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高朋文图
一个23岁的太原女孩,打小痴迷“音乐”,前后学了十几年,尤其喜欢接地气的民间音乐和传统乐器。她叫申嘉彤,如今是大连大学音乐学院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虽然外出求学,但申嘉彤一直牵挂着山西民间音乐。从去年开始,她四处寻访太原的民间音乐传承人,一心想把流传了几百年的山西民间音乐传承下去。被女孩的诚意打动,在太原居住的兴县香坊戏戏传承人白爱明准备将香坊戏戏的剧本、曲谱等珍贵资料传给申嘉彤,并希望这位高材生把山西民间音乐和主流文化结合,让更多人乐于接受民间音乐。
我为“音乐”狂
申嘉彤,土生土长的太原人,从小喜欢音乐。她小时候跟着父母上街,路边的商场门口摆着大喇叭放歌,年幼的申嘉彤就停下脚步,跟着音乐左摇右摆。
“我喜欢音乐离不开家人对我的影响。”申嘉彤告诉记者,她的姥姥是小学音乐老师,父母也都是音乐爱好者,从小到大,家里的音乐氛围浓厚。还没上小学时,申嘉彤就喜欢“缠”着姥姥,只要姥姥一弹琴,她就安静下来。小时候她还纳闷,一架小小的电子琴,咋能弹奏出千变万化的音乐来。
后来,父母送申嘉彤学了手风琴,谁知,小小年纪,她就对西洋音乐不感兴趣,尤其喜欢二胡、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上中学时,学校里一播放中国民间音乐时,申嘉彤就赶紧给同学们介绍,说起民间音乐来,她就停不下来。
高考时,申嘉彤毅然选择了中国传统音乐这个冷门专业,刚刚成年的她一心要为民间音乐做点事情。
民间寻访拜师学艺
上大学时,一到寒暑假,申嘉彤回到太原后就四处寻找民间艺人学习。尤其是春节前后,民间社火表演丰富多彩,申嘉彤穿上厚衣服带着本子和笔就出门了。闹红火时看见了民间艺人,她就在一旁等着,想方设法和人家聊上几句。有的老艺人只会说方言,她听不懂就叫人慢慢说,她愣是一点点搞明白了。
“我发现关于山西民间音乐的图书和影像资料极少,后来了解到,山西的民间音乐大多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留下的文字资料少之又少。”申嘉彤说,后来,她利用互联网查找新闻媒体报道过的在太原居住的民间艺人,还真有收获。
今年暑假,申嘉彤在网上看到了兴县香坊戏戏传承人白爱明的报道,得知白爱明保存和编写了不少关于香坊戏戏的资料,申嘉彤决定上门讨教一番。从新闻报道中只知道白师傅住在哪个社区,不知道具体的门牌号。7月的一天,申嘉彤早早出门,来到白爱明居住的社区找人问。哪知,这个社区着实不小,且不少老住户已经搬走,申嘉彤边问边找忙活了一上午,直到中午才找见白爱明家。而白师傅因为在外演出离开了太原,申嘉彤只得回家改日再登门拜访。
被选作传承人
申嘉彤第二次登门时,被小姑娘的诚意打动,白爱明不仅给申嘉彤讲述了香坊戏戏的来龙去脉,还手把手教她说唱。穿好传统的演出服,看着眼前第一次见的乐器和道具,申嘉彤感动得不得了。
“我从白老师口中知道,香坊戏戏的传承面临很大困难,几乎走不下去了。”申嘉彤思考后决定以香坊戏戏为题,写一篇探究山西民间音乐发展和传承的硕士论文,她要用自己的所学为山西民间音乐谋出路。
“华阴老腔就是个成功的例子,民间音乐可以和主流音乐结合得很好。”申嘉彤说,她在学校做了尝试,把民间音乐的一段旋律一段唱腔引入流行音乐中,同学们的反响很不错。她还希望学校里的音乐教材也能用一定篇幅介绍民间音乐,让更多的孩子从小知道啥是民间音乐。
前不久,白爱明决定把香坊戏戏的剧本和曲谱都传给申嘉彤,白爱明说,能遇见这么一位愿意为民间音乐发展出谋划策的年轻人,这是香坊戏戏的幸运,也是山西民间音乐的好事。
香坊戏戏的春天
香坊戏戏,因在制香作坊里传唱而得名,属于打坐腔二人台的一种。最初仅是制香工人闲暇时,唱上几句用于消遣。后来,随着香坊从手工业变为机器化生产后,那些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也跟着手工工具被遗忘在角落。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队唱曲艺人从外地来到兴县城阳会崖村,沿着村西南处的河行走时,遇上了大雨,众人纷纷到河岸旁边一处石檐下避雨。其间,有一人出去解手,刚走出石檐,便听身后一声巨响,石檐塌了下来。侥幸跳脱的这名艺人见状,赶忙跑到村里求救,可此时其他艺人已被掩埋,没有生还迹象。为了悼念这些亡灵,村民象征性在倒塌的石檐旁垒砌了坟堆。而这名活着的艺人,为了生计留在了当地,并在白爱明祖上的香坊里打工,还把唱曲的技艺传了下来。
“香坊从我太爷爷那辈就有了,这名艺人也是在我太爷爷那辈时来到香坊。而且在我五六岁时,就听村中老人讲过这个传说。由此推断,香坊戏戏不止年的历史。”白爱明表示,他愿意把他知道香坊戏戏的历史都传给申嘉彤,他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