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笛与民族管弦乐队《乡梦》全曲采用江南民间音乐和弹词素材创作而成,双笛的构思,来自古文“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典故,体现了兄弟和睦相处。演奏者在演奏此曲时,与笛子之间的关系瞬间微妙起来,“笛中有我,我中有笛”,双笛间的对应,双笛与乐队间的呼应融洽之至。四个乐章的起、承、转、合则分别从乡音、乡趣、乡情、乡行进行演绎,抒情之处聊聊几条旋律线就在听众心里勾勒出了南国美景的秀丽之处;叙事之时用循环呼吸演奏,底气十足,给人以无限的动力和震撼,更是一种听觉上的冲击与鼓舞,好一个微致远矣。
《乡梦》创作于年,那年正是张维良先生从艺40周年,作品创作是张先生对家乡的眷恋。
(一)乡音,乡音难改鬓毛衰,是对乡音的一种回忆。
(二)乡趣,是对童年时代乐趣的感受。
(三)乡情,家乡情是人终身美好的记忆,不会忘却。
(四)乡行,生在长江流域,长期工作在黄河流域,长江、黄河伴随我一生,两种绝然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是“水”,水象征着将两种文化融合的中华大文化。音乐采用“苏州弹词”与北方“二人台”交叉进行,在人生不定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张维良,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笛箫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华夏室内乐团团长、中国音协管乐研究会副会长、南京东南大学名誉教授。
张维良自幼喜爱音乐,八岁开始学笛,后跟随赵松庭、冯子存、刘管乐、王铁锤等名家学笛。早年他改编的古曲《秋江夜泊》、《梅花三弄》等早已成为经典而广泛流传。很多人称张维良为“中国笛王”,还有很多人称他为“圣手箫王”。年灌制了中国第一张激光唱片《箫的世界》。
张维良是最早发起并实践“新民乐”的音乐家之一,不仅引进西方元素到民乐中,还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笛箫独奏曲和协奏曲。
玉笛飞声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