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声声见真情,73岁老人李果仙有一颗坚

近日,在达拉特旗道情歌剧艺术团的排练室内,记者见到了李果仙。

今年73岁的李果仙是达旗吉格斯太镇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以打工为生,在她六个月时母亲就因病离世,此后一直寄居在姑姑家,直到十来岁才回到父亲身边。少女时代的李果仙因天生就有一副清亮圆润的嗓音和优美的音质,加之人长得又漂亮,所以深受演艺界老师们的喜爱。年,在她13岁那年,白泥井乡业余歌剧团到吉格斯太演出时,剧团领导发现了她,将她招回剧团当了演员。

李果仙13岁学戏,14岁登台演出,15岁成了主角,16岁就代表白泥井乡业余歌剧团参加了“全区基层业余文艺队汇演”和“全盟工人业余文艺队汇演”,均获得表演艺术一等奖。生性有一股执拗劲儿的她,除刻苦自学外,还先后拜土右旗二人台表演艺术家张高换和河曲县道情戏表演艺术家四毛眼为师,她不耻下问、勤学苦练,演技一天比一天出彩,很快就成了剧团的台柱子。无论是演道情戏还是演二人台等地方剧,她扮相俊俏,唱、做、念、舞俱佳,尤以唱功见长,她的发声、吐字、用气都很讲究,行腔自然流畅、润腔装饰细腻,表演传神,总是叫人“看了还想看”。

年,李果仙调到达拉特旗歌剧团(后更名为达拉特旗乌兰牧骑),当时剧团主要以演“革命样板戏”为主,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二人台和道情戏的钻研。那时的演出极其辛苦,年三十要慰问工人,大年初一要慰问解放军……虽然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可演员们个个劲头十足。

在农村,演出条件特别简陋,可李果仙从没有嫌弃过,她和所有的演员同吃住,和老乡相处得像一家人,还帮着他们担水、扫院干农活儿。她说:“老百姓需要艺术,艺术离不开老百姓。”年,乌兰牧骑解散,李果仙被调到达旗造纸厂当了工人,直到年被时任旗领导发现,才将她调回达旗文化馆。

李果仙不仅民歌、二人台唱得好,演道情戏更拿手。“道情九弯十八调,几个调调一大套,套套里头有弯弯,弯弯里头有调调”,在她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红、黑、生、旦、丑样样能演。道情戏里她演过《曹庄杀狗》《李逵搬母》《三贤》《杀楼》《老少换妻》等剧目;在地方戏大型歌剧中演过《挑女婿》《朝阳沟》《孔雀东南飞》等;《走西口》《打金钱》《打樱桃》《打秋千》《挂红灯》等二人台剧种里的主角她几乎都演过。5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在道情、二人台等戏剧中李果仙成功塑造了几十位朝代不一、性格迥异、地位悬殊的艺术形象。

年李果仙退休,可她对戏剧的嗜爱不减当年,眼看道情戏在当地就要失传,这让她心里有些苦楚和伤感。年,在一次与老朋友聚会中,李果仙了解到一些退下来的师兄弟、师姐妹们赋闲在家,便萌生了创办一支道情歌剧艺术团的想法。说干就干,当年5月艺术团诞生了,老艺人们个个喜上眉梢,他们有的赶写剧本,有的帮助李果仙现场指导排练,加班加点着实辛苦但也乐在其中。

艺术团成立之初,李果仙自掏腰包花3万多元买了一套舞台设备,但是如何经营管理,李果仙等人都在摸索着前进。最让她寝食难安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剧团无戏可演。她开始主动联系演出,苏木乡镇、街道社区、厂矿、企业,没有她没去过的地方。团里人手不够时,她既当团长又当导演、演员,哪里缺人哪里有她。渐渐地,艺术团的名声打出去了,主动找她演出的人多了起来。

从年以来,李果仙又将这种表演艺术带到了少年儿童的业余生活当中,为学生义务授课达60余次。特别是年,先后20多次深入到达旗当地的小主人鄂尔多斯新闻学校、《小主人报》鄂尔多斯小记者站等教育机构,对多名小学生进行道情艺术的传承辅导培训,并对其中热爱此项表演艺术的40多名孩子进行了定时定点上门义务辅导。而她本人也于年被评定为市旗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

在李果仙看来,道情戏最主要的就是要挖掘本土地方特色,融入到艺术创作当中,它的曲调、唱腔、念白都可以来演绎,增加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唱白和表演手段来叙说神话故事、当地史事等。李果仙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学习道情戏的行列,使道情这种曲艺形式扎新根、开新花。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都市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