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府谷的四个小节日府州红文苑

张永华/文

“神有初一十五,人有时分八节”,这是人们的一句俗语。意思是说神佛在初一十五还有接受香火供献的礼遇,作为本来就食人间烟火的人,更应该有个时分八节的讲究。这里的时分八节就是节气。所谓节气,是人们对天文、气象、物候的科学总结,它将一年内太阳运行的位置变化并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演变秩序,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分配在一年十二个月里,月首为“节气”,如:立春、惊蛰……等十二个,月中为“中气”,如:雨水、春风……等十二个。合称二十四节气。它起源于春秋时期黄河流域,发展到秦汉确立,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吃饭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因此劳动人民根据气候变化祈祷粮食丰收,消灾纳福。围绕着各种农事活动逐渐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有些节气甚至形成了节日。如元宵、端午、中秋等。这些节日除了与农事有关外,还增加了商业、交际、应酬、娱乐活动等形式,这些节气习俗和节日活动,也同时组成了岁时节令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完善、发展,并历代传承。

府谷人的时令节日最讲究的有:过年、元宵节、清明、二月二、端午、中元、中秋、十月一、冬至、腊八、腊月二十三等,这些节日都有专文叙述。有些节日长期以来逐渐淡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寒食、惊蛰、芒种、小暑、白露、寒露、大雪、小寒、大寒等,人们仅是说话而已,没有具体活动和特定的饮食去过节。有些节日虽没有大规模隆重的节日活动,但人们最起码有过节意识,并改善生活以打牙祭。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九月九等。

三月三

三月三日,当值清明节气之时,府谷的清明不像江南的景色,有俗语说:“二月清明遍地青,三月清明没一根。”是说如果早春,二月遍地还可看见绿色,如果清明在三月,遍地还是荒凉一片。不管怎样,三月三人们还是要认真去对待,毕竟是冰河解冻,杨柳吐芽的时候了,特别是女孩子们踏青游玩,男人们适时扫墓祭祖,娃娃们户外开心地畅玩。俗谚曰:“三月三,柳毛儿干,牛牛圪虫打上山”,柳毛儿干了,娃娃们纷纷折柳枝,拧套皮制吹柳哨哨,户外活动频繁。把牛牛圪虫追打到山上,不要遭害庄稼,反映了人们祈求丰收的愿望。因此,人们改善生活以期五谷丰登。三月三的饮食,主要以食糕为主,辅以杂面。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夏季节日,传为释迦牟尼生日,国人称此日为浴佛节。府谷民间也有过节习俗,五虎山、胡桥等地有庙会,二人台《五哥放羊》有段唱词说:“四月里四月八,奶奶庙上把香插,人家插香求儿女,……”说明赶庙会的夫妇,有祈求儿女的习俗。四月八人们的生活大都有改善,以食糕面为主。类似四月八的庙会,在四月十五、十八过的地方就更多了,其活动内容大体相同。全县以木瓜祖师庙(智通观)庙会为最。吃斋念佛,诵经祈福。施舍钱财、布施结缘、抽签占卜、栓娃求子,活动内容丰富,信民弟子,虔心可见。

六月六

六月初六是天祝节,又称姑姑节,妇女携子回娘家。府谷民谚曰:“六月六,四葫芦熬羊肉,”说明府谷在六月六这天注重改善生活。新鲜的西葫芦,鲜嫩的肥羊肉上市,把女儿请回来,合家团圆,品味鲜美佳肴,农村没有羊肉,做西葫芦馅包包子吃也很普遍。六月六虽然府谷没有庙会活动,但吃包子,蒸馍的习惯,在全县范围内很普遍。

九月九

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以九为阳数,正好月日两个阳数相重,故叫“重阳”或“重九”。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菊花盛开,五谷飘香,正是粮食作物成熟之季,府谷的农民喜获丰收,整天忙碌在田间地头,磨镰割田不可开交,小憩之余近看远望一片金黄,一年的辛勤劳动果实尽收眼底,喜得合不住嘴,干活不觉得累。俗谚有“年年喜吃重阳糕,一年更比一年好。”所以,再苦再累,重阳节吃糕的习俗自然不可少。俗话说:“糜谷上场、码垛成墙、打谷吃糕,收成就好。”即使重阳当天因故有误碾场打谷也要补上吃黄米软油糕。

在县城,近年来人们赋予重阳节以新的内容。可能因“九九”谐音“久久”,把重阳节当“老人节”、“敬老节”。县老龄委年年要组织业余文艺演出队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有秧歌汇演,文艺节目,太极拳、剑、扇、柔力球等系列健身体育运动表演等。既承袭了原有节日的含义,又表达了人们尊老敬老爱老,祝愿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2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