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清走进大美榆阳

ios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543.html

走进大美榆阳

赵振清

榆林市在未升级之前它的行政区名称叫榆林地区,共由十二个县组成,南六县(绥、米、佳、子、吴、清)在年以前属于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北六县(榆、神、府、横、定、靖)属于国统区。建国后北六县和南六县分别成立榆林专区和绥德专区。后来又把两个专区合并在一起。榆林地区的轮廓像一个钝角三角形,而榆林县正处在这个三角形的中心处,榆林城由于有这样重要的地理位置又是明长城上的九边重镇,很自然地把榆林地区的行政公署由绥德搬迁到这里。

榆阳区最早其实与鼓楼区、青山区、上郡路、新民楼等同一级别,不知是着了好风水的道还是因名字响亮的原因,现在的榆阳区竟然是过去的榆林县所管辖的全部区域。

年5月成立绥德、榆林两个专区。年10月撤销绥德专区,将所辖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六县并入榆林专区,子长、延川并入延安分区。

年改为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年9月2日,榆林县改为县级榆林市。年7月1日,榆林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立地级榆林市,原县级榆林市改为榆阳区。

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定组合或改名我想也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因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每次改朝换代,不仅人事发生变化,行政区划及名称甚至地名都要发生变化。这样给后人研究历史造成很大的麻烦。

(1)边塞重镇。

榆林城在明朝以前没有明确的历史纪录。

成化7年()增立榆林卫,成化9年,延绥镇迁驻于榆林卫城。

年,余子俊任延绥巡抚,筑延绥长城里,确保了西部边防。并且把延绥重镇由绥德迁往榆林。

因此上说,榆林是由明长城防御体系中一个军事重镇发展起来的。延绥段明长城从东北部府谷县墙头村起向西南,沿着毛乌素沙漠南沿一直到定边县花马池乡,沿途的36个营堡统归榆林卫管辖,可见其重要的军事价值。城北的镇北台,是长城四大墩台之一,驻重兵把守,至今都驻扎着军队。

榆林城南是黄土高原的黄土丘陵区,属于农业区,城北是毛乌素沙漠草滩区,属于牧业区,榆溪河穿城而过,这样的自然环境为榆林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明朝初期,退守漠北的元朝蒙古贵族虽然没有力量大举南进,但经常派小股骑兵搔扰明朝的北部边境。这样的现实促使朝廷下决心重修万里长城。

明朝廷西北长城防御体系的建立,有效地轭制住了蒙元蒙古贵族的骑兵肆意南侵,随意抢掠北方边境线上的城镇……这样也才有了二百年以后的隆庆议和。

清朝时期,虽然汉族与蒙古族同归于大清王朝,但统治者实行民族隔离政策,长城一线以北划出50里宽的禁留地(黑界地),汉人和蒙人均不得入内耕种或放牧。为了管理这一地区,清朝统治者仍然在长城一线的重要堡寨驻有看守军卒和行政管辖机构。

年二月,康熙率兵再次亲征葛尔丹,亲临宁夏作战。西渡黄河,途经府谷,驻跸榆林,把榆林城作为清军的后勤补给站。他被榆林这座边城所感动,并且留下七言诗一首:

七律《出塞并序》:

沿边山行,冈岭崎岖,黄沙弥望。因自榆林镇取道塞外,沙浅途平,水草咸便,且十二日之

程减半得达安边堡,书以记之。

森森万骑历驼城,沙塞风清碛路平。

冰泮长河堪饮马,月来大野照移营。

邮签纪地旬余驿,羽辔行边六日程。

天下一家无内外,烽销堠罢不论兵。

从序文可知,西征大军从保德渡河后,由于山路崎岖,加之黄沙满目,因而南下取道榆林而西行。此后一路沙浅途平,水草便利,因而抵达安边堡的日程比预计的十二日减少了一半。

明国时期,陕北军阀井岳秀割据榆林20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具有多面性,他既有围剿红军的罪恶,也为维护蒙汉团结、捍卫边疆统一做出过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榆林驻扎着国民党22军高双城的部队,担负着黄河河防的艰巨任务。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两次攻打榆林都没有攻克,可见榆林是一座坚城。年6月1日国民党22军军长左协中率部起义,榆林和平解放,从此回到人民的怀抱。

(2)向沙漠进军。

榆林城东有东沙西有西沙,东部的沙漠抵近城墙,西部的沙漠抵近榆溪河,北部是绿洲,有榆溪河灌溉发展农业,南部临近黄土丘陵区。

从大的方面看,榆林城南是黄土丘陵区北面是沙漠草滩区。明清以前汉族人在南部山区从事农业生产,游牧民族在北部从事放牧活动造成沙漠化。清朝康熙帝开放禁留地以后,大量汉民涌入北部草滩区开垦土地发展农业造成沙漠化更加严重。当然这种沙漠化也与气候变干燥有相当大的关系。据历史考证,隋唐以后我国北方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了……所以说毛乌素沙漠也不是短期形成的。

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和《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有关地区成立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其中一个就在榆林。在《向沙漠进军》这篇文章中,他还专门指出,榆林地区的沙漠年平均降水量在毫米左右,沙丘10厘米以下就有湿沙层,种草种树成活率有保障。他为榆林乃至全国吹响了向沙漠进军的号角。从此榆林人民开始了长期的大规模的治理沙漠的斗争。

过去,榆林地区北六县均有沙漠分布,尤其榆阳、神木、定边、靖边分布面积很大。大集体时代每年秋冬到第二年春天都要进行大规模的防风治沙植树造林活动。各公社以生产队为单位,长期不懈努力,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沙办法。第一步固沙,第二步种草,第三步植树。固沙的办法很多,其中扎网格状草障最普遍。固定住流沙以后再种草植草皮,一般种植适应沙漠生长的沙蒿沙蓬沙达旺苜蓿等,过几年有了植被之后,再种柠条沙棘沙柳红柳等灌木和栽植柳树杨树榆树松柏等乔木。

沙漠是人类的敌人,它向人们进攻的武器就是风和沙。沙丘在风力作用下不断向前移动,能够掩埋农田、道路、房屋、村庄等。每年春季刮大风,农田里的青苗遭受风沙袭击最严重,或埋没或打坏、甚至连根拔起……沙区的农民有时要补种两三遍才能有一点微薄的收获。此外,沙尘暴对空气质量及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所以说,不能把沙漠治理好沙区人民就没有好日子过。榆阳区(原为榆林县)是过去受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北部沙丘连片,漫漫黄沙一眼望不到头,只有河流两岸或滩涂低地才有农田村庄,沙漠大大压缩了人们的生存空间,可以想象百姓的苦日子是怎么过的。

榆溪河自北而南流过榆林城,她是从毛乌素沙漠流来的一条河流,榆林城这颗塞上明珠是因榆溪河而诞生的。从榆林城的区域命名就可以看出是一座沙漠城市。东沙、西沙,说明榆林城东西都是沙漠;北郊、南郊,说明榆溪河从北向南流过,北面有耕地,南面也有耕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榆师读书时,亲身领受过每年春天沙尘暴的厉害,刮大风天气昏天黑地,人睁不开眼睛,沙子打在脸上生疼,大街小巷落满了黄沙,学校教室的桌凳上、宿舍的床铺上都是沙子。人出去一次回来满嘴沙粒,必须漱口。

校园地都是沙田,贫瘠得很,我就没有见过长得象样一点的庄稼和蔬菜。吃喝的东西不可能全部远程运输,本地产不出来老百姓只能过半饥不饱的苦日子。偌大的榆林城没有一家象样的饭店,走进去也就是那么几样吃食,少有选择的余地,惟有“汤”多,炖羊肉被水煮羊肉片汤代替,羊杂碎被土豆丝粉丝汤代替,大烩菜被山药白菜汤代替,就是榆林名吃拼三鲜也不过是一碗汤而已。白面怎么吃?——土豆丝里抓几把搅拌起来上锅蒸出调上油泼辣子,味道虽好,其实不过是变着法子吃土豆罢了。有一句谚语概括了当时市民们的生活状况,“穿得好走得快,肚子里装着酸白菜。”

乡下农民生活就更苦……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沙区各乡镇把沙漠划分给各自然村,各村再承包给农户进行治理,实行“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沙漠的治理速度就更快了。过去的榆——神——府公路,榆——靖——定公路,都要避开沙漠绕道南部的黄土丘陵区,现在直接从沙漠中穿过,原因是沙漠有了植被,不再怕黄沙掩埋公路了。

(3)发展中的新榆阳。

年6月29日下午,我与府谷作协王树强班培红二同志作为府谷代表应邀回榆林参加《陕西农村报》主办、榆阳区区政府承办的“陕西乡村文艺创作座谈会暨文艺名家走进大美榆阳采风活动”,参加会议和吃住的地点在榆林城开发区人民大厦大酒店。

那天下午正逢是一个下雨天,铅灰色的云层低垂着,雨不大,一会儿下一会儿停,我们坐着中巴车在榆府新公路上飞驰。我心情特别高兴,正好欣赏美丽的塞北风光。公路两侧的丘山林草丰茂郁郁葱葱,车过神木以后进入过去的沙漠区,但起伏连片的荒凉的沙丘不见了,到处都是树林草地……我有意识地想寻觅一片沙丘,可是最终也没有看到。

中巴车下了高速公路,进入榆林城,只见街道两旁树木葱茏、绿地频现,哪怕走在街区小巷也能看到花草树木。称榆林城为一座花园城市一点也不过分。市民居住的庭院或房屋的阳台上也普遍摆放着盆栽花草。绿色植物给人们带来幸福生活的理念已深入每个榆林人的心中。

晚上登记入住人民大厦酒店。该酒店位于高新区明珠大道,主体建筑为八角十六层,配套建筑有两栋四层小楼和一处小园,内有假山亭子,草坪垂柳。人民大厦酒店绿化也很好,里边除了道路和停车场,园林绿化面积也很大,环境优雅、设施齐全,是榆阳区唯一的五星级酒店。

来客在一楼大厅登记后拿着住宿登记单和房卡乘坐电梯上到所在楼层,早有服务员接到吧台电话等候在那里,报出房号服务员带你找到该房间刷卡开门。房间干净整洁,席梦司床铺,有卫生间洗澡间,闲着没事干还可以看电视。餐厅在一楼和二楼,全部是自助餐,炒菜、面食、米饭、粥汤类、奶蛋类、瓜果类,应有尽有。食客排队选择自己喜欢吃的饭菜挟在盘子里坐到圆桌旁享用,吃完再喝一小碗粥汤就好了。这样的用餐方式既使宾客吃得好,又没有浪费掉食物,值得提倡。

第二天,6月30日上午9点至11点30在人民大厦二楼宴会厅西会场召开会议。本次座谈会参会人数50多人,来至全省的文艺名家、陕西日报社和陕西农村报社的领导、榆林市委宣传部及市文联和市作协的领导、榆阳区委区政府区宣传部区文联区作协的领导干部等。

会议由陕西农村报社总编辑由文光主持。开场活动表演了榆林小曲。接着榆阳区领导致词。陕西农村报社社长贺小巍介绍文艺座谈会相关情况。陕西农村报社副总编辑李赞宣读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对大会的贺信。陕西农村报编辑出版中心副主任辜希静做陕西农村报乡村文艺创作年度报告。名家代表交流发言。榆林市委宣传部领导向采风团队受旗。最后参会人员合影。

各位文艺名家和领导们的讲话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提到了乡村文艺创作的问题,可见乡村文艺创作在整个文艺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此次由这么多文艺名家联合组织起来“走进大美榆阳”参观采风,一是让大家感受榆阳新貌新变化,二是表明对乡村文艺创作的足够重视吧。

下午2点30组织全体参会人员在榆林城区文艺创作采风。三辆中巴车载着大家穿街走巷,欣赏榆林城的风光。第一站是陕北民歌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的大门,第一眼看到的是七层高的博物馆大楼,高大辉煌,色彩鲜亮,线条分明,建筑风格独特。大楼向东竖立着的“陕北民歌博物馆”七个赤色大字格外醒目,有人说这是著名诗人贺敬之老先生题写的馆名。

走进博物馆大楼,展室很多,分类排列,各个展室都有解说员向大家介绍。图片、文字、影像、实物、原生态演唱应有尽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大致分为陕北民歌起源发展历史、陕北民歌的地域分类介绍、民歌演唱的著名歌手和著名歌曲介绍、不同地域的陕北民歌原生态演唱等。例如,榆林小曲、府谷二人台、绥米信天游、定靖蒙汉调等。名曲有三十里铺、兰花花、爬山调、赶牲灵、黄河船夫曲、打夯歌等等。陕北民歌是陕北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的农民在闭塞贫穷落后的生存环境下痛苦地生活着的人们发自灵魂深处的咏叹!也有抒发男女爱情的悲欢离合……

参观完陕北民歌傅物馆我们又来到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展馆。这个展馆主要介绍榆林市12个县级行政区内从历史上到现代走出榆林的名人,介绍他们的人生履历及事业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例如上海大公报创办人张季鸾、香港实业家林逸夫、国民党将领杜聿明、革命烈士赵镈、当代著名企业家折生阳等人都赫然在列。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来介绍。

我们还参观了中国算盘博物馆,据说是全国唯一的一家算盘博物馆。里面收藏着从历史上到现代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算盘一万多件。

此外还参观了陕北民俗博物馆和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晚饭罢,又在人民大厦二楼宴会厅西会场召开了创作研讨交流会。在会上各地参会代表都各抒己见,众人讨论,气氛活跃,令人振奋。

第三天,7月1日全天下乡采风。8点出发,车行30分钟大家来到榆阳区轻纺产业园。该园位于榆阳区城东15公里,规划占地面积亩,是榆阳产业园区“一区八园”,其中一个“园中园”。中巴车在一栋楼前停下,我们下了车看到楼门前挂着“榆林市红柳制衣有限公司”的牌子。上到三楼进入制衣车间,只见50多名女工每人操作一台缝纫机,一个工人只负责一道工序,两只手和两只脚不停地动着,向她们问话也只是低着头回答,不能停下手中的活。这是一个专门生产羊毛裤的车间,厂房的一侧堆满了刚缝制好的羊毛裤,质检人员正在检验产品的质量,不合格的又拿回去反工。陪同参观的园区领导说,这里的女工待遇很好,吃住在园区,有家属房、幼儿园和小学、卫生院等服务设施,还配套了水、电、气、路、通讯等基础设施。

我们参观的第二站是榆林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该公园位于榆林城东北30公里麻黄梁镇,属佳芦河流域,景区面积37平方公里,核心景点是店坊水库。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为4A级景区,国家唯一认证的研究黄土高原地质变化历史的基地,是陕西一处省级地质公园。

麻黄梁镇是榆阳区海拔最高的地方,处在南部黄土丘陵与北部沙漠草滩的交接地带,有黄土峰林地貌景观,第四季地层剖面,沙漠地貌和古生物化石等四大地质遗迹。

中巴车在宽阔的柏油公路上驰骋,两侧都是碧绿的田园,不时有村庄闪过,有一位当地人说,4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不毛沙滩,现在都变成了良田。南方来的同志想看沙漠,当地人都说只有沙漠旅游景区才有沙丘,那是专门保留下来的,游客可以骑骆驼溜沙坡玩……

来到麻黄梁镇时大家以为景区到了,导游说还要走十几公里土路才能到达……沿途碰见很多挖掘机和拉土的汽车,当地人说那是麻黄梁工业园区正在搞基建……果然上山的路很难走,中途又碰上修路,大家正在着急的时候有人说店坊到了。

众人在混乱中下了车,只见一座像黄土峰林一样的水泥混凝土尖塔直刺青天,黄土层一样颜色的塔身正面书写着“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几个棕色大字。它的向东背面就是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博物馆。建筑造型像不规则的正方体、长方体堆砌在一起。博物馆掩映在茂密的树林中,环境十分幽静。走进大厅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地球仪在自转,三维电影展示,介绍地球地质历史,几千万年前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展室内,有黄土地层实物标本,各种岩石层、煤层等,各种矿物层,陈列着各地的岩石标本和矿物标本等。

参观完博物馆大家又来到观景台欣赏美丽的人工湖。只见碧绿的湖水被周围褚橙色的山峦环绕着,景色十分壮观。人们纷纷拍照留念,以那壮美的湖光山色为背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拍下这难忘的瞬间。

中午来到金鸡滩镇,这里过去是沙漠中一块水草丰美的地方,现在发展得也不错,包茂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十分便利,金鸡滩工业园区是“榆阳八园”之一,发展农业的条件也十分优越,工农业产值在榆阳区各乡镇名列前茅。

午餐地点安排在金鸡滩镇镇政府食堂。吃罢饭又参观了金鸡滩镇白舍牛滩村美丽田园。这个行政村的农民都搬迁进了村委统一修建的新农村,整齐的别墅群拔地而起,家家居住着小洋楼。我们还看了舍饲养羊和蔬菜大棚。亲口尝了农民採摘来的新鲜瓜果。其中新品种的西瓜、小瓜和葡萄口感很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还看了陕西大地种业农场和展厅。这个农业公司彻底抛弃了传统农业的耕种方法,全是新理念,新体制,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新操作。例如我们看到的万亩玉米种植基地,就是把过去的荒沙丘推平,也不进行土壤改良,也不施肥,直接在沙地上种植玉米。采用滴灌技术,只见玉米地里铺着纵横交错的塑料细管,管壁上有针眼大小的细孔往下滴水,每一棵玉米的根部有一小片湿地,据知情的人说,用一种植物营养液按比例加入浇灌的水中,滴入玉米的根部,远胜过上肥料。看着这绿色无边长势喜人的玉米,令人拍案叫绝!

最后来到小纪汗乡参观了十万亩樟子松基地。这个国营林场在几十年前还是一望无际的荒凉沙丘,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现在变成了榆阳区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

听陪同的榆阳区领导介绍,上个世纪50年代榆阳区森林覆盖率只有0.98%,2/3以上的土地为沙漠,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从那个时候开始,地方政府长期坚持抓植树造林种草治沙的工作,使自然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现在榆阳区的森林覆盖率已增长到45.8%,大大改善了生存环境。可以这么说,我们今天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种草种树、绿化沙漠换来的。

今天的榆阳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彻底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工业、农业、商业异军突起,教育、医疗、卫生等全面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去年()工农业总产值为(GDP).64亿元,财政收入为.90亿元,排名在陕西省各区县的前列。

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不变,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不变,就能够团结人民依靠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无往而不胜!

.11.29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5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