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二来请到黄甫看戏来府州红文苑

请到黄甫看戏来

冯二来/文

黄甫镇是历史名镇,文化古镇,群众性的业余戏曲活动源远流长。

一、清.咸丰年间,黄甫山神堂史氏十一世史二留住(史锦文祖父)曾和麻镇丁家梁村丁怀义(丁喜才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的祖父)等地方上有名的二人台民间艺人,一起“耍丝弦”、“打玩意儿”。除在当地社交、迎婚、送葬等仪式上演出外,还到内蒙包头戏园子里长时间表演。

由于府谷、包头地域有别,演奏风格自有差异。曾有一长者对史二留住说:“你吹的是浆米罐子里出来的味儿,改一下就好。”二留住随即虚心拜访了那位长者,勤学苦练,直至学成,人称“吹塌天”。

有个小心眼的艺人嫉妒二留住,故意将其枚上的管膜戳破,想看笑话。不料二留住用自己的疤脸将膜孔轻轻触了一下,若无其事地照样吹得毫不逊色。一时间,史二留住的吹奏功夫传为佳话。

自幼受史二留住的艺术浸润,拜师刻苦学练的史四官成了村里第二代吹奏传承人。他掌握了大量二人台曲和曲牌,不仅枚吹得好,四胡也拉得好。他和村里人史海宽、史水清、史区小和史有全等一起办起了山神堂演奏自娱班。能演奏《推碌碡》、《八板》、《西江月》和《喜相逢》等牌子曲,还可以演奏《走西口》、《打连成》、《打樱桃》和《刮大风》等二人台唱腔曲。一帮人常常自娱自乐,深得村民喜欢。

二、清朝同治年间,黄甫西王寨村民王三开始领办戏班。

其时,地方上有唱神戏、还愿戏的习俗。县境城乡群众喜听晋剧。西王寨戏班就以演唱晋剧、北路梆子为主要剧目。他们到山场野会演出,颇受群众欢迎。后王氏之子王秋堂,孙子王虎儿继领戏班。直至目前,晋剧地方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百姓喜爱戏剧热情高涨。年,黄甫后村官井沟李家大院的李来武组建了“黄甫村业余剧团”并任团长。文艺爱好者自是踊跃参与。村人张润华、贾元、王吉如、王翠兰、赵秀荣、王秀明等为主要演职人员。乐器组梁憨、薛和尚等人当时就已经名气远扬。时年11岁的王墩厚便开始在剧团学习敲手锣儿、打鼓板等,不久就能敲打自如,有板有眼,群众十分喜欢。剧团的主打剧目是《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刘巧儿》等。在演出剧目中,贾元扮演老旦角色十分出名:一年府谷剧团在黄甫演出,主演龚文秀上场前突发疾病,剧团负责人为了救场,特请贾元顶替出场,结果整场戏顺利演出并获观众称道。

该剧团的出演时间多在春节农闲时期,老百姓逢演必看,百看不厌。直至年,因忙于生产劳动等,剧团自行解散。

四、年国务院命名黄甫公社为“越英人民公社”,同时颁发了奖状。为庆祝这一殊荣的获得,时任公社书记张宝善,主持召开了隆重的公社扩大会议。会后不久,公社特聘清水公社赵寨人赵旺儿为团长,组建起了“黄甫二人台剧团”。聘请从伊盟二人台剧团返乡的清水公社站塔人刘罗扣为导演。公社特派黄甫人李旺旦负责道具配制、出演联络等事宜。演职人员主要在黄甫公社和清水公社范围内聘用,有韩二女、贾挨元夫妇,任凤女、贾占元夫妇,还有曹翠兰、赵顺莲、韩媚女、王混憨、郭占、王凤等。文武场人员有陈海宽、薛四蛋、李六儿等,其中李六儿的吹枚,远近闻名。剧团组建后,每年正月初二就开始在本村或周边村子演出。期间最为轰动的是剧团去神木县参加文艺汇演,刘罗扣和曹翠兰等合演了二人台《打金钱》。演出时,观众掌声不断,喝彩连连。应观众强烈要求,组委会特安排《打金钱》这台小戏连续三天上演,场场爆满。

直至年,该剧团因故解散。

五、年,“黄甫业余晋剧团”又一次组建了起来,樊润民任团长。主要演职人员有刘卡怀、王翠兰、王培林、王二占、王二厚、张玉珍、梁云霞、韩三六、吴二成、张兔、王秀文等。剧目以《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八部“样板戏”为主。那时剧团的设备己经相对齐全,阵容也较强大,出演次数也多,还常受邀参与周边地区的庙会等庆典活动。

演员韩三六记性特强,八部“样板戏”剧本能熟背如流。司鼓为黄甫中队薛四蛋,因其乐器打击出色后来被县剧团彔用。薛四蛋还是点汽灯的能手(那时还没有电,照明靠点亮汽灯)。其中黄甫前队韩维也被县剧团彔用,成为司鼓,后担任县剧团副团长、书记等职。

在一次县级文艺汇演中,剧团的参演剧目革命样板戏《沙家浜》获演成功。演员王培林因那次成功演出被府谷剧团选中,从此王培林也成为府谷剧团的一名正式演员。

在这一期间,活跃在黄甫地区的文艺团体还有很多,几乎覆盖所有生产大队,多以“毛泽东思想文艺传宣队”命名。如“西王寨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此基础上该村村民王英还组建过西王寨业余剧团,剧团走村串户演出,深得群众喜欢。后来演员康区被政府招转,走上了领导岗位。

其时,为了活跃百姓的文化生活,公社也组织文艺汇演。整个七十年代,黄甫地区的文艺活动可谓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黄甫地方上有“山场野会会亲亲”一说,盛行于春夏季节,这是人的大流动,大聚会。通过一至三天的看戏,人情、亲情、乡情得以凝聚、融合与释放。戏剧演出地方,自然成了乡村人闲遐之余的最好去处。

唱戏多与寺庙所塑神位有关。黄甫各村戏剧活动大体相同,也各有特色:

1.黄甫村戏多:黄甫村是镇所在地,明、清时期曾经建有13座寺庙,唱戏场次最多。正月十五城隍庙除了唱戏,还有传统古会,自然最为热闹。到了夏秋之交,还有一至三天的唱戏安排。二月十九前后,观音庙至少唱两天戏,唱戏期间转灯游会必不可少。其他寺庙如中楼寺等也有不定年月的戏剧演出。城西高山梁龙王庙唱戏时戏场中间拉一条红线,看戏时男人在一边,女人在另一边,性别界线分明,绝不可以混场。

到了“文革”后期,大多寺庙已不复存在。年公社在黄甫街中间新修了戏台,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正月十五的传统古会改在正月二十五,一直沿续至今。

2.大桃山唱戏禁忌分明:地处大桃山村的宗常山真武庙,每年四月、七月唱两台大戏。四月的戏根据实际,在四月初八左右,称为活日子戏,四月唱戏,戏班演职人员和前往观戏的群众必须吃素食不能吃荤,这是真武庙的大忌。七月的戏称为七月十八古会,为死(定)日子戏,或前或后十八日必唱。唱戏期间,可以荤素同吃,戏场也可以卖炖羊肉类的荤食。无论是四月还是七月唱戏,真武庙只能唱大戏,多为晋剧,也可以是秦腔、京剧、道情等大戏,但不能唱二人台、歌舞类小戏,也是真武庙的大禁忌。

总之受真武庙厚重的多元文化影响,这里的唱戏声势较大,前往看戏的群众也多,是周边唱戏最有影响的地方之一。

3.川口村借唱戏尊崇祖先:黄甫川口香莲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多年前的壁画,被政府评为重点文物单位。香莲寺古庙会为期3天即农历六月十二至六月十四。正式开戏前,在杨氏祠堂认祖归宗,祭奠仪式十分庄重。可见川口香莲寺庙会,是川口杨氏家族尊崇祖先的一种宗教文化生活。

4.段寨村唱戏期间“转院子”:段寨村的观音庙建成后,村民约定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三为敬神庙会。

唱戏期间,每天上午要领着二人台和高桥秧歌队到住户人家院子里转一圈,地方人称“转院子”,目的是知会“家神”,请“家神”看戏观灯,祈求保佑。下午正式唱戏,晚上先转灯游会、放花炮,然后开始唱戏。

5.李寨村唱戏“胡闹三关”:李寨“雲霞山”,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唱戏3天,地方上人叫“胡闹三关”,三关即天关地关水关。以唱二人台为主,唱词可以灵活多变酸味十足,以取乐红火为目的。除了唱戏,三天里转灯游会也必不可少。

6.山神堂村唱戏“领牲”:山神堂村每年六月廿五前后在龙王庙进行敬神、领牲、献雨唱戏,共3天。敬神时要拉三四只山羊,必须是黑色的山羯子。领牲时一般由较有声望的长者,往山羊身上泼一些凉水,山羊浑身一抖,羊身上的凉水落地,表示献雨成功。

戏剧是民族的瑰宝,戏剧是精神食粮。戏剧的魅力,如一缕清风拂面,神清气爽;戏剧的魅力,如一顿美餐入口,舒服惬意。看戏,是对历史文化的深刻体会;看戏,是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升华。请到黄甫看戏,请到黄甫做客,黄甫人热枕欢迎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