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
冯二来、李桂滋/文
三弦是一种弹拨乐器。三弦有三根弦,分琴头、琴颈、琴身;琴身两面蒙以蛇皮,琴颈为指板,比较长。南方三弦一般长95cm,称为“小三弦”,北方的三弦一般长cm,称为“大三弦”。
演奏三弦,左手按弦,右手指弹弦或用拨子拨弦,其指法源于琵琶。由于三弦琴无品,弹奏旋律时音域间高低变化自由,可奏出各种滑音,在所有说唱、戏曲和歌唱伴奏中,都能很好地起到衬托作用,在转调和演奏有伴音的乐曲时尤为灵活,最宜于演奏抒情的旋律和激昂的曲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相较于其它乐器,学习弹三弦更容易一些。地方上有种说法“千日胡胡,百日枚,烂蛋三弦一早起”,说的就是学弹三弦不难,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了,其实弹好三弦也并非如此容易。
50年代初,出于喜好,自幼学弹三弦的高家墕村人曹保就经常徒步二三里到黄甫街参与几个人凑合的吹拉弹唱。后来黄甫成立了业余剧团,曹保和黄甫前村的贾埃元成为剧团乐队的成员,主弹三弦。曹保弹凑三弦牌子曲《碰梆子》、《巫山顶》、《推碌碡》、《吊棒槌》、《九连环》、《双倍调》、《喜相逢》和《捏子板》等则更胜一筹。
黄甫后村人王墩厚一生从教,现己年逾八旬。当年二十出头的王老师在海则庙瓷窑沟教书时,学校闲置一把旧三弦,闲时他就自学三弦消遣,后来又请教于黄甫人樊凯(府谷剧团文场拉二胡主要成员),业余爱好加投师苦练,王老师已成为府谷县境内非常有名的弹三弦高手。王老师在乐器上是个多面手,弹三弦更有其独到的一面,他可以自己编写内容,也可以自唱自弹登台表演。时至今日王老师还能在手机视频上发一些自导自演、群众喜闻乐见的三弦弹奏小段子。
现在手机普及,不少弹三弦爱好者常可借助手机发段子。高家墕村退休教师鲍振明就少不了赶时兴,发段子,分享同乐。
现在农村人大多进了城,孩子们在校学习或参与校外培训班学习乐器的很多,只是弹三弦多被电子琴、打扬琴、弹钢琴等所取代,能弹三弦的人就很少了。
四胡
冯二来、李桂滋/文
四胡,又称四弦、二夹弦。源于古代奚琴。宋代杨旸《乐书》:“奚琴本胡乐也。”清代用于宫廷乐队,称提琴。清代《律吕正后编》:“提琴,四弦,与阮咸相似,其实亦奚琴之类也。”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古老的弓弦乐器。
四胡演奏的指法非常独特,它不像二胡和其它弦乐器都用指尖拨弦,而是用手指的第二关节奏出滑音、打音、弹拨音、泛音等,因此音色更为优美、醇厚、悠扬。演奏时,采用坐姿或立姿,坐奏将胡筒置于左腿上,立奏将胡筒置于腰部左侧,左手持胡,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按弦,右手执弓,将弓毛分别置于一、二两弦和三、四两弦之间沾松香拉奏。它既可以独奏,为歌手伴奏,也可以用于乐队合奏,还可以和三弦等乐器重奏。
从清.咸丰年间开始,黄甫多个村子就陆续成立过二人台演出班子。作为弓弦乐器的四胡,被大多文艺爱好者所喜欢,自然在多种二人台伴奏乐器中,学会拉四胡的人就最多。
山神堂村山的二人台戏班(地方称“打玩意儿”)成立得早,参与的人也多,不仅有特别出名的史四官,还有史锦文、史海宽、史水清、史蛆小、史润眼和史永飞等多人都学会了拉四胡。早年这个村的自娱自乐活动最红火,延续时间也较长。
清.同治年间,西王寨村也开始办戏班,到六七年时“西王寨毛泽东思想文艺宣队”很是活跃,乐队中能拉四胡的有王汉伟、王畔小和王引爱等。
新中国成立后,黄甫村先后3次成立过业余剧团。期间,村人梁憨、王敦厚、贾埃元、贾占元等都会拉四弦,其中梁憨曾到西安参加过民间艺人比赛,在府谷及周边地区也很有名气。
黄甫许多村子在那个时期会拉四弦的人还有很多,如高家墕村的曹保、曹五秃和曹六十二;李寨村的李秉华、李怀则、李二黑眼、李二高梁、李二赖和李混飞;红泥寨村的王芝明、王东厚和王喜民等;河庙湾村的王混憨;新庄则村盲人石雄等。
学习拉四胡,早年在黄甫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么多拉四胡人,或活跃于二人台戏班之中或拉唱于村头院落,给人们带来了开心快乐,留下了深刻记忆。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二人台班子的相继解散,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地方上学拉四胡的人就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