼唤梅香。银灯掌上,珠帘高卷门关上。听谯楼更鼓催忙,对菱花懒卸残妆。泪流两行,情思绕在眉梢上。

二更里独坐牙床,入罗帏懒脱衣裳。思想才郎,贪花恋酒在何方?想从前那样情长,到如今一切皆忘。错过时光,忘恩负义天在上。

但它出了榆林城,到了乡间,进了山里,唱出来了完全不同的风格。词还是原来的婉约,但是唱的不婉约了,变成了粗犷山歌。唱的时候,里面有很多虚实衬词,曲调传唱有别,衬词多少不等。衬词一加,比宋词自由许多,是元曲面貌。从语言看,《进兰房》是元代的。它的很多词汇都是元曲中常用语。而且歌词内容细节坦率,情感深挚,愁绪伤怀,极得元曲意境。

几千首陕北民歌里,存留着不少古代的歌。不同时代古歌的存留量,和古代战乱移民的规模相关。战乱来了,本地居民移民走了。战乱走了,外地居民移民来了。过去的歌,很多去了他乡,或消失了。新移民带来的歌,沉淀在陕北,成了后来典型的陕北民歌。信天游是一种抒发情绪的山歌,歌词随意性比较大。但有一首信天游《乱如麻》的歌词,是从元代沉淀下来的:

一阵阵黄风一阵阵沙,一阵阵思想乱如麻。一阵阵盘算死了吧,我的个亲人撂不下。

元散曲中,王大学士《点绛唇》套曲里,学用了当时民间的“一阵黄风一阵沙”这句歌词。这是当时娃娃们朗朗上口的词句:“一个道‘一阵黄风一阵沙’,一个天生丑势煞,一个无店三碌轴上闲坐衙。”元代有新移民进入陕北,如清涧县有个辛家河村,是祖上为避元代战乱,钻进大山深处,与外界基本隔绝,安稳农耕八百年,胤出了八百人口的大村庄,前几年才通进去公路。

陕北民歌里有个《张生戏莺莺》,唱的是《西厢记》故事。元代已有《西厢记》戏曲演出,最迟明代,有了这支歌曲。其中两段词是:

急忙忙上楼台,急忙忙上楼台,上了楼台遇见张生来。大哥哥把奴瞧,奴把张先生爱。

呼啦啦把门开,呼啦啦把门开,开开门放进个张生来,大哥哥忙施礼,小妹子起身拜。

延安鲁艺的吕骥先生年文章中说,他看到明万历刊本《小慧集》载的工尺谱“鲜花调”,和陕北的《张生戏莺莺》民歌曲子完全相同。但是不知“鲜花调”旋律是否更早年代产生的。陕北传唱几百年的《玉堂春》故事《审录》中,至今有叫“鲜花调”的曲子,旋律确和《张生戏莺莺》相同。冯梦龙写了《玉堂春落难逢夫》后,明代时期便有了演这个故事的传奇,清代有了昆曲《玉堂春》,后来《苏三起解》《三堂会审》等折戏广泛流行。陕北传的《审录》套曲,曲调包括酒曲调、太平年调、钉缸调、十二把扇子调、盼五更调、鲜花调、垂金扇、梅花落等等。确知鲜花调是明代的,那么其他曲调或许是同期的。单曲流传的《老莲花》陕北民歌,是《审录》中的一种,用的是十二把扇子调,调名也叫莲花落。略去“酸桃花儿、一朵莲花、老莲花、金簪梅花落”以及“哟嗬嗨”等大量衬句衬词后,其三段歌词如下:

布政两院接下马,州城府道紧待应。

一把扇儿两分开,摇摇摆摆看奴来。

传板传到洪洞县,观见苏三在堂前。

明代移民进入陕北后,人口相对稳定了,尤其北部榆林地区,没再发生过特别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出现了很多民歌,流传至今。其中最有名的是《蓝花花》。这歌中唱明代建制:“一十三省的女儿数上蓝花花好。”还唱观赏三寸金莲、一块儿寻死等:

红绣鞋,金莲子,好比两盏灯,蓝花花穿上,扰乱年轻人。

怀里又揣一疙瘩儿纸,我和蓝花花一搭儿里死。

后人说蓝花花跟红军恋爱,说是红军战士写下蓝花花这个歌词,实际上不是的。那是近几十年来出于缩短陕北历史、把陕北染红的需要。延安时期这首歌的采录者是刘义、朱仲一,他们和鲁艺音乐系等都知道这是传统“爱情类”民歌。何其芳年写的《论民歌》文中两处述及《蓝花花》,都以传统民歌分析它。年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由关立人整理的民歌选本时,也说《蓝花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的“优美的民歌”。所以,《蓝花花》跟红军无关,而应该是明代歌曲。不一定所有唱到十三省的歌都是明代的,但这个时间信息值得留意。有一支陕北民歌《掐蒜台》,也唱到明代建制十三省,也可能是明代产生的。选两段歌词:

天下地上十三省,离城五里同家庄,出了个好女人。

我在书馆把书观,观见妹子好人才,迎头瞄你来。

宋代有诗《书馆》,描写说:“池馆深深锁翠凉,课余多暇日偏长。屋连湖水琴书涧,窗近花阴笔砚香。”《掐蒜台》唱了一段书馆书生遇小姐的爱情故事。此外,唱到十三省的歌还有《舅舅挎外甥》《绣荷包》等。《绣荷包》是比较典型的明代歌曲,歌词如:

十绣十样景,再绣十三省,十三省景致,绣呀绣不清。

梅香把路引,货郎随后跟,把货郎领在,王呀王府门。

宋元明数百年间,曾以“梅香”作婢女的代称,凡是唱到了“梅香”的陕北民歌,都是从元明时代继承来的,如前面提到的《进兰房》。另外,《舅舅挎外甥》《走宁夏》等歌,歌词唱到“归化”,那是明万历到清康熙百余年里,呼和浩特早期的地名。唱到归化的陕北民歌,是产生于那段时间的。

明代时候,南方的曲乐传到陕北较多。扳水船(跑旱船)民俗应该是那个时期传到了陕北,成为秧歌场后的红火娱乐。其唱曲中有个《无事出东门》,一段词是:

无事出东门,河湾去散心。猛然抬头看,舟船水上行。船里面又坐一位花大姐,实实爱死人。

扳水船有几种旋律,这是其中的一种。歌词是闲散地出城散心,但在陕北的秧歌场上,这是老艄角色的唱曲。像陕北这样老艄小艄、一船两艄公的造型,在明代已很流行,唱在民歌里了。如《绣荷包》里有“一绣一只船,再绣江海岸,把二位艄公,绣在船舱站。”吕骥先生认为,如果明代的歌曲保留至今无大变化,元代的歌曲未始不能流传到今天。像陕北民歌《闹五更》一类的歌词,很有元明味道,最迟是明代传到陕北的。《闹五更》头两段是:

方才价情人对我眨眼,眼看见明月照亮窗前。你不想奴家,你不想奴家我,全不念青春十七八。

忽听见谯楼鼓打一更,有什么心弦喝酒娱心。丫环叫几声,去吧备银灯,你把它赶早些儿安排定。

酒曲《一条扁担软溜溜》,从歌词来看,也是那个时期传到陕北的歌。这支酒曲诙谐幽默:

一条扁担软溜溜,我担上黄米下苏州,苏州爱我的软黄米,我爱苏州那大闺女。

那一时期从南方传到陕北的歌曲里,有一首《渔翁乐》,唱的是南方自然环境中的悠然自得的钓鱼人。陕北民间至今传说它是古曲。歌词是:

渔翁乐悠然,驾小船,手持钓鱼竿。拐一弯,船中站,身穿蓑衣衫。两岸杨柳青,金色鲤鱼对对翻。粉红丽人艳阳天,斟起美酒来把盏。夜晚宿在芦荡边,与几个朋友吃酒又划拳。渔翁乐悠然。

古代,渔翁是世外高人的象征,缘起于屈原、庄子,成为文学作品中吟唱的形象,是厌避世俗名利、寄情田园归隐的一种象征。如唐代张志和《渔父歌》里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岑参《渔父》中有“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元散曲中则满纸这种渔翁意境。这首陕北民歌《渔翁乐》,虽然歌词在传唱过程中出现了大白话,但全曲保留着古代描述渔翁的典型细节,很有中古宋元的味道。有一首陕北民歌《二十英雄》,是信天游风格,唱来有沧桑苍劲的感觉。歌词也用于陕北说书的书帽唱词,叫《二十点将》。这两种唱,旋律不同,歌词大体一致,都是用十段歌词唱了二十个故事。如《二十英雄》的前两段是:

一人一马一杆枪,二郎担山赶太阳,我的英雄。

三人哭活紫荆树,四马投唐小秦王,我的英雄。

歌里唱的二十英雄,有楚汉争霸、东汉帝王、隋唐争雄、五代征战,最迟的是北宋杨家将。这个歌应该是在明代杨家将故事成型之后产生的,因为其中唱到“七郎死在花标树”。还有一首《唐王一马三条箭》,产生的时间也不会太迟:

正月里来是新年,唐王爷一马三条箭。唐王头边走,周迟紧相连,大喊一声箭儿射。蟠桃会来了众神仙。

陕北民歌中有一类戏曲故事歌,最迟明代开始出现。《审录》那种是剧情叙述比较多的,大多是一段或一句介绍一个戏。如元明清三代出了多种三国戏曲,陕北民歌《十绣》里唱到了一段:“一绣广东城,城里扎大营,绣一个曹操点三军。”在关中、陕南、河南、湖北一些地方,这支歌也唱“广东城”。这个“广东城”很可疑,因为曹操没跑过那么远去点三军。甘肃、湖北有的地方则唱为“黄豆城、黄东城”等。这唱的是哪儿呢?其实,这些“广东、黄豆、黄东”,都是“官渡”的讹音,这段词唱的是曹操官渡点三军。另外如陕北民歌《三国调》,产生年代应该接近:

骂张辽和徐庶,你怎么操上个坏人的心?不是我观见你智慧高,宴酒摆下我骂当朝。

《绣荷包》里也唱到三国故事:“二绣当阳桥,再绣奸曹操,猛张飞一声断,当呀当阳桥。”《珍珠倒卷帘》是一首流传完整的戏曲故事歌,产生于明清时代。这支陕北民歌从正月唱到腊月,又从腊月倒数唱回到正月,20多段歌词,每段一个戏曲故事。其中也唱到三国,和其他一些故事。如:

十三个月一年多,实话流言对我说,曹操领兵八十万,刘备屯兵坐西川。

三月里来三月三,桃园结拜弟兄三,白门楼上斩吕布,张飞鞭打紫金冠。

十月里来十月一,孟姜女儿送寒衣,寒衣送在边墙外,一声哭倒十万里。

清代新出现的陕北民歌也很多,典型的有一首《画扇面》,值得注意。《画扇面》起源于天津杨柳青镇,那里至今还在传唱。年前,左宗棠率军去西北平定回乱时,杨柳青人随军“赶大营”,做生意搞买卖,军需粮草,支援前线,人民战争,就把《画扇面》这首歌给带出去了,带到了西北,传到了北方各地。现在,从黑龙江到新疆到安徽,整个黄河以北半个中国,各个省区都有传唱。杨柳青镇当地传下来的《画扇面》歌词比较工整,有12段唱到了24齣戏曲,李三娘推磨,秦雪梅吊孝,托兆碰碑,一捧雪,走雪山,等等,都是忠孝节义的戏曲情节。元明时候,官府曾经禁止一些民间说唱,但是大明律规定可以宣讲义节孝顺,清代也鼓励。宋金元明清,戏曲0种。现在能看到的首陕北民歌里,我看到了80多种唱到戏齣的,包括《珍珠倒卷帘》《绣荷包》等,共唱及了齣戏。这首《画扇面》,各地版本唱词有所不同,把十几种版本一起对比看,一共唱到了84齣戏。陕北民歌里,《画扇面》是唱戏齣最多的歌,是陕北民歌里“戏曲故事歌”的一个经典代表。其中几段是:

头一齣画俞伯牙,钟子期打柴不作官(《伯牙碎琴》),《白猿偷桃》天书献,《沉香太子》劈华山,《吴汉杀妻》在潼关,《王祥卧冰》救母亲。

二一齣画上《二进宫》,正宫娘娘多愁容,国家有难思良将,徐千岁,巧计生,黑虎铜锤举在空,杨侍郎报国苦尽忠。

三一齣画上《牧羊圈》,朱春登舍饭来到坟边,寻吃讨叫来要饭,赵锦棠,跪一旁,夫妻一见泪汪汪,龙抓了宋氏女谁给她知情。

头一齣是集戏名的唱法儿,一段词唱了五齣戏,是从元代集曲名唱词传下来的形式。二三齣是唱出戏名,并唱剧情。《画扇面》的旋律,有从唐代《天仙子》传来的可能,当然只是一种推测。《天仙子》是西域龟兹的教坊舞曲。那时候西域传来的东西很多,比如前面提到的《回回曲》等。

进入民国,新出现了很多陕北民歌。有一首民国初年的《郑祥造反》,歌词比较有意思,如:“宣统坐天下三年未满,哥老会革命党把世事闹乱。太平年缠小脚因为好看,反乱年放大脚因为逃难。”后来出现的《卖娃娃》,唱的是年陕北大饥荒卖儿卖女的人间苦难,唱曲唱词凄惨可怜。歌词如:

民国十七年整,跌下一个大年成。黍面涮糊糊,三天上喝两顿。

大的七八岁,二的五六岁。撂下那个怀抱抱,谁要就卖给谁。

再往后新出现的陕北民歌,很多跟共产革命有关。我们插队时候,有一首《刘志丹》很流行。它的旋律,《干大烧干女》也用,那是唱干爸爸调戏干女儿的酸曲。闹红时候产生了用这旋律填词的《刘志丹》。民间意义上的民歌创作,一般都是这样的旧曲新词,比如《东方红》那个调儿,是一种唱七言绝句的古曲,可以唱“日照香炉生紫烟……呼儿嗨哟,疑是银河落九天”,也可以唱“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跟后来弄出来的伟大庄严没有瓜葛,只是一种古代旋律的传承。《刘志丹》是长短句:

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

年后没多少年,就进入了闹阶级斗争闹文革的年代,真正民间意义上的陕北民歌创作过程就终止了,没再产生过民间自己创作的陕北民歌。只有文人或专业人员写的仿陕北民歌了。民间不是没有心事和故事可以唱了,而是阶级斗争带给人的心中哀怨、生活苦难,没人敢唱出来了,唱出来就不合政治标准了。不像古代,天高皇帝远,可以唱“宁叫皇上的江山乱,不叫咱俩的关系断”,是人性,没标准。但党支部建立在村上了,那种自由抒发情感的环境,渐渐就没有了。有一首大跃进时候的《牛黄砭打坝》,现在看,可能属于最晚阶段出现的一类真正民间意义上的陕北民歌了。其中两段是:

一九五八年,打坝在牛黄砭,男男女女齐动员,实行个总路线。

十六红心不坏,年轻人也不赖,三换袜子两换鞋,看你们爱不爱。

这个歌叙述的是大跃进工地上一件真实事情。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偷情,被团员妹妹发现后惊动组织,结果男青年被脱光捆绑吊了起来。自古以来陕北民歌里,奔放质朴的爱,代代相传的爱,歌唱不尽的爱,就到此为止了。把爱给抓了,以后陕北民歌里就没再出现过爱了,全改热爱了。

以上,仅从我自己会唱的陕北民歌中,举例二十多首,初步给现存的陕北民歌,勾勒出一条宋、金、元、明、清的产生线索,从中或可体会一点陕北民歌的历史继承性。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出版的《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是根据延安时期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和鲁艺文艺学院音乐系十年时间搜集的民歌整理而成的。这本书收录了首民歌,其中“新词类”的歌,指闹红和边区时期的歌,只有26首,占比例4.5%。在已知的几千首陕北民歌中,“新词类”应该也接近这个比例。所以说,现存陕北民歌主要产生于古代,民国出现了一些,当代产生的较少。这里指的是真正民间意义上的陕北民歌。

陕〡北〡民〡歌

打造专业的陕北民歌社群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陕北民歌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合作邮箱:195563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