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内蒙古后山人,今天也来谈谈我们当地的过年习俗。
挂灯笼我们把过春节称为“过大年”,把除夕称为“年三十”。“过大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甚至延续到“二月二”,可见这个年确实够大。
贴对联腊月二十三至年三十的前一天,是过年的准备阶段,是比较忙碌的,主要是清洁和办年货,比如清理院子、打扫家、拆洗被褥、买新衣服、糊窗户、洗灯笼、写对联、压粉条、蒸点心(圆形的馒头顶部点红点)、烧猪肉、炸油糕、炸干货(麻花、麻叶、果子、山子等等)、炒瓜子、买烟花爆竹、贴年画等等,总之要把能提前准备的事项都准备停当,就等新年到来。
挂年画到来“年三十”的下午,家家都要贴好对联,再次清扫院落和房间,然后开始垒旺火,旺火用大炭(大块的煤炭)垒砌而成,外形似塔而中空,点燃后火焰腾腾一片旺气,整体通红,长久燃烧而不易倒塌。太阳落山后要点亮灯笼,通宵不灭。孩子们这时都要换上新衣裳,欢喜雀跃结伴去玩耍,称为“跑大年”。
烤旺火大年三十晚上要烙翻身饼,吃团圆饭,团圆饭是最丰盛的,也是最有意义的。团圆饭后要熬年,也就是守岁,熬年时都要在自己家,忌串门。熬夜一直到午夜时,把旺火添旺,将“旺气冲天”的对联纸投入旺火中焚烧,旺火有兴旺、红火、连绵的寓意。然后家家户户燃放烟花爆竹,这叫“接神”,接“神”实际上接的是灶王爷,灶王爷于腊月二十三回去述职,年三十返回上岗。接神结束后,大部分人就休息了,有一些年轻人和孩子会继续熬年一直到天亮。时至今日,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了新的守岁习俗,也是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
放烟花初一时,天刚亮,人们就要敲锣打鼓去迎喜神,意在迎接新年伊始的喜气,希望家家户户喜气盈门。初一的早饭一定要吃饺子,饭前要燃放爆竹,饭后便开始拜年,拜年分向长辈的礼节性拜年和亲朋邻友的互相拜年,每家每户都是人来人往,充满了兴旺的烟火气。与拜年相伴的当然是压岁钱,孩子们会从长辈那里得到红包,应该是最开心的事,而压岁钱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和希望,是沉甸甸的。
送红包初二凌晨,人们都争着早早起床,燃放爆竹接财神。为什么是大年三十接灶神,初二才接财神呢?传说灶神骑的是飞龙马,来得快,所有大年三十晚上接,而财神骑的是拐骡子,就走得慢多了,所以得等到初二接。无论是接灶神、喜神、财神,都是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平常的日子充满喜气和富足。
包饺子初五日,俗称“破五”,意味着过节到此告一段落。在此之前不准到垃圾,所以初五时人们“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并将炕席之下的尘土扫入簸箕中,倒至远处,并在尘土上燃放爆竹,爆竹将尘土炸散,这叫“送穷”,体现了人们渴望富裕、脱离贫穷的美好愿望。
踩高跷初八日,俗称“八仙”,人们认为这一天出门吉利,要去逛庙会、看花灯、赶大集,称之为“游八仙”,这是小孩子最喜欢的日子。
舞龙灯初十日,俗称“十指”,旧俗这一天妇女要忌针,还要吃莜面,而今,吃莜面的人已为数不多了。最有趣的是初十的夜晚要在凉房的角落里点灯,据说是为老鼠娶媳妇。
煮元宵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一天是元宵节,家家要吃元宵、挂红灯、点旺火,处处闹“红火”。元宵节一般过三天,从正月十四到十六,主要节目有观花灯、放烟火、扭秧歌、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看二人台等。有的村庄还会摆九曲灯阵,据说人进入九曲阵内,游走一遭,可以消灾走运,所有人们都争着逛九曲。过完元宵节,过年已经接近尾声了,人们会开始计划今年的生计,逐步回归到生产劳动的日常生活中。
二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