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黄河年忻州河曲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而黄河由北向南在山西境内,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4市19县个村庄,呈现着最具代表的黄河自然景观,孕育了最具民族魂魄的黄河人文精神,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黄河民风民俗。

春节期间山西经济广播特别推出专栏《不一样的黄河年》,邀请黄河沿线19个县的电台、电视台主持人作为代言人为大家介绍当地黄河段的特色景点、美食、民俗,呈现山西黄河沿线19个县不一样的黄河年。

今天,河曲县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赵圆向大家展示——河曲,不一样的黄河年!

忻州河曲

一河观三省,一曲迎天下。黄河落天走山西,黄河从壁立千仞的晋陕大峡谷就开始了气象万千的山西之旅,过偏关老牛湾,经万家寨关河口出龙口峡,一路西进,河面顿时平缓的舒展开来,黄河水夹带着草原气息和秦风晋韵,由东西南三面将一个半岛型的冲积扇拥入臂弯,这就是雄鸡一唱三省闻,素有民歌海洋、二人台故乡美誉的山西省河曲县。

河曲文化

河曲地处山西、陕西、蒙古三省交界处

因黄河在此拐弯而得名

黄河流经县境76公里

长城与之并行74公里

称为“双龙相会”

黄河和长城是河曲的两大地域文化标志

河曲历史文化:河曲古称隩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宋治平四年(年)置县,地处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地带,历来是防守西部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第一道防线,更是内外长城防线的战略要地,故有“陕东重镇、晋右严疆”之称。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在此交汇。

河曲历史文化:这里是走西口的发源地,著名的二人台《走西口》从这里唱响,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朵奇葩。近年来,河曲县也成功折取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北方民歌之乡”、“中国最具风情旅游名县”、“全国十大最有发展潜力的县城之一”和省立“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的桂冠。

河曲美景

01

龙口大峡谷、龙口水电枢纽站

这里两岸石壁陡峭,黄河水流湍急,河水至龙口喷薄而出,声若雷鸣,脚下波翻浪卷,犹如巨龙戏水,震魂摄魄。至梁家碛后,豁然开朗,展开了一片河谷平原,水流骤然变宽缓,形似龙口,故名之。如今,这里成为黄河龙口水利枢纽的库区,一座大坝锁蛟龙,桀骜不驯的黄河正以自己巨大的能量造福两岸人民,也给大峡谷造就了“高峡出平湖”的别样美景。

02

石经禅院弥佛洞

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留下了黄河峭壁上的弥佛险洞,洞中有佛。这里曲径通幽,别有一洞天地,成为大峡谷中的一处佛地胜景,惊险景观是河曲古刹中的奇迹。

03

娘娘滩

九曲黄河十八弯,传奇莫过娘娘滩。如果来河曲,就一定要去娘娘滩风景旅游度假村,这可是万里黄河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岛,传说水涨岛涨,很神奇。在这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世外桃源般的小岛上,流传着一个传说。汉高祖刘邦病逝后,吕雉专权,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及母亲薄姬曾避难于此,娘娘滩、太子滩由此而得名。现在岛上的人家都姓李,自称是飞将军李广的后代。与此遥相呼应的,还有上游不远处的另一小岛太子滩。河曲县城,像众多紧傍黄河的县城一样,民风淳厚,建筑古朴,每日,黄河涛声伴随小城人家酣然入梦。

04

西口古渡

西口古渡位于河曲县城西端,紧靠黄河岸畔,与滨河大道相连接。这里是昔日西北水陆物贸集散码头,西口古渡的渡口。“南来的茶布水烟糖,北来的肉油皮毛食盐粮”,作为晋陕蒙水陆通衢之地,水通河套宁夏,陆走并州京津,船筏急流,繁盛异常。从这里,走西口大移民迈出第一步,辉煌的晋商传奇、近代河套地区农垦开发,由此拉开序幕。而今,往昔岁月的印迹只能在民歌中找到它的影子,当年送别了无数亲人的古渡口,如今已成为河曲人休闲娱乐的场所之一,七月十五盛大的河灯节,成为充满浓郁黄河黄土风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昔日长城脚下的水旱码头,已成为今日河曲地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05

河灯会

河曲河灯会,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也是禹文化、鬼神文化和走西口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产物。

历史上的河曲地瘠民贫,灾祸不断。为了谋生,男人只能走西口到“口外”淘金,女人只能挖野菜,很多走西口的人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为了悼念远去的亲人,祈福未来,人们举行了一系列的仪式,河曲河灯会就是这些仪式中比较独特并逐步延续下来的古老习俗。

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至十六举办,地点就在“西口渡口”,届时,两岸三省的民众纷纷前来,举行隆重的仪式,祭奠大禹,是黄河岸畔特有的文化盛会,具有鲜明的黄河民俗文化色彩,体现了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印证着黄河文化的内涵。河灯会共漂放盏,盏盏河灯呈送吉祥,寄托着人们对故去人的哀思和渴望平安、祈福风调雨顺、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06

临隩公园

临隩公园,紧邻黄河,以隩曦楼为中央分界,左为三院(多功能影剧院、电影院、4D影院),右为五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城市展示馆),登上隩曦楼,黄河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不仅是文化旅游展示中心,也是市民、游客休闲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同时对于河曲县打造黄河风情名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城巍然,大河奔流,绵延35公里的黄河环城而过,一条横贯晋陕蒙交界区、集休闲、健身、观光、游乐为一体的滨河景观大道连接贯通龙口峡谷、弥佛洞、娘娘滩、西口古渡、临隩公园等旅游景点,一条全新的黄河旅游风景带——九曲黄河苑正成为河曲全新的文化标志。

07

文笔塔

文笔塔建于清乾隆59年,称“文笔”,又称“状元笔”。意在“振东山之势”,以裨河曲风水。塔高31米,上部是古建筑文笔塔,下部是环绕塔基而建的碑廊,镌刻着当代全国64位著名书法家的墨宝真迹。文笔塔及其碑廊也是河曲县标志性文化建筑,文笔塔旁边的白朴公园就是为了纪念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而建的。白朴公园内除亭台楼阁外,还建有二人台艺术中心,那里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人才。

08

烽火台

黄土山头或谷地平川,一座座古长城烽火台,坚韧粗犷,烽堠相望,堡营相连,迎黄河日出,送高原落照,雄踞黄河天险,遗古塞雄风。

09

海潮禅寺

在旧县城东南一公里处,有“晋西北小五台”美称的海潮禅寺,寺里每逢农历正月初八举行庙会,可谓是人山人海,香火通旺。北枕高岗,南临大河,清泉下流,绿荫复庭,诚为佛家胜地。寺内殿宇阁楼,雕梁画栋,楹联匾刻构思奇妙,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鉴赏价值。

10

赵家沟翠峰山

赵家沟有亘古荒原虎斑纹地貌的翠峰山奇景,奇妙罕见的“虎斑纹”地貌成为美术界创作采风的理想去处,著名画家吴冠中曾来此写生,惊叹不已,称其是美术创作的一座“金矿”。

11

河曲民歌

河曲是中国北方民歌的发源地之一。

岁月更迭,让河曲成为了记载黄河文明和见证蒙汉民族融合沃土,黄河成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的牵魂线,一脉相承,水乳交融,草原长调和着风雅诗风在此碰撞交融,孕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民歌、二人台,中国民族音乐经典《走西口》从这里走向了世界。歌从黄河来,曲由黄土生。

河曲民歌,以其诗咏般的吟唱,陪伴了红尘岁月里的河曲人,“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岁月的流淌,历史的更迭,成就了河曲“民歌之海、二人台之乡”的美誉。

12

社火、九曲黄河灯游会

在春节和元宵节的时候,社火玩艺活动项目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跑旱船”、“推花车”、“耍龙灯、“花扇红绸秧歌”、“踩高跷”、“花鼓秧歌”、“威风锣鼓”等表演项目,丰富了人们的民俗文化内容,也增添了节日的乐趣。

正月里来是新春,新年欢乐中的人们,似乎一定要等过了元宵,这年才能算完。热热闹闹的元宵是中国年的“压轴戏”。河曲县自古就有“有月无灯不算春”的说法,就是流传至今,长盛不衰的大型民间“社火”活动,灯游会,亦称九曲黄河阵,是河曲传统民间“社火”形式。相传由古代道家宗教活动中的太极图演变而来,其阵如黄河九曲十八弯,故得名叫“九曲黄河灯游会”,以传统图案设置九宫门,有鸿运门、丰收门、吉祥门、月老门、子孙门、状元门、平安门、财源门、得胜门,形式独特,规模宏大,内涵丰富,每到届期,来自四面八方的游者如潮,受到人们的喜爱。

有这样一句话:过年不能回家,就过十五回家吧,还能转个灯游会。转了灯游会,把一年的曲折走通,新的一年全家平安顺利健康如意!所以对于河曲人来说,正月十五一定要转灯游会。上元节的灯游会、中元节的河灯会,都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

河曲美食

01

酸粥、酸捞饭

河曲的酸粥、酸捞饭都是由河曲本地特产的杂粮糜子制作而成的,因糜子不选择地势,不苛求水肥,所以就成为十年九旱的河曲人世代相袭、经久不衰的传统主食。

据《河曲县志》记载:相传北宋年间,辽兵经常入侵。一次,老百姓正在淘米准备做饭,忽有辽兵来袭,老少丢下尚泡在水中的糜米尽皆出逃。几天后兵退还家,发现浸泡在水中的糜米已经发酵变酸,想丢掉又舍不得,将就煮熟,权且充饥。出人意料的是,做出的酸米饭精气凝聚、黄亮坚韧、异香袭人,人们顿时愁容化作笑颜,后来还意外地发现,这用发酸了的糜米煮的粥并没有影响其食用价值,其中含有乳酸菌,生津止渴,消食健胃,清凉泻火,后来人们便故意将米泡酸做粥食用,一年四季几乎离不开酸米饭,也由此有了另一个说法,因为爱吃酸粥,河曲的女人天生丽质,即使不用化妆品皮肤也白嫩细腻。

02

传统春节的特色菜肴:六六八八

在河曲,有一道久负盛名并延续至今的传统春节食谱,那就是六六八八席,六六八八,是指分别为六个炒盘,六个蒸碗,或八个炒盘,八个蒸碗的菜品搭配,比如豆腐丸子、小炒菜、樱桃肉、红条肉、酥鸡肉、猪焖肉、八宝粥、糖山药、清蒸羊肉、过油肉、鸡块、熘鸡片、河曲小炒、粉漂丸子等等,让人直流口水、垂涎三尺,是勤劳智慧、热情好客的河曲人民创造的民间传统宴席,也是河曲人每年春节餐桌上必吃的家常菜。

03

驴肉碗托

碗托是河曲有名的传统特色小吃之一,河曲人几乎都是吃着碗托长大的,而驴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这句话是对驴肉的最高评价,这两样一结合,就形成了河曲一道独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驴肉碗托。鲜香的几块薄片驴肉再配上地道的河曲碗托,再淋上蘸汤,简直是再美味不过了。

河曲美食还有焖面、搁锅面、稍美、糖麻叶、长豆面、油糕粉汤、羊杂碎、剔尖儿等等,除了这些还有特色风味小吃:盐干烙、杏瓣、海红瓣、面皮等等每一样都忍不住口舌生津,口水直流。

河曲用它独特的魅力小吃吸引着来自世界不同的客人,或许很多人是通过河曲美食、河曲文化、河曲美景来认识了河曲,了解河曲。河曲正用它的智慧,用它的地理环境,用它的一方水土养育着这一方人们。

近年来,河曲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兴县、绿色发展”的理念,把建造人文景观与文化内涵和市政建设完美结合,立体式、多层次、全景化打造宜居、宜业园林县城,还将充分利用县内黄河与长城“双龙交汇”的资源优势,依托“一带八点三宝”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积极创建临隩公园国家4A级景区,建成“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推进“五城联创”,挖掘“西口、黄河、长城”文化,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和美丽宜居乡村,着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做大做强全县的文化旅游产业。

如今,“城在园中建,水在城中流,家在绿中住,人在景中行”的美好愿景已经成为河曲儿女的真实生活感受。一个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三晋强县,正在长城脚下、黄河之滨卓然成长。

欢迎大家到河曲做客!

鸣谢

河曲县广播电视台台长张宝元、河曲县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赵圆(录制)

记者

王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