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正在陕西榆林举行。榆林古城老街上的“非遗大集”热闹非凡,精品馆、红色馆人头攒动。非遗从冷门变为热门,从小众变为大众,机遇与危机也同时存在。在2月18日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论坛上,不少专家学者们在发言中提及非遗保护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从中华文化源头挖掘非遗?如何应对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对非遗生存环境的破坏?部分非遗项目存在僵化、远离时代的问题又该如何突破?
榆林古城老街上,市民们赶往非遗大集2月18日下午,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论坛在榆林举行,原文化部部长、作家王蒙,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雒树刚,抖音集团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李三秋,陕西省档案局原局长、国家级项目陕北民谚省级传承人王建领,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韩子勇在论坛上从不同的角度就非遗保护与传承进行了发言。
陕北安塞横山腰鼓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论坛现场王蒙从文化传统入手,探讨了文化遗产的源头。王蒙提到,对于民间文化艺术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保护,对于非遗的重视和研究,恰恰是在提醒我们,文化来自于生活。在他所擅长的文学领域,他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这些根植于百姓生活的民间文学告诉大家,提倡勇往直前,提倡积德行善,提倡对自然的敬畏,提倡一切人类美好的品德,正是今天我们提倡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精神内核所在。“非遗保护大有可为、大有作为”,雒树刚说到非遗保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但他提醒这种好形势中也有这隐忧,应该用创新去应对非遗领域的僵化、远离时代等弊病,同时警惕名为创新实为颠覆的做法,并加强对非遗人才的培养,塑造非遗传人的工匠精神。
非遗精品馆现场的陕北说书短视频和直播电商平台给予了非遗传承人能够展现其生活和专业技艺的空间,互动性强,转化率高。所谓“守艺”不易,“传艺”更难。李三秋分享了抖音对非遗项目扶持的经验。非遗是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定向的价值内涵,对民族而言,非遗是精神血脉的延续,是获取心灵滋养的精神家园。王建领绘声绘色地描述秧歌、剪纸、道情等一个个陕北特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让人深切感受到,非遗不止是技艺,不止是文化,更是价值承载,是精神定力,是有声有色的中国故事。
韩子勇的分享,则让大家看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本着“传承”“转化”“开放”的宗旨,对传承中国非遗物质与精神内涵所做出的努力。
与会专家发言摘要:
原文化部部长、作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蒙:
对于文化传统,我总结一下,主要有三大体现,一类如长城、运河、兵马俑等各省市文物古迹;第二类是经典典籍;第三则是民间文化艺术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后者包括了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日常生活、家庭生活与休闲生活、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各方面。这第三个方面,常常被归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说书对于非遗的重视和研究,提醒着我们,文化遗产不仅在古建筑、古器皿、古寺庙、古墓藏各种文物与书籍文献当中,更在人们的记忆、习惯、集体无意识、三观特色、生活方式、谚语、成语、俗语到身体语言。
皮影民间文学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常常体现了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精神特色、舆论倾向。它们深深植根于生活中。比如中国的民间文学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宣扬了惊人的艰苦奋战精神。《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万物有灵(民间神灵故事)反映了对大自然的敬畏,许多善恶报应的故事提倡积德行善。还有民间故事提倡苦干、诚实、吃亏,贬低花言巧语与阴谋诡计——如《呆女婿的故事》、《分家的故事》等。它们提倡善恶报应、感恩图报,诅咒恶贯满盈、必遭噩运,提倡忠孝节义,反对奸佞虚伪小人。这些故事内核也催生、丰富了大量民间艺术演出,如各种地方戏曲、曲艺节目。这些民间艺术具有极宝贵的文化内涵,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内涵。非遗的价值在那里呢?一是提高生活质量某种规范性与有效性,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例如婚丧嫁娶的礼节、生活节制、抑制贪婪、奢侈浪费、爱惜粮食、生活的规律性等。同时对于社会族群家国的凝聚力与推动力有巨大作用,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凝聚、团结、文化自信,成为国家民族的文化标示。
侗族银饰制作技艺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原部长雒树刚:现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前着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已经形成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