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县隶属于张家口市,地处河北省西北部。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太仆寺旗、正镶白旗、化德县、商都县接壤,南部同张北、沽源、尚义三县毗邻。县域广80公里,袤62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康保县辖7镇8乡,个行政村,个自然村。年总人口28.3万,其中农业人口23万。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北部、东部为丘陵区,南部为波状平原区,平均海拔米。康保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二人台艺术之乡。旧石器时期约一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属旧石器文化晚期。远古传说时期据上古时期的书籍记载,古将中国依山川大势划分为九州(非行政区划)地域,冀州为九州之首,地域十分广阔。其地向北直抵塞外阴山下,康保境域有阴山支脉横贯康保县,故属冀州。
夏(约公元前年至约公元前年)属冀州。商(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属冀州,为鬼方活动区。鬼方乃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部落,远自商、周,下至春秋,与中原一些王国有战争,但亦有交往,并互通婚姻,周以后不见于记载。西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仍属冀州,仍为鬼方活动区。春秋(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为东胡等游牧部落活动区。东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北方民族,南邻燕国,公元前年为燕将秦开所破,北退千余里。其后,燕国沿北部边界修筑长城,置上谷郡。康保地域属之。战国(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属燕国上谷郡北境。战国后期,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东胡后东进,康保地域为匈奴游牧地。
秦(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为匈奴游牧地。西汉(公元前年至公元25年)属幽州上谷郡。汉初,高帝刘邦北征失败,被迫跟匈奴和亲,划分疆界,实为匈奴帝国左贤王管辖之地。武帝时北击匈奴,大破之。复归汉,属幽州上谷郡。东汉(公元25年至公元年)初为上谷郡北境。为了避免匈奴的杀略,光武帝刘秀弃上谷郡女祁县(今赤城县南部雕鄂一带)北境余里,包括康保地域。徙上谷等郡吏民六万余口于居庸、恒山以东。匈奴左贤王部得以转居塞内。康保县境复属匈奴。三国(公元年至公元年)北方为曹操所建之魏国,辖十一州。康保地域属幽州(今北京市延庆县)之北境。康保地域实为乌桓、鲜卑等民族活动地和游牧区。
西晋(公元年至年)康保地域为拓跋鲜卑活动地和游牧区(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年至公元年)当东晋偏安于江南时,北方陷于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康保地域先属鲜卑部建立的代国。后公元年属拓跋部所建北魏政权之上谷郡。南北朝时期(公元年至公元年)北魏初,为拱卫首都平城(今大同),在北部沿边设六个军事据点,外御柔然,内制高车,称六镇。初期康保地域为高车、丁零人活动地区,后属北魏怀荒镇(驻今张北县)防地。北魏亡后,康保先属东魏幽州地,后属北齐北燕州之北境。北齐天保三年(年)后为北方游牧民族突厥势力范围。
隋代(公元年至公元年)为突厥活动区。唐代(公元年至公元年)地属突厥地域,隶属单于都护府(唐朝建立的六个重要的都护府之一,是管理北方边疆的重要机构。)下辖的的桑干都督府。后为室韦、契丹等民族活动区。五代十国(公元年至公元年)契丹活动区,后为契丹族所建之辽国领地。辽代(公元至公元年)辽分为上京、中京、南京、西京、东京5道。康保地域属辽西京道奉圣州管辖,治所在永兴(今涿鹿县)。金代(公元年至公元年)金承辽制,改西京道为西京路。康保前属西京路,恒州威远军节度使地(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正兰旗),后置西京路抚州镇宁军节度使地(治所在今张北县城),康保为其辖地。年后为蒙古势力范围。
元代(公元1年至公元年)属直隶中书省隆兴路,皇庆元年(年)10月改为兴和路,路的治所在高原(今张北县),宝昌州所辖。元代对于蒙古始终视为根据地,不肯放弃,而察北一带草原,亦于此时渐渐开发。明代(公元年至公元年)隶属京师大宁都司,初为开平卫之兴和守御千户所(治所在今张北城)治地,永乐二十年()后,为鞑靼诸部落驻牧地。明季为蒙古察哈尔部游牧地。年后为后金势力范围。清代(公元年至公元年)属直隶省口北道。雍正二年()7月,设置张家口理事同知厅,主要处理汉民与蒙人之间交涉、诉讼等事件。光绪七年()改张家口厅为抚民同知,康保地域属之,为镶黄旗牧地。
光绪二十八年(),正式允许蒙古王公放荒招垦,自此蒙人始肯自动开放牧地,招来汉人。与汉族移民继续北进相对应,蒙古牧民不断北移,赶着牛羊向未垦地迁徙。中华民国(年至年)民国元年(),仍袭清制,为直隶省口北道统辖,康保境域属口北三厅之张家口厅(今张北县)。民国11年(年)4月,由张北、商都两县析置康保招垦设治局,驻今康保镇。将张北县之马连渠克公、商都牧群等地和原察哈尔部左翼四旗及右翼正镶黄旗东半旗牧地划归康保没治局。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对日宣战。12日苏军普列耶夫上将指挥苏、蒙联军进入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