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故事内蒙古地区最早的二人台ld

内蒙古地区最早的二人台“小班”台柱子—“万人迷”张根锁

作者:张洪松

一说起二人台,人们都很熟悉,知道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生活在这几个地区的人们大多还能哼唱几句。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其中西路二人台,初名“蒙古曲”“打坐腔”“打玩艺儿”“小玩艺儿”,主要流行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榆林地区、忻州地区。在清咸丰年间,由土默川平原一位杰出的民间艺人云双羊(公元—年),将坐腔的形式搬上舞台,逐步形成了有唱、念、表演、服饰和剧情的戏曲门种—西路二人台,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特别是土默川平原上喜闻乐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剧种,使二人台这种产生于农耕文化的民间艺术与草原文化融合起来,从而成为草原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说到这里,我们不能忘记凭着对民间艺术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为二人台艺术的创立、发展做出贡献却已经湮没在历史烟尘中的民间艺人们,说起西路二人台创始人云双羊,就不得不说起师从云双羊的张根锁,他艺名“锁锁旦”,绰号“万人迷”,正是他与云双羊等人组成的“小班”是最早出现的二人台班子,他曾是不可或缺的台柱子,二人台最为杰出的旦角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大青山煤田开发的历史紧密相连的石拐地区在清雍正年间,当地居民掘煤燃火,即揭开了大青山煤田开采的历史,到乾隆年间,煤炭开发已初具规模,大、小煤窑达八十余处,来自山西、陕西、河北的农民迫于生计走西口,不断涌入石拐地区,租地、开煤窑。到了乾隆时期,已有煤窑八十余座,石拐地区成为走西口的人流聚居之地。同时,由五当召一世活佛阿旺曲日莫(清代驻京八大呼图克图之一,称“额尔德尼·莫日根·洞科尔·班智达”,享受黄教四顶柱之一的尊称)主持扩建的五当召,经几代活佛多次扩建,五当召成为各地信徒和蒙古族王公、台吉等上层人物的祈福圣地,也是内蒙古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藏传佛教最高学府和唯一实行政教合一的寺庙。伴随着五当召的兴盛,作为当时去往五当召唯一通道的石拐地区宗教活动和商贸活动日渐频繁,石拐地区渐渐发展成为旅蒙贸易的集散地,根植于群众生活的山西、河北、陕西等各地很多的民歌、戏曲曲种也开始在石拐地区传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根锁,清朝光绪四年(年)生于石拐区的一个贫困家庭,自小就开始了游荡的打工生涯,给人放羊、到煤矿打短工、在五当召膳召地内打长工,他天生一副好嗓子,嗓音清亮。在打工生涯中很快学到了内蒙古、山西、河北、陕西等各地很多的民歌、戏曲曲种,特别是善唱地方民歌小曲,由于其演唱紧贴群众的现实生活,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在当地小有名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时生活在土默川平原的西路二人台创始人云双羊,因自小幽默诙谐,嗓音嘹亮圆润。各种蒙汉小调经他一唱,别具风味,百听不厌。逢年过节及喜庆之日,当地农牧民大都邀请他赴席演唱,宴席顿生热闹。时人尊称其为“老双羊”。已经在打坐腔的基础上,吸收民间社火踢股子和跑圈子的秧歌表演,将草原上盛行的丝弦坐腔民间艺术成功搬上舞台,并发展成为化妆演唱,开创了在演唱中使用乐器伴奏并进行化妆表演的形式,也就是早期的二人台,在土默川平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和各盟旗王爷和贵族的喜爱,足迹踏遍土默特旗、乌拉特三公旗、准格尔旗、达拉特旗及四子王旗,走到哪里,总受到当地农牧民热烈欢迎。

(未完待续)

主编:薄羽飞

筑城垒墙靖边土胡服骑射昌国运——武灵王与赵长城(下)

筑城垒墙靖边土胡服骑射昌国运——武灵王与赵长城(中)

筑城垒墙靖边土胡服骑射昌国运——武灵王与赵长城(上)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