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曲儿到二人台,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
起初,人们并非是要自觉地去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只是由于山曲儿唱了若干年若干代之后,有的人不再满足于这种“自说自话”,渴望进行更大范围的交流。于是,劳动之余,农闲之时,雨雪之日,不耐寂寞的人们便三五一群,七八一伙,或聚集于某个公共场所,或相约于某个光棍汉的炕头,纷纷展开自己的歌喉,倾吐自己的喜悦或悲苦,并辅以枚(笛子)等乐器的伴奏和“舞鞭”“耍扇”等秧歌舞蹈动作,使整个演唱变得像模像样起来,俗称“打坐腔”。
在围观者的喝彩鼓励下,演唱者信心大增,便又走下炕头,走出院门,出现在水旱码头、村落街头、田间地头以及节日庙会、红白事筵等场合。他们的表演无须舞台之类的专门演出场地,有把椅子就行,甚至连椅子也不要,就那么站着唱,站着演,所以又被称作“打地摊”。
这一表演形式一经出现,便被纳入“社火玩艺”之中。“社火玩艺”是河曲民间逢年过节文艺演出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凡有音乐伴奏的如秧歌、道情等,通成“打玩艺儿”;纯舞蹈性质的如龙灯、旱船等,通称“耍玩艺儿”;花灯、烟火等则通称为“社火”。
渐成雏形的二人台在其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又借鉴和汲取秧歌、高跷、道情、八音会等姐妹艺术的有益营养,表演手段日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