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风范之不朽的笛音刘管乐

中国白癜风专家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102987.html

不朽的笛音

——记著名笛子演奏家刘管乐

年5月27日晚,72岁高龄的刘管乐先生在天津溘然长逝。从此,中国又失去了一位名扬四海的笛子演奏家。这噩耗使中国民乐界为之鸣泣,祖国各地的老朋友,同行及学生匆匆赶来,向他们所热爱、所敬重、所崇拜的这位笛子艺术大师,作最后的诀别。在低沉的哀乐声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舞台上那潇洒、修长的身影,又想起他那为中国笛子艺术呕心沥血的毕生。

年1月24日,刘管乐生于河北省安国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这个到处都充溢着音乐之声的吹歌之乡的哺育下,刘管乐从小便流露出对音乐的钟爱,特别是他对民族器乐演奏的颖悟,常使乡亲们赞叹不已。10岁起,刘管乐在老师指导下,开始学吹笛子,仅一年时间,他已能演奏多段昆曲曲牌和《打倒列强》等当时广为流传的进步歌曲了。12岁时,因加中没钱再供他上学,只能辍学赴京,在一家小店铺学徒当镟工。但他忘不了他的笛子,于是当他两年后返回家乡时,经人介绍,拜在一位还俗僧人的门下,继续学习笛子和管子、唢呐等乐器。同时,还和师父一道,过起了东奔四跑、饱尝艰辛的搭班卖艺的流浪生活。

家境的贫苦没有泯灭刘管乐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坎坷的人生更锻就了他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品性。当日寇铁蹄肆意践踏中国的时候,他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为抗日救国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的成立,使刘管乐终于可以和他最为钟爱的笛子朝夕相伴了。他先入河北省艺术学校学习,后又被著名音乐家王莘、曹火星等发现,于年春天进入天津歌舞剧院的前身天津音乐工作团,担任笛子,管子和唢呐独奏演员。年开始,刘管乐开始专门从事笛子演奏,开始了他近四十年的专业笛子演奏生涯。

在那个各方面条件还比较艰苦的年代,刘管乐繁忙地往复于祖国的工矿、农村和部队,用他欢快的笛音,反映人民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精神风貌。同时,他还作为中国人民的文化使者数次出国演出,让世界人民领略了中国竹笛的风采。年,刘管乐随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首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的演出。年,又随天津歌舞剧院赴苏联、阿富汗、埃及、叙利亚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年,首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笛子专业教材会议在天津召开,刘管乐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了会议,并在与会专家共同参加的两场笛子独奏,重奏专场音乐会上演出,大获成功。正是在国内外大量的演奏实践中,刘管乐以其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奠定了他在中国笛子演奏史上杰出的地位,受到专家和同行的一致首肯和推崇。

中国的笛子演奏艺术大体可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细腻娓婉取胜,北派以火爆粗犷见长。刘管乐和冯子存一样,是音乐界公认的北派笛艺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笛音高亢、脆亮,坚实,极富光彩。在注重气、唇、指、舌各种技巧的娴熟自如;密切配合外,尤精于滑音,剁音、吐音、历音、花舌音和多指颤音等北派梆笛的主要演技。他还善于以笛音模拟禽鸟的呜叫声,那用高超的技巧和细微的气息控制所演奏出的百鸟竞技的生动场景,曾令观众和同行惊奇不已。

刘管乐的梆笛演奏艺术,早期受到冀中“老调梆子”的影响,后又在冀中鼓吹乐的基础上,融汇各家笛艺。正是在对民族民间音乐养份的尽情吸吮中,刘管乐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他的演奏洒脱、利落、灵巧、朴实。在一些方面,如利用休止符换气,使气息充实饱满;出乎意料但又合于情理的节奏变化等,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可以说他的演奏艺术大大丰富了中国笛子艺术的宝库,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管乐是一位多产的笛曲作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影响深远。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两部作品专辑:《笛子独奏曲集》、《刘管乐笛子曲选》。其中年U月出版的《笛子独奏曲集》,是我国出版最早的个人笛曲专集。他的作品曾常在中央和各地方广播电台播放,有的还被制成唱片和盒带。作品中尤以《荫中鸟》和《卖莱》最为著名。音乐形象生动、情绪活泼、风趣诙谐,曾风行全国。由于刘管乐具有丰富的民间音乐素养,因而他的创作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作品的音调,多来自冀中吹歌、民歌与戏曲。同时,他还注意从少数民族音调和外来音调中吸取养份。然而创作中,他绝不停留在对民间素材一般意义的“形似”模拟,而是更重视对作品内容、情绪、意境的认真体察和准确把握,从而赋予民间音乐素材以新的生命力。

刘管乐还是一位乐器改革家。他深知笛子改良对笛子演奏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他和天津民族乐器厂王国栋合作研制的调音插口笛,已在全国推广。这种调音插口作法在箫、巴乌等其他民族管乐器的制作中已被普遍采用。他研制的七孔,八孔、九孔笛,也受到广泛好评。

刘管乐的一生,是与笛子形影不离的一生。即使在十年动乱中他同广大艺术工作者倍受折磨的时候,在他的笛曲《卖莱》被冠以“三自一包”加以批判的时候,他也从未离开过他的笛子。他的笛音曾给他同代和后代的笛家们以很大启示和教益。如冯子存先生的《五梆子》就曾借鉴过他的剁音技法;赵松庭先生也曾向他当面请教。他曾在中央音乐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兼课,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笛子演奏人才。直到晚年,在一次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的会议上,他还表达了希望培养学生的强烈愿望。就在辞世前不久,他还因教学而劳累过度引起中风。

刘管乐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笛子艺术事业,祖国和人民也给了他崇高的荣誉。他生前曾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名誉理事、天津歌舞剧院一级演员。

刘管乐热爱民族音乐事业,对笛子艺术的前景充满信心。他曾在逝世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精湛的艺术魅力的产生,首先取决于从艺者对自身艺术的热爱和潜心的追求探索。”“我坚信新一代笛子演奏者中那批全身心地热爱并终生醉心于此的‘痴才’们,终会打破‘观众不爱听,我也不愿演;我总不演,观众更加陌生疏远’的非良性循环,多创新,多演出,使笛子艺术永葆青春,征服越来越多的新一代观众的心!”铮铮言词,感人肺腑。

刘管乐先生的遗愿是一定会实现的!

作者:陆金山靳学东

          不朽的笛声——怀念笛子大师刘管乐

历史从来都是公正又无情,只有真正有价值的艺术才可以任由历史长河淘洗。纵览五十年笛子声响资料,我以为,较技艺,刘管乐当属第一人;考艺术,刘管乐的《和平鸽》和简广易的《牧民新歌》堪称不朽笛声。   已有千年历史的六孔竹笛之能傲登大雅之堂独奏,这件古老且神奇的竹管乐器从此为世人瞩目,功归于年的冯子存、刘管乐。两位大师联手放发万钧神力,在神州大地燃起灼人的笛子热,引出万千个“笛迷”,育出千百个新一代专业笛手。这些“笛迷”就有我和我在武汉的众多儿时朋友。这些新笛手的佼佼者有当年正年轻的王铁锤、刘森、赵松庭、孔建华、胡结续等人。凡专业吹笛已逾45年的,曾与这两位大师多少都有师徒情,倘面对历史可以不尊重又不诚实的话,则须执另论了。年,刘管乐的笛子唱片《茉莉花》、《卖菜》、《荫中鸟》、《和平鸽》相继问世,轰动大陆,天下人无不崇仰。我念小学痴迷笛子,进了初中就依照唱片学吹笛子,60年我初中毕业,一曲《茉莉花》便吹进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校安排我从师刘森。初见师父,他辟头就问:“你以前找谁学笛?”我说:“刘管乐”师父问道:“你身在武汉如何能找刘老学?”我说:“我有他的唱片,我崇拜他。”师父兴奋地说:“对呀!天下众笛,唯刘老的高尚人品和绝伦笛技才真是值得我们终生敬仰的。”接着,师父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刘管乐大师的为人风范。青年时期的我嗜爱图书,当年我曾在音院图书馆的校刊(年的期刊)上拜读过赵松庭大赞《和平鸽》的文章,内有“刘管乐老师的超绝笛技恐怕我终生难以学尽”的真情颂语,使我顿生“见略同”之感,至今不忘。   我迟于六年前始知上海出版了《中国音乐大全》(笛子卷)八盘CD。通观这八盘CD之全部笛曲,唯刘管乐大师的笛声最为宏厚纯正,指技最为精绝。要使笛声纯厚,择老膜贴顺纹尚是其次,嘴唇有力的硬唇功正是要诀,深厚的气功方是决定因素。倘择嫩膜贴反纹又讲究嘴唇放松,吹出来的笛声就会劈劈啪啪。世上万物皆有其特定属性。笛子是阳刚之物,是昂首站立在故宫太和殿上的金龙。刘管乐的笛子正是过关斩将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器乐之演奏须如武术之“静如处子,动如脱兔”,音阶的准确运行,各类指技的恰当使用,无一可违上述八字经。刘管乐正是凭仗深厚的气功、坚硬的唇功和干脆利索、快速敏捷的运指,塑造出大将军的伟岸形象。器乐演奏的重要技艺之一的长颤音(tr),十多亿的中国人只有刘诗昆一人尚可与刘管乐一较快慢;小颤指花(),千百个中国笛手只有一个后辈人的简广易可称踏着刘管乐足迹已经追赶上来了。音乐原本是抽象的。大师手执简陋之六孔D调竹笛,演奏简单曲式之《和平鸽》,竟将象征幸福和平之鸽出神入化勾画了出来,使听者耳闻笛声便眼见了可爱的鸽子在蓝天白云间展翅任由高低飞翔飘洒的景象。半个世纪前,西欧的现实主义音乐尚未遭国人拿来,大师刘管乐竟能吹奏出自然主义的《和平鸽》,使我在四十多年岁月里都始终钦佩。   我在音院附中师从北昆大师叶仰曦学习昆曲三年整,知昆曲讲究清雅。附中毕业去了内蒙,又学习《二人台》三年,知其笛之精义在于粗犷豪爽,运指利落,每个乐音都以舌点出,嗜用“啐舌”(不是花舌,舌尖运动为花舌,舌根运动为啐舌)。我置此始知,刘管乐大师的笛子神技,是集河北吹歌、昆曲、《二人台》之大成。《二人台》笛子从无“叉口”之笨拙指法的。刘管乐吹奏笛曲摈弃了《二人台》舌点之粗野,借鉴了弦乐之换弓法去巧用舌点。舌点与连线的巧妙运用,体现在《和平鸽》的全曲。笛子在中音区打筒音(我记谱为“空”),是笛子才有的常用特技,中国境内任何区域的笛子都喜用。我至今仍未见到打筒音有人能吹得比刘管乐还脆亮快捷。大师还常爱在打筒音时同时加上小“啐舌”,如,《茉莉花》的第一个乐音,《和平鸽》的第二、三、四、五小节的节头乐音,在这两首笛曲中,每次“啐舌”的出现,都时值很短,一现即逝。

刘管乐大师的笛声浑厚坚实、圆润饱满,气功之深、唇功之硬举世罕见;挥指铿锵敏捷速疾,罕有国人可望项背;严求强弱对比,根据音乐择用技巧,正是大师所具之风范。   90年5月27日,72岁的刘管乐老先生溘然西去。恰值刘森离京外出未获噩耗,事后悔恨万分悲恸不已,刘森泣道:刘老西逝,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重大损失。性情中人的赵松庭,不远千里奔赴天津向刘管乐大师灵前恭敬叩献由他亲笔书写“恩师千古”的花圈。笛子巨星陨落,举国笛手哀痛。中国笛子独奏的开山鼻祖刘管乐离开我们已十三年,感谢上天赐给了人类高科技,能使大师的神奇美妙的笛声永远不朽。

作者:黄尚元

中音协竹笛学会--中华笛箫网,公益笛箫文化传播平台

欢迎提供资讯资料

联系方式: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