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蒙黄河大峡谷清水河段全长76公里,素有“北国小三峡”之美誉。早从明末清初开始,黄河河灯节就在黄河沿岸盛行,俗称河灯会。乾隆16年,在黄河边建造了龙王庙、古戏台,漂放河灯开始上升为有组织的祭祀活动。河灯会期间,人们漂放河灯缅怀先人,企盼国运昌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河灯会是黄河民俗文化的典型体现。下城湾村的杨三成大爷今年63岁了,打从他十几岁起家里就有了放河灯的习俗。杨大爷说,关于放河灯的来历,在当地是这样传说的:由于村里紧靠河岸,每到黄河涨水季节,临河的庄稼地和房子常被洪水冲垮,而且当时黄河岸边的村民生活来源便是拉船,每年清明节后村里的青壮年就都去“跑河路”了,人们为了祈求村庄不被河水浸淹和船工出行平安,取“放明灯,指明路”的意思,便逐渐形成了放河灯的习俗,以此来祭祀“河神”。
传统的放河灯仪式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前两三天村里就请来晋剧团或二人台来唱戏,十五晚上的放河灯仪式是很隆重的,垒旺火,转社火,点三炷香、烧三张裱、供五个点心、磕三个头,之后便开始到黄河岸边放河灯祈福。 如果风平浪静,河灯做得稳固,有些河灯甚至能一直飘到下游30里以外的老牛湾。
传统的黄河河灯是很有讲究的:先用高粱秸秆固定成一个三角形,保证河灯在河里的稳固性。再把麻纸拧三个捻子,把捻子放到胡油锅里炸一炸,然后再用三根木棍把捻子固定到三角形的三个角,这样一盏河灯就制成了。而且河灯放流的数量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是盏以上的灯,意为天天天平安。杨大爷说,现在会做河灯的人越来越少了,虽然每年的放河灯习俗还在延续着,但已经明显没以前隆重了,只是老一辈人一直坚持着