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郝杰作品,这在其三部中是最为中规中矩的一部,其形式感比处女作《光棍儿》要差些。题头字幕如下:谨以此片,献给二人台以及中国西北晋陕蒙冀地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人们。。。(由片头题字到电影的标题,之间有着不同表达外延的缝隙,这应该就是电影主题表达上的张力吧,其实这也挺好的)电影一开始是彩霞满天的夏日傍晚的空镜头,由上而下的摇,北中国苍莽荒凉的地貌被黑黢黢的色块掩盖,这样的全景显现,倒恰切的隐喻了其地之上文化中的或大喜或大悲而绝无中间过渡状态的样貌。紧接着是手持摄像的探头探脑的以铁蛋儿的视角看美姐蹲厕所的镜头。幼小的孩童,天真无邪的初步认识男女和性。当然,这部片子不再像光棍那样满屏荷尔蒙,已经迅速越过了青春期而奔向中年式的静观的文化呈现。这在一个年的导演而言,还是有些学大人样,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挖掘有时绷得太紧而显得不那么自然。譬如在情节的设置上,较前一部略显从容,可还是有些为追求故事,节奏快了一点,且对传统的把握并是不特别准,小的情节点运用尚可而不是精彩与惊艳。看片头片子在金马奖上拿了一些奖项,还是有为了拿奖而以古老的张艺谋和贾樟柯为模本的创作影子(在《光棍》里贾樟柯的名字出现在片尾的字幕里,可见这种传承式的的模仿是存在的)。借鉴是成长的第一步,姜文的电影尤其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不也是总在向某些导演致敬吗。不管怎样,以传统的二人台为展示对象,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敬意的片子还是不多,值得赞扬,可以说,80后导演接过了上一代的接力棒,文化传承的问题得以解决。以此种小众的传统艺术形式来吸引眼光并注目于这个听起来比东北二人转要婉转凄凉、充满男欢女爱的底层民间的文化质素的艺术形式,电影的出品就是成功。以前只是听说过二人台这个流转于内蒙晋北之地的艺术样式,通过两部电影对它有了一点点的了解。较之二人转它与西北民歌更为接近,音调婉转、苍凉,近似西北的花儿,直陈生活的喜怒哀乐,少有花儿与信天游的远近取譬也较少二人转的丑角之装傻充愣的表演。因为源于底层民间,且在广袤干旱、沟壑纵横的高原山地,其高亢激越与低哀婉转相协,以性作为基本的苦闷抒情与表达方式。民间艺术原生态的质朴诙谐较之案头的知识分子精致的艺术样式,更多人的气息。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学艺术总是以滥觞于民间始,精致糜烂于知识者终。或许这个观点过于武断,但是有时越发看不起知识分子精致的与生活严重脱节的东西。《美姐》似乎就存在于质朴民间与知识者案头之间。它的镜头配乐更精致些,较之光棍的粗粝中见个性,多了长大几岁的沉稳。我还是认为这是导演想要片子诞生、获奖而多方妥协的结果,像极了我们尴尬的人生。导演故意在张家口农村(似乎这次是怀来县,片尾字幕有)以前辈张艺谋的审丑模式来表现。张被骂向西方讨奖的东方主义式的拍摄,以东方审丑为其文化趣味。《美姐》里面,三人磕头求雨的镜头,颇有张艺谋的韵味,只是没有更进一步的展开。食色性也,在底层民间没有这样的深刻总结,可有这样的祖辈流传的无意识的行动。吃,在电影里展现过好多次。尤其是美姐一家首次由口外回来,在莜面窝窝和面糕的美食前,大家一言不发,端着大碗吃得稀里哗啦,这样的镜头,以不事雕琢的本色,倒很能治疗城市某类人群的厌食症。吃着粗粮,喝着凉水,照样茁壮而水灵。但是美姐老公一回家就扛着美姐急不可待的上床,搞得有些为凸显原始意味的文化而做作。大女和铁蛋日日混在一起,在以所谓的60年代的文化景观展示给人看时,80后的导演以假乱真的功夫还是不到家,在这样的穿帮之下,暂且按照写意的形式看吧。性在《美姐》中穿了一个小小而透薄的亵衣而来,不似《光棍儿》里那么招摇,一切就是为了性的欲望,种的繁衍反而只是娱乐的产物。高高凸起的男性生殖器一样的石柱,导演的镜头运用的使其颇具动感,是想幽默一把吧。大广角的运用,硬生生把一片沟壑给塑造成女性生殖器的形象。这样的镜头,还是和张艺谋类似,只不过更为粗鄙些。80、90后的观众估计对这些有些不习惯,他们是行动的一代。20出头的后生铁蛋儿,导演给找了一个50岁的大叔来饰演。莫非是要主动离间观众、不使其有强烈的代入感?这样是对的,男主丑一些更让人注意他的“表演”而不是演员本人。看电影和阅读小说多了,《美姐》中的一些小桥段就觉得似曾相识。村里演电影那场戏,多像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歌舞团抢了二人台的观众,不就是贾平凹《秦腔》里的情节吗。好在导演基本把这些都化成了自己的东西。大量的二人台表演填补着甚至是延续着电影的情节叙述,因为二人台是真正的主角,余之均为它的陪衬而存在。铁蛋儿对美姐的儿时亲昵,成为朦胧的性的启蒙发轫,与大女的恋爱失意,使其把人生的苦闷徘徊灌注于性的另一种升华之中。艺术,即使是如此让现代人不屑的泥腿子的荒腔野板的胡踢腾的玩意儿,也可以使那一方水土之下的民众如痴如醉。你看那一场场在朔风露天中的演出,一次次大姐大嫂们明里暗里的对铁蛋儿的骚情勾引,男男女女追着打游击的草台班子那股子依依不舍,铁蛋儿的满腔思念,幻化为一根筋的艺术追求。三女自小痴情于铁蛋,可是他心里已经装不下其他。恍惚中,想到了田汉的《名优之死》,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你才能懂得田汉的荡气回肠。即使是塞北朔漠,现代的风也会飘然而至。当铁蛋们的二人台剧团也唱起了流行歌,跳起了现代舞,传统的没落势在必然。在三女苦追无果后,铁蛋终于失意回家。在炕上一家三口,温馨却充满凄凉。镜头一转,流云飞转的二人台舞台,笛子与胡琴依然无声演奏,叠化的镜头里又出现了儿时的铁蛋,奔跑在向日葵盛开的夏日之中。蓝天白云,干涸贫瘠的土地,悠扬的艺人们的板眼节奏的清唱。。。任时光悠悠,江河日下,连绵不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