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什见闻送奶司机向10个女童开枪受害者

阿米什人拒绝采访,拒绝照相。在兰卡斯特的公路上,阿米什人的马车迎面赶来,我让女儿放慢车速,可他们像离弦的箭一般疾驰而过,相机根本捕捉不到他们的身影。

作者:邓乃刚

资料图:张风摄

以前我也接触过阿米什人。他们在StateCollege的街头卖菜,我也曾到访他们在山里开的小超市。但这些似乎不是“旧秩序”的阿米什人,真正的阿米什人很难见到,他们是与世隔绝的一族。

既然来了,还是要满足一下小小的好奇心。阿米什农场位于宾夕法尼亚兰卡斯特县林肯东路,美国人称之为“现今和历史碰撞的地方”,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这里。

年,“门诺派”阿米什人的教义与基督教主流派相左,受到了正统宗教的严酷迫害。18世纪初,美国宾州创始人威廉o佩恩大行宗教宽容政策,大批阿米什人得以来到兰卡斯特定居,后来俄亥俄、印第安纳等地也有移民到来。倒是在欧洲,一个阿米什人也找不到了。

阿米什人在美国找到了理想的栖居地。年来,他们始终过着“无欲求、无浪费”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他们一代又一代地拒绝电力、汽车、电话、网络以及医疗保险、免费教育等政府提供的福利,始终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讲解员带我们参观他们的服装间。和我在市场上见到的阿米什人一样,男人一律黑色西服吊带裤白衬衣,头顶宽沿儿大草帽,女士都是单一颜色的传统长裙,外套白色纱裙。不论男人女人,都脚踏一双黑亮的皮鞋。结了婚的男人留络腮胡子,上嘴唇却刮得精光,这是16世纪欧洲军队的传统;女人从来不戴首饰,不用化妆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听完讲解后,我们参观了阿米什人的铁匠铺、烤烟房和动物圈舍等处。这些工棚比小时候我在乌盟后山看到的要阔气得多,但也是简单的手工操作。阿米什人的交通工具是四轮马车,由粗壮辐条组成的铁轮子,比乌盟后山的三套马车跑得快,据说这种四轮马车欧洲人从一世纪就开始使用了。在这里耕地和乌盟一样,也是用马和牛,不用机器,不用化肥,只是我们那时候是因为贫穷,用不起机器和电,可阿米什人担心使用电和机器会使自己简朴的生活方式复杂化,从而引发人的物欲和野心,导致族群的瓦解。虽然他们拒绝现代文明,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苦行僧模样。我们看到的阿米什人,个个整齐干净,比起大街上那些不修边幅的美国人,那种风度和气质让你不相信他们是男耕女织、与世无争的农耕一族。

在阿米什人的“一房校”,我伫立良久。从年秋天开始,我在乌盟后山教了5年多二人台小学。那是一间土坯房,灰桌子冷板凳,我和一个民办老师教一至六年级的40多个娃娃。眼前的“一房校”比我的土坯房漂亮多了,8个年级混在一个教室里,前面的课桌矮小,后面次第升高,可能是为不同身高的孩子设置的。我看了孩子们创作的图画,我的学生可画不了这么好。虽然美国强制实行12年义务教育,但阿米什人只让孩子读完八年级,他们认为这就足够农耕生活的需要了,书读多了会产生虚荣和攀比,与他们的信仰和推崇的生活方式相抵触。正因如此,阿米什人中基本没出什么高中生和大学生,这样的文化水平,也没法在美国社会工作、生活,他们只好留在自己的村庄里,这成了阿米什人口不断繁衍的重要原因。

也就是在兰卡斯特阿米什村落的一所“一房校”,曾发生过一桩血案。年10月2日,送牛奶的非阿米什人司机查理·罗伯特因不久前失去了刚出生的小女儿,闯入一所学校,向10个6至14岁的女孩开枪,致其中5人丧生,凶手也饮弹自尽。事件发生后,万分悲痛的父母在长老的带领下,首先来到凶手罗伯特家去安慰他的妻子,没有任何谴责。人们始终不明白这些阿米什人怎么能原谅一个人,这太过无原则、无意义。但他们认为凶手已受到了惩罚,不能再寻求什么报复,不能让仇恨进入心灵。这就是阿米什人,胸怀阔如大海又坦荡如砥、却又如“谜”一般神秘。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按道家的说法,梭罗应算是“小隐”,阿米什人才是真正的“大隐”。几个世纪中,他们在瞬息万变的乱世之中始终保有自己的一方净土。我们很难找到梭罗的小木屋,也只是欣赏一下阿米什人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既然摆脱不掉各种现实的羁绊,就到郊区找片地种种吧。

(原标题:邂逅阿米什)

来源:北京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